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深读

从排名倒数到获评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嘉兴港区成功逆袭——

生态好了,效益高了

  在许多人印象中,化工园区总是“有味”的,但在嘉兴港区,一个主导产业为化工新材料的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绿树成荫,空气中几乎没有异味。

  2019年,化工板块工业总产值637.6亿元,占嘉兴港区工业总产值的八成。然而,自2016年有监测数据以来,其空气优良率却以每年5%的速度稳步改善。2019年,空气优良率为87.5%,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在嘉兴所有县(市、区)中排名第三。其中,嘉兴港区所在的乍浦镇PM2.5浓度嘉兴全市最低。

  不要污染的GDP,这是嘉兴港区华丽转身的最大秘诀。这座环境清新、效益提升的生态示范园是如何一步步炼成的?连日来,记者蹲点嘉兴港区,一探究竟。

请来环保医生

企业问诊更对症

  “滕工,我们这防化车间最近总冒出点味道,却不知问题出在哪?”近日一早,嘉兴市金利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朱建华拿起电话求教。电话那头,是公司的“环保医生”,来自省环科院大气所的高级工程师滕富华。

  朱建华与滕富华的合作源于2018年。当时,嘉兴港区与园区43家企业携手,全力打造“无异味企业”。为全面排摸企业异味点和隐患点,嘉兴港区请来20多位环保专家,实地勘察,梳理出200多个隐患点,“一企一策”列出170多项治理措施及项目。

  朱建华坦言,以前环保上苦于“找不到对的人”,有些钱就像“打了水漂”。

  金利化工主要研究生产消毒剂、发泡剂等。生产中,会产生大量散发臭味的污泥,及特别熏人的尾气。说话间,朱建华带着记者爬上两层楼高的污水处理站。这里曾让朱建华最为头疼:“先后投入了1000多万元,但异味问题就是解决不了。”

  在这里,记者看到一根根粗大的管道蜿蜒交错,入口小井被盖子封得严严实实。记者掀开盖嗅了嗅,并没有闻到臭味。探手进井口,一阵强风正朝着管道口吸。“将风力加大一倍,臭味就全被吸进管道了。”朱建华说,当时专家用手感受了一阵,当场就给出了解决方案。

  记者跟着朱建华兜了一圈,随处都能看到环保医生的“杰作”。在硫磺尾气收集区域,环保医生用一张“水封腌菜坛”的土方子,解决了水泥盖封不严实,硫磺味外泄的“老大难”问题。在车间里,根据环保医生的提议,朱建华花80万元更换了全自动甩干设备,臭味再也没有了。

  “没了异味,客户洽谈停留时间都变了。”朱建华说,2019年,公司产值超2亿元,亩均产值达700万元,同比增长值分别为16.5%、22.6%。

  尝到“甜头”的不止一家企业。从事建筑涂料、黏合剂生产的浙江佳润新材料有限公司,在专家手把手指导下,企业投入800多万元上新环保设备。之后,凭着一张“环保牌”,佳润新材料先后与多家国际企业牵手,大订单不断。去年,公司产值一跃增至2.2亿元,比2016年翻了一番。

  既给企业当好参谋,也要当好后援团。“民资国资一起发力,才能弹好环保经济‘双重奏’。”嘉兴港区管委会二级调研员沈跃平说,2018年,嘉兴港区提出“无异味”企业、“无异味”园区、“景区化”园区概念。创建“无异味”企业成功的,政府给予环保技改项目总投资额50%的奖励,最高奖励可达1000万元。

  企业的环保热情被点燃。截至今年5月底,43家“无异味企业”创建企业全部通过验收评审,合计获得奖励2300多万元。

  打扫干净“屋里”,还得守好“大门”。要落户港区先得过环保关,自2017年起,针对意向入驻企业,初期接洽时,嘉兴港区便会组建环评小组,一对一开展环保预评估。截至今年5月底,嘉兴港区环保局已出具意见书100多份,一票否决项目21个,涉及投资金额超30亿元。

  此外,嘉兴港区先后荣获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国智慧化工园区试点示范单位等多项荣誉,并成功通过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创建验收。去年,嘉兴港区中的化工新材料园区入选全国首批“2019年绿色化工园区”。

上马智慧环保

靶向治理更精准

  “嘉化能源外环境空气监测点预警,二氧化氮浓度异常,请迅速赶至现场。”近日,嘉兴港区环境监察大队队长胡志华收到“智慧环保”系统短信报警。随即,胡志华带队赶赴预警点:“工人操作不当,导致黄烟外泄,当场要求公司整改。”

  监测点由红变绿,前后不到一小时。“有了‘智慧环保’系统,再也不用被投诉赶着跑。”胡志华说,监察大队仅有执法队员4名,以前常常忙得脚踢后脑勺,“水能溯源,但查找大气污染的源头真太难了。”

  缓解执法力量不足,精准揪出污染源头,唯有向高科技借力。2015年,嘉兴港区启动智慧化工园区建设,先后投入4700万元打造“智慧环保”系统,对大气污染源及趋势实行溯源管理,靶向治理。

