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1版:前沿

钻研近20年,浙江海洋大学红树林科研团队创国内纪录——

一路向北,扎根北纬30度

  第十二个世界海洋日刚刚过去,今年海洋日的主题是“保护红树林,保护海洋生态”。最近,浙江海洋大学传来好消息:在舟山,学校的科研团队利用盆栽保苗、滩涂改造、流变大棚等一系列技术,让10万余株树苗在舟山的鲁家峙、墩头等滩涂上生长了4年多。这也意味着,原本生长在热带、亚热带的红树林成功扎根在北纬30度,创下国内红树林北移新纪录。

  红树林在治理海洋滩涂生态方面有非常显著的作用。我国红树林的自然分布北界在福建福鼎一带,大约在北纬27度,人工引种的北界在温州乐清一带,在北纬28度左右。红树林成功扎根在北纬30度,对于红树林的研究,是一个全新的突破。

创新技术

一点点往北扎根

  上周,我们跟着项目组的纪丽丽博士,来到沈家门的墩头码头,这里种植了约10000平方米的红树林。这里的红树树龄大多是一到三年的,大约三四十厘米高,在海风中摇曳。放眼望去,小小的树苗下面是密密麻麻的孔洞,时不时有螃蟹爬来爬去。

  “这些孔洞都有新鲜的泥土,说明这一块的生态正在慢慢变好。”纪博士边走边介绍说,“我们在舟山选了两个地方,一处是这里,还有一处在鲁家峙,都是滩涂退化比较严重的区域。我们已经种下10万株红树苗了,基本都存活下来了。”

  2016年,浙江海洋大学的科研人员开始研究将红树林北移到舟山,用来治理这里的滩涂生态退化问题。但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嗜热植物,温度一直是限制红树林北移发展的主要因素。

  在实验室,记者见到项目组的负责人宋文东教授,他对红树林的耐寒性已经做了近20年研究。“我们研究发现,红树在浙江一带人工引种的案例有不少,但生长状况不一。”宋文东翻出了他去苍南、乐清等地的考察记录,“我国红树林自然分布北界为福建福鼎,人工引种最北界在浙江乐清,是否能顺利越冬是红树植物能否落户高纬度地区的关键因素。”

  实验室的冰柜里,放着十几株红树苗,冰柜的温度控制在20摄氏度左右。“种树容易育苗难,南方的苗种拿到这里直接种下去,必死无疑。”项目组对来自日本、福建、广东、浙江温州等地的苗种都驯化了一遍,最终项目组将福建的秋茄苗种作为重点突破对象。

  驱车几公里,我们到了苗种驯化基地。四个几百平方米的池子里,密密麻麻插着一些小杆子。“这就是秋茄的胚轴,上面一点点的绿芽是它萌发出来的叶子。”秋茄是一种胎生植物,种子萌发的时候,下胚轴明显往下生长,逐渐突破果皮,样子如同长长笔杆子。“把这些胚轴放在当地的环境下培育,使它们逐渐适应这里的气候环境很重要。”纪丽丽介绍。为了模拟胚轴的生长环境,项目组每天会给这些胚轴灌上水、再放干,循环往复。

  “红树苗的抗寒能力比较差,到了冬天气温特别低的时候,我们也会给树苗搭上大棚。”每年过冬前,项目组要将胚轴长出来的小苗移栽到塑料盆里,进行保苗。“这个步骤有个专有名词叫盆栽保苗,通过盆栽保苗,一方面能提高秋茄苗的抗寒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在树苗根系发育前,有效的进行分离,为后面移植到滩涂上提供方便。”纪丽丽告诉记者。

  育苗基地的大棚容易搭,但滩涂上的树苗如何过冬让他们伤透了脑筋。“我们发现当地贻贝产业很发达,有大量的贻贝壳被丢弃在海边,我们把这些贝壳通过特别的工艺,加工成生态土撒在滩涂上,为树苗保温。”宋文东教授拿着松软的生态土说。这些生态土经过再加工后,分布着大量的微纳米级的小孔,里面充满了空气,“这些小孔就像羽绒服里的羽绒一样,保温效果很好,这些土撒上后,就相当于给小树苗穿上了羽绒服。”项目组还研发了一种防冻液,灌在幼小的红树根部,提高它们的抗冻能力。

改善生态 一处处红树成林

  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湾滩涂和河口浅滩特有的常绿乔木群落,是一种远古就有的稀有木本胎生植物;因树皮一经划破便呈现红褐色,故称“红树林”。全球约有55个红树林品种,中国红树林主要分布在海南、广东、广西、福建、台湾和浙江沿海一带。

