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亲历

打破定义
给乡村更多可能

  尽管采访前已有种种设想,但青山村仍给了我很大的惊喜。这里有着强烈的反差感,乍一看和普通乡村一样朴素,深入其中却满是“前卫”“硬核”元素。这里又有奇特的融入感,城市与乡村,乡土性与现代性交融汇聚,混搭又和谐。未来乡村应该是什么样的?带着这个思考而来,新村民们给出的答案充满底气。“或许就是青山当下的样子。”

  两天的青山之旅让我感受最深的,是村中生活没有丝毫闭塞之感。访客与游人从五湖四海汇入,且不少为各领域的佼佼者。生活在村中,社交圈却不比大城市小。中国科学院动物学博士朱虹昱,从上海来到青山自然学校,两年不到微信朋友圈的好友已从原来的500人增长到了1500人。当乡村成为信息和知识的交汇点,对年轻人就有了吸引力,在青山这已成为一种良性循环。

  “乡村白领”们不会把这里当作避世的乌托邦。这也是青山可贵的一点,年轻人来这里并不觉得屈才,因为这里有让他们人尽其才的沃土。朱博士在村中的工作比城市更忙碌,课程设计、对接各领域专家、组织户外研学……常年的野外科研经历让他成为自然学堂最受欢迎的老师,大家公认他为“乡村博物君”。

  让人心生向往的青山模式能复制吗?通过与一些专家的交流,我们发现青山的独特性之外,仍有值得其他乡村复制借鉴的经验:如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时,要充分发挥党组织、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各类主体的作用,形成合力;乡村可通过商业模式实现自我造血,通过公益理念团结人凝聚人;乡村发展要注重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对优质生态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使文化和生态成为乡村社会实现内涵式发展的重要资源要素;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是人。要引导和支持包括广大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在内的各类高质量人才走进乡村、扎根乡村,为乡村振兴提供不竭动力。

  打破定义,突破想象,充满活力的青山向我们证明,乡村还能有更多可能。


浙江日报 亲历 00009 打破定义
给乡村更多可能
2020-06-10 20932927 2 2020年06月1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