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毛小事 也有“法”依
萧山“五和众联”村民通则创新乡村治理模式
本报记者 张留 见习记者 章忻 通讯员 蔡卡特 王军良
乡村治理,如何有效?乡村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和关键,杭州市萧山区河上镇众联村用3年时间,进行了一次乡村治理模式的探索。
2017年,该村面向全体村民推出一套以“和善村民、和美家庭、和睦邻里、和煦村庄、和谐社会”为主要内容的“五和众联”乡村治理模式,涵盖10条通则、30条加分项、20条减分项。
这部村民通则,以正负积分量化村民做皮毛小事的贡献度,不仅实现了村民意见的“最大公约数”,也激发了村民参与村庄治理的积极性,被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毛丹等13位专家称为“中国首部乡村皮毛法”,并向周边地区进一步推广。
今日众联,村如其名。这部“皮毛法”为何在这里诞生?又如何影响并深刻改变村民的生活?日前,记者前往萧山众联村一探究竟。
积分靠前有奖励
“60条”激发村民荣誉感
通过率99%!这些天,众联村681户村民,陆续在一份“五和众联”积分细则户代表意见确认书上,郑重地签下自己的名字。速度之快、人心之齐,让人很难想象这曾经是一个矛盾不断的后进村。
位于萧山南部山区的众联村,2005年由联合、众利、塘村、泉水4个村合并而成。与很多合并村一样,众联村曾经也存在“合村不合心”等问题。
在村民瞿革文的印象中,以前户与户之间都是各扫门前雪、不问村务事,多做一点反而被嘲笑。“记得有一次,我和4个村民一起,发起一场义务活动,没想到被不少村民指指点点,当着面就说我们是作秀。”
这不是众联一个村遇到的窘境。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变迁中,曾经是传统乡村联结根基的长辈权威等已逐渐弱化。如何建立一种新的联结,激发村民参与村庄治理的积极性?众联村一直在寻找。
一次考察取经,让村干部们发现了可能性。2015年,新一届村两委上任后,了解到义乌有个村自己办“功德银行”,村民做善事积累分数便能兑换奖励,觉得是个聚人心的好方法。2016年,众联村也组织了一个“七彩公德社”,将村民志愿服务登记在册并进行积分管理,积分靠前的,就能得到表彰和奖励。
愿意为村里做事的人一下子多起来。众联村村委会主任马永江回忆,七彩公德社成立后的第一个元宵节,村里办了一场公益活动,老老少少一起煮汤圆很热闹。还有家长带着孩子去老年活动室送汤圆,老人也笑得合不拢嘴。
小范围试验获得了成功,村干部顿时有了信心。是不是可以让这套标准的涵盖面更广一些?不仅鼓励善行义举,也约束村里一些鸡毛蒜皮的小问题?2017年,众联村向全体村民发出一封公开信,围绕“和善村民、和美家庭、和睦邻里、和煦村庄、和谐社会”,征集村民通则的具体内容,同时通过走访入户、座谈等多种形式征求意见。
“刚开始,很多村民都不屑一顾,认为这是村里瞎折腾,或者是走走过场。但我们村两委班子的态度空前一致:这条创新之路一定要坚定地走下去。”村党委书记俞伟达告诉记者,虽然没有经验可以借鉴,但大家目标明确,就是想着怎样把我们村子治理好,所以不断通过协商求得最大公约数。
当年12月,围绕村民普遍关心的具体问题,“五和众联”村民通则正式出炉——不乱停车加1分,参与抗台抢险加5分;违法搭建扣5分,违反出租屋规定扣1分……整个村民通则包括30条加分项、20条减分项,再加上前面10条通则,因此也被大家称为“众联60条”。
让俞伟达印象深刻的是,2017年一季度,村里第一次贴出“成绩单”,不少村民都来找他刨根问底,不仅问自己家的分数为什么低,更想知道别人家的分数为什么高。这样的“找茬”,让俞伟达很开心:“村民在意,就说明‘众联60条’一定能做下去。”
提升服务加分值
志愿者队伍日趋庞大
“众联60条”管的事情虽小,但村民们打心底里认可。
“邻里关爱,互帮互助,加2分”,“破坏公共设施,减3分”,“垃圾分类规范有序,加1分”……记者在“五和众联”村民通则里看到,方方面面的村民行为要求都被囊括在“众联60条”中。
这份大家讨论出来的“家法”,不但构建了乡村治理规则体系,也织牢了约束村民言行举止的规矩之网。据马永江回忆,村民通则刚施行的第一年,村里偷竹笋、用药毒鱼等行为就绝迹了。
积分评议的正面引导效应,延伸到村庄治理的各个方面。针对一开始村民对村里事务不积极,“众联60条”里专门列了“志愿服务”“捐款捐物”“公益服务”等加分项,将村民“推”出家门,参与志愿活动。
