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呼吸 共治污
肖未
嘉兴港区曾经深陷漩涡:GDP上去了,可空气质量差了,老百姓的口碑也差了,防治污染势在必行。
防治污染、修复生态环境,不仅需要不断完善环保体制机制,还需要投入大量资金,需要强大的科技支撑。
记者在采访中曾多次提问企业,每年投资上百万甚至千万元,开展环保技改提升,是否会担心“打水漂”?但受访对象均给出了很积极的回答:“很值。”
金利化工负责人朱建华说,公司自从专家指导“试水”更换全自动设备后,他又主动换掉了5台旧设备。上了自动化设备,不仅空气好了,更重要的是人工减少了,效率提高了,公司的效益大幅提升。
狠练“内功”,无论对企业,还是对政府部门,无疑都将带来“阵痛”,可从长远来看这是有利的。正是在这种理念指引下,嘉兴港区引入项目从偏重效益转变为宁可忍痛拒绝,也不能带来污染。
防治污染、修复生态环境显然赢得了民心。在采访中,“民间闻臭师”冯连观曾向记者“炫耀”:“每次暗访完,街坊邻居总不忘来打听几句。”打听的内容,无非是哪家企业有没有异味,哪个工厂又新装了什么环保设备。
给普通老百姓一个渠道,走进化工企业,走进环保部门,甚至赋予他们说“不”的权力。这对百姓来说,是参与,是监督,更是“同呼吸”的有力见证。
污染防治任重道远。只有当政府、企业、百姓三方勠力同心,才能真正走出一条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高质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