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8版:专版

城水相融 人水相亲

绍兴现代生态水城与经济高质量发展齐头并进

  城水相融 人水相亲

  绍兴现代生态水城与经济高质量发展齐头并进

  干 婧 孙炎松

  善治越者当以浚河为急。

  纵观绍兴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治水史”。近年来,绍兴市站位高远,根据国务院《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省委、省政府“五水共治”部署,立足独特的山水资源、优美的自然环境、清新的空气等自然禀赋,坚持“生态+”理念,高起点谋划、高标准落实,全力推进“五水共治”重构绍兴产业、重建绍兴水城的战略部署,将“治水”与“产业转型”“城市建设”组合在一起,持续做强水城特色、做优水城文章、做深水城文化,实现生态环境改善与经济高质量发展齐头并进,全力念好“两业经”、唱好“双城计”、打造“活力城”。

  绍兴,作为全国水利现代化试点城市,逐步从古韵水乡升级为现代水城,一幅“幸福河流”的美丽画卷,正顺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时代潮流徐徐展开……

“绿色+”成为生态优先的底色

  沿着环城河游步道、听着清脆的鸟叫声,家住绍兴市区环城河边的70岁市民许菊水,每日清晨都会步行前往附近农贸市场买菜。谈起这些年的生活环境变化,她感慨:“变化很大,现在的水质才算对得起‘江南水乡’这个称呼。”

  在绍兴,城与水的记载,已流经了2500多年的历史;水与城的传承,有着一种深深的情缘和依偎。

  然而时代进程中,绍兴曾经引以为傲的水环境几遭破坏,以环城河为代表的水城生态深受挑战。水带给人们的不只是“柳疏桥尽见,水落路全通”的旖旎,还裹挟而来一系列污染问题:2013年,绍兴全市印染产能占全国的39.1%,几乎占据绍兴产业半壁江山;而高度发达的印染业,首先让当地水环境不堪重负。老百姓曾经叹息:“钱是多的,水是脏的。”

  “五水共治”,是一次环境的“革命”,更是一次重构山水生态,进而又重构经济生态、社会生态的“革命”。让水活起来,“活”的就是美丽水乡、美丽乡村、美丽水城。

  空中俯瞰绍兴古城,全城犹如“飘”在水上:蓝色的水域或环流或围绕,面积占了14%;全市6759条河道,总长10887公里,居浙江首位。水城是绍兴的城市特征,自然条件已经决定了绍兴的城市建设首先必须做好水文章,也决定了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必须把这一特征继续发扬传承。

  1999年开始,绍兴先后实施环城河综合整治、古运河水环境治理、大环河治理等一系列水环境治理工程;2003年,在“八八战略”指引下,绍兴率先于全省提出投资百亿元建设“生态城市”战略;2013年,该市全面实施“五水共治”,布局“重建绍兴水城”战略,聚焦水系、水面、水质、水岸等全方位改善水环境;2018年,绍兴又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以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古城与现代城市的融合发展……

  “对于绍兴而言,如果文化是城市灵魂,那么生态就是城市底色。”绍兴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绍兴正以更高标准优化自然生态体系,全域推进美丽城市、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田园建设,以点带面努力把绍兴打造成为长三角“大景区”“大花园”。特别是经过多年来的城市综合治水,水乡、古城这些绍兴特色越来越明显,水生态环境越来越宜人。

  自去年以来,绍兴联防联治杭州湾、曹娥江流域污染,20家工业园区、23个乡镇建成省级“污水零直排区”,国考、省控断面实现I~III类水质全覆盖。水源地生态补偿标准大幅提高,新增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23.9万人。

治水倒逼产业转型升级

  城市发展,离不开产业创新。在绍兴,无论是农业养殖,还是城市经济腾飞,都离不开潺潺清流的润泽助力。绍兴素有“东方水城”之美誉,水资源的优势,成为了打造创新经济集聚的“蓝色珠链”。特别是在长三角城市群的创业创新引擎下,绍兴瞄准区位、资源优势,以“治水”倒逼产业转型升级,迫使企业加强技术改良,采取有效措施推进清洁生产。

  走进浙江清湖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智能控制室,就能听到“嘀嗒嘀嗒”清晰而又规律的声响。“这是一套珍珠蚌的‘奶娘系统’。每‘嘀嗒’一声,就代表湖中一个喂养区的5000只珍珠蚌吃到了定制营养餐。”该公司董事长郭伟锋说。

  过去,传统珍珠蚌养殖方式通常是将家禽粪污直接倒入水中,通过有机物来繁殖藻类,以供珠蚌摄食。粗放的养殖模式往往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污染水质。针对这一难题,在诸暨市“五水共治”办公室的指导下,清湖集团联合哈尔滨工业大学技术团队,自主研发珍珠清水管网式精准投放养殖系统和有益藻定向扩培技术,成功破解了养殖带来的水环境污染困局。

