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区合作,破局产业同质化
——“长三角采风行”之七
记者 沈晶晶 王世琪
本报讯 (记者 沈晶晶 王世琪) 技术研究在南京,项目落地安徽;研发总部在上海,生产基地在苏州……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这样的布局正成为一种常态。三省一市打破地理约束、发挥各自优势,产业协作按下“快进键”。
苏州吴江汾湖高新区内,两栋现代化厂房已经结顶,投资近70亿元的英诺赛科(苏州)半导体有限公司将于9月实现投产。“我们的项目正是长三角产业链协同的成果。”公司董事长骆薇薇告诉记者,他们生产的第三代氮化镓半导体器件,部分原材料来自上海,集成电路设计在杭州,器件研发、制造、封测等则在苏州。信息、人才等资源要素的跨区域流动,为企业未来发展注入巨大能量。
长三角一体化不是同质化。当下,跨区域合作、产业链分工协作,也在帮助各地走出产业重复布局的“死胡同”,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安徽滁州的中新苏滁高新区与我省的中新嘉善现代产业园,相隔350余公里,虽然都采用苏州工业园区开发运营模式,但一个主攻智能传感器研发制造,一个聚焦新能源新材料、汽车及高端装备制造、营养健康等产业,招商发展方向截然不同。
“背靠沪苏浙皖,借鉴苏州工业园区产城融合、产业先行的成功建设经验,高新区发展十分迅速。”中新苏滁高新区党工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截至目前,高新区已累计引进工业项目200多个,协议引进资金超过550亿元,其中来自长三角区域的项目占比超70%。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印发后,在南京、合肥两大都市圈叠加辐射下,滁州再次迎来协同发展热潮,项目落地、人才汇聚速度不断加快。
位于中新苏滁高新区的安徽胜华波汽车电器有限公司内,二期项目建设如火如荼。这家国内生产汽车雨刮器数量最多的企业,不仅与现代、本田等公司达成合作,近期还有新客商特斯拉主动上门洽谈业务。“我们深切感受到了一体化带来的新机遇。”该公司副总经理张伟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