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人物

“松山青年”众筹撑起富村梦

  王世奏(松山青年发起人之一):我童年的快乐时光都在南山头村。记得读初中时看到一部电视剧,讲述的是一位村干部带领村民把一个破落的村庄建设成一个美丽的小康村,当时我就在想什么时候我的村子也能变成这样。松山青年公益组织成立以来,村庄的面貌慢慢变好,美誉度和知名度越来越高,更重要的是让我感受到了一帮年轻人为了家乡建设无偿付出的那种激情。也许这就是红色基因的传承吧。

“松山青年”众筹撑起富村梦

本报记者 甘凌峰 通讯员 吴宝春

  苍南县桥墩镇南山头村位于海拔600多米的松山之巅。因地理位置偏远,南山头村一度只剩下老人小孩留守,生活水平十分落后,而如今在当地一个公益组织“松山青年”的带动下游人如织,成为当地有名的红色旅游景点。

  红军纪念馆、红军广场、栀子花海……村子里随处可见“松山青年”奋斗的痕迹。记者不禁好奇,这是怎样的一个公益组织,能让一个偏远山村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听说要去采访,桥墩镇驻村干部王世奏主动来当向导。在盘山公路上颠簸了十几分钟,王世奏突然停车了。“我带你们抄近路。”他指着前面的一条石子路说,这是由“松山青年”牵头,刚刚众筹80多万元修建的,“等完工了,旅游大巴就可以进村了。”

  走在南山头村,路边的指示牌标注着“红军广场”“红军古道”等名称,红色气息浓厚。来自苍南县城的十几名游客穿着红军服,正准备重走红军古道。“松山青年”全名为苍南县松山青年公益服务中心。在红军食堂,记者见到了负责人许明坤,他正在煮土豆大锅饭。“来,一起尝尝,这可是我们自己种的。”

  “你不知道吧?王世奏也是‘松山青年’的发起人之一。我们的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端起一碗土豆饭,许明坤的思绪渐渐飘远。5年前,村里几位在外年轻人因为一次义诊在村里相聚,谈话间都感叹村子的衰败。南山头村原本户籍人口近千人,因为偏远落后,只剩下老人小孩留守,常住人口不到200人。

  “不能再这么下去。”许明坤说,南山头村是革命先辈刘英、粟裕率领红军挺进师开展过革命活动的老区,“我们从小听着红军故事长大,有义务把村里的红色元素挖掘出来,让更多的人知道。”100余名“80后”“90后”青年一拍即合,成立以助力新农村建设为宗旨的“松山青年”公益组织。他们自掏腰包众筹资金,重建红军纪念碑、纪念馆,并发掘了红军活动旧址10余处、红色文物50余件、历史照片270余幅。许明坤说,他们打造了“穿红军服、吃红军饭、走红军路、喝红军茶”等活动内容的红色教育基地。“去年最多的一天来了18个团队,预订了60多桌土豆大锅饭,7个讲解员连轴转。”

  一个人口外流的小山村,想要重焕生机谈何容易。怎么办?几个年轻人凑在一块,形成一个共识:他们这样兼职帮忙不行,要持续发展得有年轻人进入村两委,专门去整合村里的资源,引入活水,以项目养公益。这个时候,王世奏站了出来。他是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年轻有文化。王世奏辞去苍南县城的工作,回村竞选村主任,当了一名村官。后来他考上了公务员,仍选择当南山头村的驻村干部。

  “我们村子是最美的。除了红色元素,还有3000亩黄栀子、3000亩茶园,这些都是宝贵的资源。” 王世奏说,在村两委的支持下,苍南县松山青年农场有限公司成立。松山青年农场流转了部分耕地、茶园和栀子园,同时向村民收购茶叶和栀子产品,统一以“松山青年”品牌销售。

  去年村社调整,南山头村和周边两个村合并,“松山青年”有3名成员进了村两委,整个村两委班子都是80后。在村两委和松山青年的统筹下,南山头村红色旅游加绿色农产品销售的路子越走越宽。去年,南山头村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村民光栀子花就人均增收近8000元。随着村里产业的壮大,回流的村民越来越多,常住人口比5年前翻了一倍。

  “名气有了,人气就来了,村民的收入也就有了保障。” 许明坤说,今年的栀子花节他们打算在网上办,通过网红直播等方式进一步打响名气。


浙江日报 人物 00009 “松山青年”众筹撑起富村梦 2020-06-11 浙江日报2020-06-1100017;浙江日报2020-06-1100006 2 2020年06月1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