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2版:专版

着眼“全场景” 创建“全流程”

西湖区:打造垃圾分类“新时尚”样板区

  民生无小事。在众多“小事”中,垃圾分类是群众尤为在意的“关键小事”。

  去年8月,杭州发布《关于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杭州模式的实施方案》,正式吹响了垃圾分类的冲锋号。作为杭州的主城区,也是居住人口和老旧小区的集中地,西湖区迎难而上,率先开启了垃圾分类的“攻坚战”。

  西湖区梳理了垃圾分类的“全场景”,按照公共机构、企业、居住区以及农村区域等具体情况,规范了垃圾分类投放设施配置和管理要求,并打造了一套自上而下的推进、监督与反馈制度,在全区层面掀起了“人人参与、人人监督”的垃圾分类热潮。

  西湖区还从源头着手,因地制宜,根据镇街、村社、小区的不同情况,“量身定制”垃圾分类实施方案,涌现出一大批经过实践考验的“金点子”;保障资金,动员全区力量,将专业化、智慧化的管理运用到垃圾分类中,创建从收运到处置的“全流程”链条,不断加速推进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进程。

  “通过全场景和全流程的创建,西湖区加快形成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尤其是可回收物应收尽收的闭合回路,实现了生活垃圾减量和资源化利用的双升级。”西湖区城市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根据西湖区通报的检查数据,西湖区垃圾分类平均正确率已从去年8月的71.8%提升至目前的91.4%。近日,西湖区被评为2019年度浙江省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优秀区,再度走在了“新时尚”的前列。

因地制宜

垃圾分类攻坚战 “全场景”铺开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

  6月5日上午9时,在位于翠苑街道的古荡湾新村,动听的《茉莉花》又一次响起。小区保洁员刘子民一边播放着音乐,一边开着电动三轮车,挨家挨户收运每幢居民楼门口的垃圾桶。

  去年10月起,古荡湾新村开始垃圾定时定点投放。刘子民和小区的14名保洁员,每天下午4时为每幢放置2只其他垃圾桶和1只易腐垃圾桶,第二天上午9时再收走。

  这样的话,几乎整个白天,小区的房前屋后看不到垃圾桶,卫生状况大大提升。同时,保洁员也是垃圾分类的监督员,收桶时,他们会对每幢民房的垃圾分类情况进行检查,并进行登记。

  “一开始觉得,我们城中村搞垃圾分类太难了。后来发现,真有效果。现在无论房东租客,听到音乐后都会把其他事情放一放,抓紧分类打包垃圾。”古荡湾新村居民俞建英说。

  垃圾分类是一项社会工程。作为杭州的主城区,西湖区老旧小区多、城中村多,同步带来垃圾分类处置设施不完善、流动人口垃圾分类管理难等诸多问题。以古荡湾新村为例,此前,这里住着近万名租客,本地居民却只有1000人左右。外来人口多、流动性大,一度让这里的垃圾分类陷入困局,正确率始终在30%上下徘徊。

  去年8月开启垃圾分类“攻坚战”后,西湖区由区委、区政府牵头,先后制定了《2019年西湖区深化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方案》《西湖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意见》《西湖区进一步加强垃圾分类处置工作的若干意见》等,让全区垃圾分类有了“顶层设计”和努力方向。

  从垃圾分类设施着手,西湖区制定了《标准化分类投放设施导则》,提供了半封闭式、港湾式等4种分类投放设施作为示例。截至去年年底,西湖区完成1213个点位的分类设施提升改造,向居民发放32.4万余组入户垃圾桶和37万余份“应知应会手册”,更大程度保证了垃圾分类的“硬件供给”。

  古荡湾新村向每家每户发放了分类垃圾桶,并在小区南面改建了垃圾集中放置点。“既要清运车进出方便,也要尽量减小对周边居民的影响。这个集置点的建设方案,我们修改了几十次。”古荡湾新村所在的翠苑五区社区居委会主任任红英表示。