  在嘉兴港区环保局的指挥大厅,记者看到,整个系统由1个指挥平台,4个污染因子空气自动监测站和61个小型空气站组成。各空气站用绿、黄、红三种颜色对污染程度进行区分,污染越重,颜色越深,由此判断出污染的源头。

  环保执法精准度提高了,但基层环保监管人力欠缺、能力有短板,依然是摆在眼前的难题。如何进一步提高监管覆盖面、精准度?胡志华说,嘉兴港区环保局通过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引入了第三方环保监理——浙江省环科院,并系统完整地形成规范进行考核。

  第三方帮忙,专业事有人干。对区内污染相对较重、风险相对较高的41家化工及仓储重点企业,省环科院优选12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专职监理队伍,对企业进行24小时监控。不仅如此,专职监理员还每月“上门体检”,对存在漏洞的企业开具“体检单”。

  “现场巡检时,发现贵公司原有冷凝+催化燃烧装置未运行,但生产在进行……”在专职监理员项官兴的办公室里,记者看到这些“体检单”不仅记录着环保设施的运行、企业环境隐患及整改建议等。更为醒目的是,还详尽地列出了违反的法律条例。

  “这张体检单就像一道‘缓坡’,为企业腾出了改错的时间与空间。”项官兴说,作为第三方监理,他们所出具的体检单虽然不具法律效力,却同步抄送环保局。如果企业能按要求及时整改,则避免了后续环保执法时受罚。

  浙江凯普化工有限公司负责人胡小康曾多次收到“体检单”,却特地发函感谢。他说,受制于自身能力不足、人员专业水平不够等因素,企业自我管理很费劲。有了第三方监理的专家式源头诊断,整改起来更有成效。

  事实上,在嘉兴港区环保局工作人员张嘉浩眼里,第三方监理的“体检单”也被用在了环境决策与管理上。今年初,第三方监理向嘉兴港区环保局反映,非甲烷总烃等污染物存在“抬头”现象。随即,嘉兴港区成立大气专项检查组,对园区企业开展专项抽样监测、分析,及时发现问题线索。

招一批“闻臭师”

民间监督更有力

  “没想到,我的鼻子还能影响一家企业的发展。”对普通市民潘富根来说,这不是一句大话。

  不久前,潘富根受邀参加“无异味企业”创建考核验收。进入一家化工企业后,因为一股煤气味,潘富根当场给了“差评”。最终,因为评分少于85分,企业被通知“创建验收不合格”,并要求及时整改。

  潘富根不是闻臭专业人员,也不是环保系统的工作人员,而是嘉兴港区一名民间“闻臭师”。像他这样的闻臭师,嘉兴港区有275名。他们有的是辖区的普通百姓,有的是“两代表一委员”、专业人士,还有的是园区职工或环保组织成员等。

  “醋酸闻着刺鼻又恶心,丙烯酸有一股子农药味,三甲胺有明显的咸鱼味,重油的气味很‘油腻’……”说起工业废气的味道,潘富根太熟悉了。

  潘富根老家在王店桥村,是嘉兴港区第一家化工企业的所在地。2003年,王店桥村搬迁到雅山新村和长丰社区,距化工园区仅两公里左右。之后几年,园区化工企业爆发式建成投产,时常有异味,引得居民投诉不断。有数据显示,2016年,嘉兴港区收到有效信访投诉80起,其中51起涉及工业废气,占比高达64%。群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评分仅55.99分,排名嘉兴全市倒数。

  治理环境,要老百姓认可不简单。沈跃平说,化工园区恶臭异味往往是各种气体物质的混合物,有些数值检测没有超标,但异味强烈,群众闻起来还是觉得臭。

  如何改变这样的局面?在嘉兴港区,治气“民间标准”被创新设立。普通老百姓不仅被“请进”了环保局、化工企业,甚至被赋予了实打实的“权力”。“不能只让老百姓在旁边看,还得让老百姓直接参与。”沈跃平说。

  以创建“无异味”企业考核为例,沈跃平介绍:考核验收总分100分,涉及40个项目,其中民间“闻臭师”的打分占到40%。按照考核办法,创建企业只有总分达到85分才能通过验收。2019年,民间“闻臭师”参与全部43家创建企业验收,一次性通过38家,否决5家。

  “民间组织”有了力量,老百姓的参与积极性更高了。据统计,自2013年起,港区化工园区所有企业统一对公众开放。截至目前,公众走进企业,参与监督检查,已开展40余期,公众走进园区2000余人;民间“闻臭师”队伍夜查企业100余次,参与人数达1000余人次。

  “成为‘闻臭师’后,觉得自己不再是一个旁观者。”60岁的冯连观自加入“闻臭师”队伍以来,几乎逢检必到。“巡逻‘闻臭’时,一旦发现有异味,就能立即进入企业了解情况;平常闻到异味,也能第一时间到执法大队核查。”

  如今,冯连观所在的长丰社区刺鼻的异味没有了,邻居们的生活乐趣也更多了。“没事就去绿道走走,呼吸新鲜空气,锻炼锻炼身体,挺好!”


浙江日报 深读 00007 生态好了,效益高了 2020-06-05 浙江日报2020-06-0500004;浙江日报2020-06-0500015;浙江日报2020-06-0500013;浙江日报2020-06-0500011 2 2020年06月0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