鄞州:放大极核效应 争当沪甬合作排头兵
王凯艺 杨磊 徐庭娴 黄勃
翻阅长三角的时空画卷,坐落于长三角“金南翼”的鄞州,星光熠熠、璀璨耀眼。这里,孕育着宁波乃至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基因,洞察先机、勇闯大业的鄞州人成就了“宁波帮”佳话。人缘相亲、文脉相融,鄞州共生共荣于长三角的腾飞中。
依托实体经济厚实、产业配套齐全等优势,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鄞州,如今迈上了GDP2211亿元的新台阶,全国拔尖的“双创”活力,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融入长三角,鄞州练就“硬核”实力。
迎着长三角一体化的战略号角,鄞州高站位抢抓机遇,强化使命担当。以沪甬一体化合作为先导,以全方位、多领域接轨为方向,以宁波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为支撑,坚持制度创新、产业科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的一体化发展齐头并进。
今年,鄞州加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目标路径进一步明确。“鄞州将奋力争当浙江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排头兵,着力打造宁波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先行区极核,建设高质量发展标杆区、宁波都市圈核心区、战略性交通枢纽区,在宁波当好浙江建设‘重要窗口’模范生中当标兵、攀新高。”鄞州区委主要负责人表示。
逐梦长三角,鄞州既有雄心壮志,更有实际行动!
深化产业融合 挖潜“飞地”模式
以工业立身的鄞州,“制造业强音”响彻长三角。宁波单项冠军企业数量居全国城市之首,鄞州则是“宁波之最”,不仅拥有日月重工、博德高科等一批制造业单项冠军,隐形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等优质企业也层出不穷。
“尖兵”集群化、规模化,为上海等长三角城市的科研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提供强有力支撑;同时,鄞州发达、活跃的民营经济,又与上海产业结构具有互补性。
近年来,鄞州充分发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优势,全力打造优质的营商环境,加强与上海在汽车配套等重点产业对接,优化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等技术密集型产业链的协同布局,促沪鄞两地在各领域的合作“多点开花”。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参与共建的宁波微电子创新产业园落户鄞州,成为国内集成电路产业重要设计基地;上海保交所计划在鄞州设立科技子公司,打造为面向长三角、辐射全国的数字健康保险交易示范性平台;成功引进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宁波分公司……据统计,近两年,鄞州先后从上海引进重点项目7个,总投资约56.9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鄞州还把疫情防控以来的首场旅游推介会放在上海,开通“上海-宁波”周末直通车,并送出旅游特惠大礼包,在文旅合作上为沪鄞两地系上了一条全新的纽带。与此同时,鄞州与杭州、舟山等周边城市的交流合作也在逐年紧密。
为深化产业协作融合,促资源集聚共享,当前鄞州又瞄准了“飞地”模式,加强空间载体的对接。一方面,依托鄞州经济开发区、姜山智创工业园等未来工业社区,以船舶、装备、机电及医药制造等为对象,创新打造上海在鄞州的“飞入型园区共同体”;另一方面,利用上海黄浦区、杨浦区等友好结对城区在人才、科技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创新探索“飞出型科创飞地”模式,把培育的产业项目放在上海,重点在文化创意、都市旅游和知识产权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
对接上海、联动杭州,鄞州将聚力实现产业融合发展新突破,抓牢改革创新、鄞州制造和国际贸易三大抓手,争取更多高端创新平台、文化平台、国际交流平台落户。
厚植“双创”优势 嫁接高端智库
改革开放初期,鄞州乡镇企业迅速发展,是来自上海的“星期日工程师”为企业实现原始技术的积累,为鄞州民营经济的崛起立下汗马功劳,也悄然在鄞州播下了科技创新的种子。
如今,紧跟一体化趋势,大力推进科技、人才一体化是鄞州科技、人才建设两大主抓手。连年来,以上海鄞州经济建设促进会、宁波鄞州区上海商会(乡贤联谊会)等为纽带,依托“宁波周”进上海、百名鄞州企业家进中科院上海分院等载体,鄞州深度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力促上海科创力量与鄞企牵手。
赴沪“借脑”的同时,去年,鄞州又举办“百名中科院院士专家进鄞州”和“智+”长三角知名高校院所优秀产业化成果发布会等活动,把人才、技术和项目“请进来”。仅去年一年就邀请到上百名院士专家,参会项目达30余个,多个项目现场签约。目前鄞州已有近20家企业与中科院上海分院开展项目合作,合作金额达1.68亿元。