  除此之外,关停一批污水排放不达标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同时腾出的空间用以吸引更多优质的项目,优化经济和产业结构。“短期看,我们损失了一些GDP和税收收入,但从长远看,抓治水就是抓有效投资促转型。”绍兴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

  近日,柯桥滨海工业园区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并转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根据实施方案,园区循环化改造试点期限5年,以印染产业集聚提升工程为核心任务,以集聚搬迁印染企业循环化改造及园区污染防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作为重点支撑。通过“整合集聚一批、退出淘汰一批、兼并重组一批”,到2018年2月,柯桥区212家印染企业已整合提升成108家,并全部集聚到滨海工业区。

  循环化改造项目实施后,该区印染企业实现节约用地5205亩、节约用水7837万吨、淘汰落后产能11.61亿米,印染行业亩均税收由集聚前的7.5万元/亩提高到现在的28.77万元/亩。园区内国际绿色先进设备比重达60%以上,印染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率达90%以上,并涌现出一大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等优秀企业。

  好的水环境是一张城市的名片。当前,越来越多的优质项目落户前,都会关心当地生态环境好不好。绍兴通过“治污水”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循环经济,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未来,绍兴的水环境将与开放、产业一起,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竞争优势之一。

  经历了前几年刮骨疗毒式的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行动之后,绍兴的绿色制造体系也已经完备并走向深入。截至目前,绍兴工业转型升级势头稳健,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00.4亿元、增长8.4%。纺织等五大传统产业增加值增长11.5%,获“中国黄酒之都”“世界美酒特色产区”称号。

生态治水带来多重红利

  漫步在绍兴城北的镜湖绿道,岸边的野草芦丛中,白鹭在悠闲地散步;透过清澈的湖水,看到小鱼欢快游动着,沿岸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环湖相望,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宽阔的道路上车来车往,结伴休闲运动的居民,络绎不绝的考察团,构成了湖岸独特的风景。

  “每次接待投资者洽谈完业务,都会带他们到镜湖绿道看一看。”镜湖新区开发建设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说。“水是绍兴的一大特色,而镜湖水域是招商引资的一张亮丽名片!”

  改变的背后,是绍兴市坚持顶层设计、高位推进、分级落实、有序推进河(湖)长制工作从“有名”到“有实”的有力转变。

  近年来,绍兴市紧紧围绕“安全流畅、生态健康、水清景美、人文彰显、管护高效、人水和谐”的创建要求,通过补齐防洪短板、修复生态环境、彰显人文历史、提升景观品位、增强管护能力等举措,着力解决河湖突出问题,切实将“美丽河湖”生态资源转化成绿色发展新动能。

  “美丽河湖”创建是绍兴继2014~2016年“清三河”和2017年“剿灭劣Ⅴ类水”之后,深入推进“五水共治”的标志性工作。同时,坚持文化融合,通过以古城、鉴湖、浙东古运河为核心,以浙东唐诗之路为脉络,深入挖掘河湖历史文化元素,并结合绍兴特色,着力构建“一村一溪一风景、一镇一河一风情、一域一江一风光”的全市域美丽河湖新格局。

  城乡水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越州大地水更清、岸更绿、景更美。截至目前,绍兴累计创建“美丽河湖”30条(个);打造上虞区“一江两岸”、嵊州市“诗画剡溪”、新昌县“网红地”黄泽江茹洪砩等独具地方文化特色的美丽河湖示范样板10余个,吸引大量的游客,实现创收。

  美丽的水乡,不仅吸引了游客,更吸引了大量人才到绍兴创业创新。“绍兴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天然的海绵城市,气候温润,景色宜人,宜居又宜业。”绍兴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值得一提的是,去年,绍兴市治水工作群众满意度为90.24分,再创历史新高。

  目前,绍兴正处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对人才的渴望比任何时候都强烈。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高校毕业生等各类人才均是绍兴的“眼中宝”。2019年,在绍兴优质生态环境的影响下,“招才引智专列”进入国内外34个城市,引进高校毕业生10.3万人,建成省级外国专家工作站10家。

  业兴人居两相宜,以水为魂的绍兴,正走在成为长三角精品“大景区”“大花园”的路上,澎湃向前!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8 绍兴现代生态水城与经济高质量发展齐头并进 2020-06-09 浙江日报2020-06-0900006;浙江日报2020-06-0900012;浙江日报2020-06-0900011;浙江日报2020-06-0900018;浙江日报2020-06-0900014 2 2020年06月0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