“我们在细则内容和加分权重上,都对志愿服务有所倾斜,鼓励村民为村里多做贡献。”马永江介绍,每年众联村根据积分评出最佳村民、家庭、邻里后,村两委干部都会敲锣打鼓送奖上门。“在农村,村民们最看重的就是‘面子’,有了这样的奖励,大家对积分格外上心。”
如今,村里只要在村民群中发布志愿服务活动,名额很快就会被“抢”完。村民俞高行听说村里想建家宴中心但没有场地时,还把自家1000多平方米的闲置厂房捐了出来,“厂房空着也是空着,如果能改建成大伙都能用的家宴中心,才是真正发挥了价值。”
村民的主人翁意识大大提高,志愿者队伍日趋庞大。除最早的七彩公德社作为大本营外,现在众联村还分类打造了平安、体育、助老等6支志愿者服务队,总人数达到348。此次疫情防控中,众联村参加卡口值守的村民志愿者多达数百人;马茶珍、董幼红、胡芝红3位村民,连续43天自掏腰包为志愿者做夜宵;原本定于3月29日结婚的准新人俞博雅直接取消了婚礼,捐出准备用于婚礼的20万元,用于购买医用防疫物资和慰问一线医务人员……
今年4月,“众联60条”迎来首次大修订。在众联村社工王丽萍眼中,最大的变化,就是将“热心参加公益慈善事业”和“参与村外公益活动”两项内容合并,变成“在重大社会公共事件中有突出表现或贡献”,分值由原来的1分到5分,变成现在的5分到10分。“村民的表现让我们意识到,有必要把分值加上去,体现导向性。”
在马永江看来,村民们的主动不仅和内容细则设置有关,也和整个运行机制相关。
“五和众联”村民通则的运作,设有仲裁小组和现场评议小组。仲裁小组由8人组成,包括村民代表、企业代表、村党委原书记等,人人都在村里德高望重。村民对家庭积分有异议,或是对积分细则有建议,可以通过仲裁小组表达自己的声音。“以前来反映问题的人比较少,近两年越来越多了。”仲裁小组成员蒋介平说。
现场评议小组也是“五和众联”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小组由18人组成,包括上年度积分最高村民、民警、党员代表等。
“前两年走完两个村需要两天的时间,今年只花了半天时间。”评议成员瞿革文说。现在村民不再需要评议小组的监督,也能自觉维护起村容村貌。
贷款利率有优惠
积分的用处越来越多
众联村的成功实践引发了关注,也带来了更深远的改变。今年3月,“五和众联”获评浙江省2019年度法治乡村实践优秀案例,这是杭州唯一入选的案例。
去年以来,萧山将“五和众联”乡村治理模式向全区所有行政村推广。为了让“五和众联”具备更强的可复制性,河上镇开始酝酿这部“皮毛法”的数字化升级。镇党委政府委托萧山一家科技公司,开发了“善治河上”APP,并陆续上线事件上报、活动预约、村民积分管理等模块,用科技赋能乡村治理。
有了这个APP,村民通过一个手机,便能一键参与村庄治理。村民发现房前屋后存在的问题,只要拍一拍或者说一说后再发送,信息就会立即传送给网格员,并在短时间内得到反馈。村里有什么大小活动和事务需要村民参与,也可以通过APP中“活动预约”吸引更多村民参与。这些都会同步在APP中形成相应积分。
现在的众联村,家家户户都对每季度一次的 “考核积分”十分关心。在村民眼里,这相当于给每家每户建立了一份村级征信档案。这也给了众联村村两委干部一个启发:既然是信用档案,那么以后宅基地申请、银行贷款担保、困难户确认,村里镇上所有奖励,是不是都可以和这个家庭积分挂钩?
这和河上镇党委书记俞万昌的观点不谋而合。在他看来,“五和众联”的积分要转向外部赋能,让这套乡村治理模式,充分与市场互动起来,构建乡村多元善治格局。
去年6月,河上镇尝试与萧山农商银行合作,双方达成协议,共同推出“丰收五和卡”。积分高的村民,可以凭此享受贷款利率、贷款额度、消费折扣等优惠。“村庄越和谐,我们越愿意给村民贷款。”萧山农商银行河上支行行长张晶说,“可以说,‘五和众联’发挥了为村民信用背书的作用。”
村民胡芝红每次积分都排在前十,享受到了30万元的贷款额度。看到积分变现,胡芝红获得感满满:“以前积分只能在村内换换日用品,现在居然能贷款,我感觉更有干劲了。”
截至2019年底,萧山农商银行在河上镇辖内共发行“丰收五和卡”3000余张;在众联村、璇山下村、凤凰坞村3个试点村共发放“美德贷款”172户,合计3019.4万元。河上镇党委副书记汤丽丽介绍,目前,河上镇已经获得10亿元意向综合授信,更多有意愿创业的村民获得了金融支持,有望通过多种方式打造村级精品旅游线路、扩大农副产品线上销售等,让乡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