  这里还出台了小区级《生活垃圾管理办法》,确定了“房东负责制”——“每幢的垃圾分类做得好不好,主体责任在房东。”古荡湾新村经济合作社党总支支委沈磊说,村里明确规定,一旦被查出垃圾分类不正确,房东将被劝告、通报批评乃至罚款,罚金从村民股中的“月度文明奖”中扣除。

  多方合力突破了过去垃圾分类的“壁垒”——截至目前,古荡湾新村的垃圾分类正确率已提升至80%以上。

  周密部署,精确“制导”。西湖区倒排时间节点、分解目标任务,建立工作体系、明确工作举措、落实工作职责,并因地制宜,针对镇街、社区和小区的不同情况,实践不同类型的垃圾分类措施,涌现了一批好方法、好经验。

  例如,西湖区在热闹的商业街——文二路打造“生活垃圾分类示范街”,撤走路边垃圾桶,统筹管理沿街商铺、写字楼,每天由清运车上门收垃圾,并对商家和楼宇物业进行考核,督促相关人员做好垃圾分类,让整条街既有“面子”,又有“里子”。

  还例如,北山街道对垃圾分类和清运实施“一体化”管理。这里统一改造了118座垃圾房,并引入41位“分类管家”,日常对居民的垃圾投放进行现场指导;同时,在街道区域内,易腐垃圾、其他垃圾都有其专门的清运队伍,可回收物实行专线清运,对大件垃圾、园林绿化垃圾实行预约上门收运。

  又如,西湖区由外婆家等36家餐饮企业带头,践行垃圾分类,创造环保生活的“新时尚”。西湖区还聘请社会监督员“挑刺”,对社会上不正确的垃圾分类行为进行批评和监督。

协同共进 人人参与建立长效管理监督体系

  这两天,西湖区西溪环卫所所长葛建国依旧忙碌。转塘、留下、双浦……他和另3名垃圾分类巡检组成员一起,每天走访11到12个点,从机关企事业单位、居民小区,到写字楼、商铺等抽查垃圾分类完成情况。

  垃圾正确分类了吗?基础设施是否合规?管理是否到位?有没有及时清运?宣传是否到位?垃圾分类的各个环节,都是葛建国和同事们巡检的项目。葛建国身上还携带着一张《垃圾分类巡检反馈表》,检查后,他会仔细填写结果,上报西湖区生活垃圾分类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西湖区分类办)。

  垃圾分类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做好垃圾分类,必须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的养成。西湖区的“专项巡检”,正是打造垃圾分类管理监督体系的一部分。西湖区将巡检队伍分为8个小组,每个小组由区分类办、综合行政执法中队、环卫所和第三方调查人员构成。通过长期专项巡检,西湖区明确了每日通报、月度汇总评定和红黑榜制度,对镇街、部门进行考核,比学赶超,奖优罚劣,推动垃圾分类整体水平的提升。

  针对“专项巡检”中发现的问题,西湖区也形成了销号制度——一旦发现问题,即刻列入“问题清单”,责令相关部门和责任人限期整改。问题整改完成后,经西湖区分类办检查合格后方可“销号”,并由巡检小组定期“回头看”,防止问题反弹。截至目前,西湖区“专项巡检”的月检查点位已超过3000个。

  “每周6天,天天巡检,很累也很单调。但看着每个地方的垃圾分类越做越好,我觉得付出的努力是值得的。”葛建国说。

  为目标不懈努力,也是所有“西湖人”的共同心声。西湖区主要领导层面牵头建群,每天线上公布镇街、部门的垃圾分类情况通报,出具月度报告和专题分析报告,并纳入城市管理目标考核、区级综合考评;数次发起垃圾分类“总动员”,千名党员干部走进全域范围内的195个村社,进行垃圾分类指导与宣传,形成西湖区全区携手奋进、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浓厚氛围。

