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通三省一市优势主导产业上中下游产业链
长三角,“链”接一体化
本报记者 夏丹
展望2025年乃至2035年,长三角三省一市35.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会呈现一个怎样的产业格局和发展新貌?一条条承接过往、引领未来的产业链,正是答好这个问题的关键。
在今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加快落实区域发展战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再次被提及。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是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的重中之重,而畅通三省一市优势主导产业上中下游产业链,尤为关键。
素以数字经济见长的浙江制造,如何抓住重大机遇期,通过补链优链强链,既畅通自身产业链“内循环”,又进一步开放发展深度嵌入到长三角产业链中?答案就在火热的实践中。
补链,补齐缺位环节
眼下,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超高精度热成像人体测温系统,正在严密地守护着这座国际空港的安全。
非接触式红外测温设备,是浙江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作出的重要贡献之一。数据显示,截至4月底,浙江共生产全自动红外热像仪30余万台(套)、个体用红外测温计近300万个,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三分之二和五分之一。
“三分之二的比重,这项‘浙江第一’背后,其实是整个长三角范围内数字经济产业链强有力的支撑。”浙江省经信厅数字经济处处长魏振华说。
他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疫情防控最严峻时期,市面上红外测温计关键配件红外传感器芯片供应紧张。省经信厅得知杭州世佳、杭州华安、宁波上村等省内红外测温设备厂商急需供应商上海烨映提供红外传感器芯片。进一步了解方得知,上海烨映的红外滤光片等元器件又依赖于杭州麦乐克公司。省经信厅迅速协调麦乐克增产,重点供应上海烨映。解了燃眉之急后,上海烨映尽力为浙江市场日供红外传感器芯片约2万颗,以满足浙江企业生产需要。
制造业根基深厚的长三角区域,长期发展过程中,产业链配套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也正是得益于此,长三角经济在此次疫情冲击中显得更为稳健。今年一季度,长三角三省一市GDP增速同比虽有不同程度下降,但下降幅度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浙江数字经济更是一马当先,今年一季度浙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逆势正增长。4月,全省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6.4%,比全省规上工业增速高出16.9个百分点,成为浙江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省经信厅相关负责人介绍,经此一役,浙江进一步摸清了省内主导产业、龙头企业的产业链家底。在此基础上,一方面积极配合企业,对自身产业链进行更合理的布局,比如长三角范围内配套足够完善的产业,因疫情断裂的链条,可就近在长三角范围内找补回来;另一方面配合地方在新项目的招大引强上,对产业链缺失、薄弱环节及时进行补缺。
优链,优化产业布局
杭派女装、宁波西服、吴江时装……
如将时光倒流到它们还是一根丝的时候,链条大致是这样的:白丝从浙江萧山、桐乡或江苏吴江的化纤工厂里汩汩而出,延伸至浙江海宁的经编基地、吴江的织造工厂,白丝变白布,然后到浙江柯桥进行印染,洁白的布从此有了绚丽多彩的颜色,最后走进长三角范围内大量集聚的服装企业,变成一件件漂亮得体的时装,走向世界。
从一根丝变成一件衣的过程中,如果局限在浙江,它有自己的产业强项,但也有短板甚至盲区。当范围扩展到整个长三角,足够腾挪的空间、可借力的优势、可辐射的市场就大得多了。
不只是纺织服务产业,对这一点,浙江康德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冯荣权感慨良多。最近,他不断接到来自上海的电话。原来,康德位于上海张江(衢州)生物医药孵化基地的创新研发平台——浙江柏拉阿图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慢性乙型肝炎新药PA1010片,成功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新增的临床试验默示许可,标志着该药正式进入临床试验。
像康德这样的生物医药企业将研发中心布局在上海并非偶然。“上海生物医药类的科研院所、研发机构、大型实验装置多,如果能借上海的‘智’,那我们在科创这块的短板就能很大程度给补上。”冯荣权说。
“打破地理约束、优化产业链布局,这是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新经济发展研究中心高级经济师吕淼认为,从当下来看,长三角区域内的产业链亟待优化,更迫切的问题在于产业雷同布局、同质竞争。
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相似的人文地理环境、产业根基,频繁的商贸往来,铸就了长三角范围内颇为相似的产业格局。但在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今天,这样的格局亟需转变。
“要使产业链能够以最经济和最有效率的方式运行,长三角一体化要有一张产业链‘地图’。不仅考虑省内产业链分工,眼光更要放至长三角范围,将各地区同一产业链的企业整合成链,集各地之所长,形成共生共荣的产业生态。”正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南存辉认为。
强链,做强未来产业
强者,即有过人的优势。
作为国家重大战略,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点是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尤其当下,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引发全球供应链和产业格局的深刻变化。在全球同此凉热的新局势面前,一种广泛共识正在形成:中国制造业如果应对得当,有望在国际分工体系重构中成功突围。在此危与机共存的风口,产业基础扎实、产业链条完整的长三角区域,能否化危为机,做强自身产业链,接下来的每一步都很关键。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龙头企业,正是产业链的车头。龙头企业对于产业链的提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当下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过程中,尤其需要龙头企业发挥整合、带头作用,带动产业链分工协作、有序竞争,实现整体提升。为了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2019年初浙江省全面实施“雄鹰行动”。到去年底,首批68家雄鹰企业横空出世,为今年浙江迅速厘清本省产业链家底奠定了基础。
如果说龙头企业是“产业列车”的头,那么中小企业就是列车上缺一不可的万千“零部件”。根据“链条定律”,一根链条与它最弱的环节有着相同强度。因此,产业链强韧与否,产业链上中小企业的协作配套能力是关键。量大面广的中小微企业是浙江企业的基本盘,也是浙江的产业优势。记者了解到,接下来浙江将基于现有产业链,打造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中小微企业分工协作的协同性强、协作程度高的企业共同体。
当然,强韧的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不能被卡脖子。当下,浙江正集中力量打造十大标志性全球产业链,每条产业链都要形成安全可控的关键核心技术、引领性的科创平台和创新联盟、标志性的企业和集群。如在集成电路产业方面,浙江动作不少。集成电路设计高地杭州正向芯片高端设计领域不断加码。在绍兴越城区集成电路小镇,中芯国际、豪威科技、长电科技等一批集成电路头部企业项目纷纷落户,补上了浙江芯片制造短板,目前产业发展呈现良好势头。
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研究院院长兰建平认为,强韧的产业链一定是在全球化分工协作中不断锻造形成的,不可能关起门来搞产业链。对浙江而言,进一步开放合作,更深度地嵌入长三角产业集群中,方是强链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