同时,鄞州组织上海微系统所、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院所的专家与奥克斯、康强电子等企业进行技术对接,促成日和新材料、嘉隆环保等院企合作项目。“今年针对疫情,我们采取云端服务法,推进荣大昌和中科院声学研究所东海研究站的战略合作。”鄞州区科技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依托科技大市场平台,鄞州引进胡润上海技术转移领军机构“科创帮”,并积极与长三角科技服务机构对接,完善科技大市场的技术转移链条。
点燃科创之火,形成燎原之势。2017年8月,重量级创新平台——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宁波分院在鄞州落地,到目前已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88人,建成新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气动技术研究中心等5个研发平台。3月17日,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宁波分院孵化企业“爱基因”的空气病毒检测仪和微流控芯检测仪获得欧盟认证,为全球抗疫雪中送炭。
如今,鄞州集聚了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宁波分院、中物院宁波产业园、宁波城南智创大走廊等一批高端科创平台;去年5月,鄞州区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入列成效明显的区域“双创”示范基地。据悉,今年长三角双创联盟会议已初步确定在鄞州召开,全国“双创”优等生名副其实。
通过科技产业双轮驱动、创新人才集聚加持、高端“双创”平台支撑、高成长性企业培育等卓有成效的“双创”工作,当前,鄞州已初步构建起一个全社会发动、全领域覆盖、全链条贯通的“热带雨林式”创业创新生态体系。未来,鄞州也将为长三角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旧动能转换提供“鄞州智库”。
谋建交通枢纽 力促开放互通
作为宁波都市核心区,鄞州坐拥三江六岸,集聚东部新城、南部新城和被誉为“西湖风光,太湖气魄”的东钱湖,区位优势与都市核心功能聚合叠加,构筑起区域经济发展新引擎。
去年,鄞州又绘下城南“智创”大走廊、甬江“时尚”东外滩、环东钱湖“绿色创新”圈等“六大新空间”战略蓝图,重点挖掘新经济增长极。通过优化存量空间、拓展增量空间,鄞州为承接上海、杭州等地产业、科技、人才、贸易、金融等溢出效应,加强空间载体对接,释放更大磁力。
融入一体化,交通要先行。近年来,得益于沪杭甬、甬台温等“七纵六横”主干道的快速建设,内外互联、出行便捷的交通网络在鄞州基本成型。面对各地共建“轨道上的长三角”热潮,鄞州吹响对外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的新一轮冲锋号。着眼于融入长三角战略性交通网络建设,抢抓沪嘉甬铁路、甬舟铁路、沪甬跨海通道等一批超级交通项目谋建的大机遇,鄞州高规格开展云龙综合交通枢纽区域总体规划编制,力争早日跻身“甬舟半小时交通圈”“沪甬1小时交通圈”,打造长三角战略交通网络的重要支点。
一大交通枢纽,串联落子东钱湖畔的宁波国际会议中心、国际展览中心,势必让“鄞州门户”更加开放。依托宁波舟山港、航交所等,鄞州正联动建设航运服务资源数据中心、“海上丝路指数”体系,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数字大港。
谋定而动,胜在不懈。“鄞州将大力实施一体化极核打造行动,着眼融入战略性、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基础先行快建设、重点项目勤协调,全力打造战略性交通枢纽区。”鄞州区发展和改革局主要负责人介绍说。
逐梦一体化
“新地标”背后的沪鄞故事
在宁波东部新城,设计高度409米的宁波中心大厦正拔地而起。这一浙江目前在建的“第一高楼”,由杉杉集团与上海建工、绿城共同投资打造。“我的根在宁波、在鄞州。”怀着反哺家乡的情愫,杉杉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郑永刚决定为家乡打造城市新地标。近年来,作为鄞州上海商会(乡贤联谊会)名誉会长的郑永刚,义无反顾为促鄞沪两地合作牵线搭桥。
顺应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当前,鄞州全方位打通沪鄞两地政策、信息、人才、资源等通道,构建“鄞商回归”大格局。郑永刚说:“宁波鄞州在长三角区域中的分量越来越重,我会不遗余力为鄞州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宁波中心”采用的分阶段审批、先行审批先行开工的模式,让工程开工提早了一年多,在宁波开了先河。而该创新举措正是鄞州相关部门从上海取经回来的。未来,“宁波中心”将吸引更多世界500强区域总部基地入驻,成为城市新名片。
(本版图片由鄞州区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