  西湖区还建立了“生活垃圾分类,人人参与”的志愿者体系,群策群力,环环紧扣,形成垃圾分类长效管理新机制和新典型。西溪街道文教社区推出了垃圾分类“竞赛榜”,并设计了一整套得分、扣分标准。社区、物业和小区志愿者组成“劝导共同体”,每天检查居民的垃圾分类情况,得分高的住户在单元楼门口的“榜单”上贴星星。目前,该社区的垃圾分类正确率达95%以上。

  文新街道阳光社区成立了由居民担任的“桶长”队伍,每位“桶长”拿到一张垃圾分类“达人卡”,记录自家垃圾分类情况。他们还会走进各自楼道,入户指导居民分辨垃圾种类,并对居民垃圾分类情况进行监督,让垃圾分类成为家家户户的习惯。

  在古荡街道绿洲湾小区,“垃圾分类志愿监督员”在业主群里每天公布垃圾分类的检查情况,每月评选一、二、三等奖,由社区出资购买绿植等,实实在在奖励垃圾分类做得好的居民;这里还组织了“垃圾分类宣传队”,通过广场舞、小品等形式,将垃圾分类知识和经验传播到周边社区和小区。

环环紧扣 构建垃圾分类和处置“全流程”链条

  “废纸、塑料、金属、玻璃、纺织品、小家电……”在位于文二路上一间蓝色外观的“鲸灵回收环保屋”,57岁的工作人员陈华江“如数家珍”。平时,附近的居民通过电话或者微信小程序预约,陈华江会上门揽收,经现场称重,按照统一的价目表将居民手中的可回收物,兑换成现金或者纸巾、洗洁精等日用品。

  同时,附近的居民也可以从陈华江手中领到可重复利用的回收蓝袋,用于存放家中的可回收物。

  “开始因回收的品种多,价格也公道,老年人喜欢把可回收物交给我,后来,年轻人也习惯了,上班路上,还会顺手把快递盒送过来。”陈华江说,如今,这间“鲸灵回收环保屋”已经成了周边居民的“必需品”,每天可收到100公斤左右的可回收物。

  垃圾分类要持续“给力”,必须建立起从投放、收集到运输、处置的“全流程”链条。作为可回收物收集的重要一环,去年,西湖环境集团在全区范围内建立了190个“鲸灵回收环保屋”,并定制发放了42.4万个回收蓝袋。占地小、运转快、效率高的“鲸灵”,成了西湖区做好垃圾分类的又一大创新。截至目前,“鲸灵”每月收运可回收物近500吨,其中低价值可回收物占比50%以上。

  在垃圾的中端收集清运方面,西湖区也突出了“高效精细”。西湖环境集团配置了40辆各类作业车辆和123名作业人员,通过应收尽收、分类运输,对市级清洁直运力量形成了有力补充和应急保障。

  “今年,我们计划新增20个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实现210个再生资源回收站点智慧化运营,并完成673个生活小区回收蓝袋发放并建成可回收物信息云平台。”西湖环境集团相关负责人说。

  此外,西湖区也在加快建设垃圾的末端处置设施。目前,西湖区已在龙坞大清谷建成临时分拣中心,对可回收物进行分拣打包;双浦易腐垃圾资源化处置中心已开始试运行,大件垃圾分拣中心主体结构已完成;转塘停保基地已基本完成围墙砌筑和场地平整;三墩停保基地也在紧锣密鼓启动。

  未来,西湖区还将全方位布局建设各类末端处置、再生资源分拣中心以及停保基地。更加完善的投放、收集、运输、处置链条的建设和管控,将逐步实现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数据化、实时化和可视化,进一步提升西湖区垃圾分类管理水平。

  (本版图片由西湖区城市管理局提供)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2 西湖区:打造垃圾分类“新时尚”样板区 2020-06-12 浙江日报2020-06-1200006;浙江日报2020-06-1200012;浙江日报2020-06-1200008;浙江日报2020-06-1200016;浙江日报2020-06-1200018 2 2020年06月12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