  近些年,浙江一直在推广种植红树林,改善海洋生态环境。浙江的气候和自然条件形成了红树木悠久的生长繁衍历史,主要在浙南沿海岸,特别是温台地区有一定的发展。

  温州市在1957年率先人工引种红树林,在乐清湾的西门岛沿海滩涂栽种30000多株幼苗,几经变迁、屡遭波折,但经受了往北推进的环境考验,积累了浙南沿海滩涂栽植的成功经验。

  2005年5月经国家海洋局批准,乐清正式建立了西门岛海洋特别保护区,并把红树林列为重点保护基地,目前已发展红树林400多亩,成林200多亩;同时,先后在苍南、平阳的鳌江沿岸,瑞安的飞云江南岸,瓯江口的灵昆岛、排树沙岛栽植了上千亩的红树苗,如今已郁郁葱葱,长势喜人。台州市的三门、温岭、玉环等市(县)沿海海岸试种推广的势头也很好。

  苍南沿浦湾是浙江省最南端的海湾,属于典型的淤积型滩涂湿地生态系统。浙江海洋大学水产学院的水柏年教授长期进行沿浦湾的生态监测,前些年他发现近岸滩涂养殖区域一再外移,离岸200米内的滩涂几乎已无法进行养殖,滩涂生态环境处于严重的退化状态。“可以在这里种红树林,改善这里的生态环境。”2015年,水柏年试种了10亩红树林。

  一棵棵十几厘米的小胚苗种下去后,远远望去,时而露出水面,时而淹在水底。最终这批小树苗顽强地活了下来。小树底下,青蟹、丝鳗等多年未见的生物也出现了。

  看到红树林的栽种效果后,2016年,苍南县将370万元生态补偿金用来治理沿浦湾,一口气种下了750亩红树林。红树林的淤积效果比较明显,几年下来,淤泥已有50多厘米厚了,林间的生物也在逐年增多。

  随着近年来“蓝色海湾”治理工程的推进,沿浦湾入选国家海洋局“十三五”规划拟修复的50个重点小海湾,近岸海水养殖产业呈逐渐退出趋势。一些村民每天赶几个小时的海,抓抓青蟹、丝鳗、海蜈蚣,收入也还不错。

  “赶海只是过渡,下一步县里还规划将这里打造成红树林生态公园,家门口的滩涂地会越来越漂亮。到时候,这些红树林就是你们的金山银山了!”听水柏年这么说,村民们乐不可支。

守护蓝色 一个个梦想成真

  资料显示,红树林是世界四大“最富生物多样性的海洋生态系统”之一,素有“海上卫士、造陆先锋和海水净化器”的美誉,具有抵御风沙、保护海岸、降解污染、调节气候和再造陆地等重要功能,对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维护沿海生物平衡、美化海岸江河景观、发展海洋旅游和海洋科研均有独特作用。

  正因为认识到红树林在改善海洋生态方面的重要作用,这些年浙江的科研人员一直在努力,在研究红树的过程中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比如滩涂油污污染严重,导致红树苗根系被包裹无法正常呼吸;种植滩涂的高程过低,不适宜红树幼苗生长;冬季气温过低,红树植物无法正常过冬;红树幼苗移栽滩涂后,叶片出现白斑等病状。

  不过种植成功后,红树林带来的生态价值非常可观。水柏年教授近些年的跟踪调查也印证了这一点:“比较2015年和2017年数据,种植后较种植前平均生物密度增加了162.67%,平均生物量增加了367.07%。”也就是说,单位面积上,生物数量翻了一番多,生物质量翻了两番多。

  “红树林生态修复能力特别强,小树长起来后,周围生态明显得到改善,一些有害物质也明显减少了,在海湾治理中能发挥很大的作用。”宋文东告诉记者,这几年浙江沿海的很多地市都找他们合作,希望能提供海湾治理的技术。

  “今年的海洋日,将‘保护红树林,保护海洋生态’列为主题,也是希望红树植物这种特殊的潮间带植物能为‘蓝色海湾’治理发挥出它应有的价值,共同守护浙江海岸;也希望对实施‘南红北柳’生态工程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丰富本地区种质资源。”宋文东说。


浙江日报 前沿 00011 一路向北,扎根北纬30度 2020-06-12 浙江日报2020-06-1200008;20965126;浙江日报2020-06-1200009;浙江日报2020-06-1200011 2 2020年06月12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