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专版

聚焦高质量 聚力一体化

余姚:高水平建设现代化创新型生态城市

  以4%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1/4的经济总量,长三角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余姚位于长三角经济圈内上海-杭州-宁波经济“金三角”的核心地带,地处宁波市北部、杭州湾南岸。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紧接着《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发布,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按下“加速键”,引擎轰鸣。在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进程中,挑战与机遇并存,余姚这个地缘优势突出的发达县域经济体该如何发力?

  重任在肩,时不我待。余姚乘势而上,开拓创新,担当作为,紧锣密鼓编制接沪融甬五年行动规划,着力打造长三角智造中心、湾区大花园、宁波融入长三角的前沿阵地。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余姚提出抢抓中央加强长三角等沿海地区资金、土地、项目、基建等资源配置的机遇,统筹谋划接沪融甬联杭通绍的战略重点与路径,强化规划融合对接,强化产业分工协作,强化公共服务融通,强化交通网络互联,拓展发展新空间、打造发展新引擎,推动余姚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努力开创现代化创新型生态城市建设新局面,为宁波当好浙江建设“重要窗口”模范生展现“排头兵”担当。

  向着目标进发,余姚底气十足。去年,余姚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66.3亿元,增长7.9%;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1988元和36811元,分别增长8.3%和8.9%。余姚还荣获“中国智慧品牌创新城市”称号,成为宁波首个全域“无证明城市”,并且第十次荣登“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单。

战略对接,城市能级提档升级

  2019年11月3日,“阳明故里·阳明古镇”项目正式开工,总投资139亿元,在以武胜门历史文化街区、府前路历史文化街区、龙泉山、山后新村地块等为主的区域内,一座文化重镇即将呈现,成为国际阳明心学研究中心、阳明思想传承体验新高地以及城市更新样板。

  加快城市空间的有机更新,提升宜居指数,这是余姚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机遇、找准融入路径的一个缩影。

  “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是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完善我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打造我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是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余姚市相关负责人说,余姚从顶层设计上抓共融共通,主动对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和宁波国土空间规划,强化与慈溪、上虞等毗邻地区规划衔接和实施协同,争创杭绍甬一体化示范区,目前已编制完成市域和中心城区国土空间规划,启动乡镇(片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强化各专项规划与上位规划的无缝衔接和深度融合,实现国土空间重构、功能布局优化。余姚还加快姚江文化产业带、浒溪线百里风光带建设,编制完成四明山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高水平融入浙东唐诗之路、大运河诗路黄金旅游带。

  如今,余姚“一轴两环三片区”改造提升成效显现,南雷南路绿地科创中心开工建设,“三江六岸”光影艺术工程加速推进,城市展览馆投入运营。余姚整治背街小巷6条,启动梳理式城中村改造项目5个,改造老小区35万平方米,提升城区水环22.9公里、绿道8.4公里,打通“断头路”3条,新增停车位4800个。

  以城带乡,城乡共建,也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题中之意。余姚全面梳理姚西北、姚北、姚东和四明山区域等空间布局,适时启动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研究,坚持全域统筹、系统谋划,科学编制“十四五”规划纲要,实现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全覆盖。目前,余姚已启动美丽城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力争创建省级美丽城镇样板镇2个,加快推进百村景区化建设,创建省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村66个,争创国家3A级以上景区2个、省A级景区村庄30个。

  余姚还围绕打造宁波西部综合交通枢纽,高质量完成综合交通运输中长期发展规划,形成面向未来、综合立体的交通格局。谋划通苏嘉甬铁路连接铁路等工程,力争杭甬高速复线二期、荷梁线隧道段等工程开工,提速胜陆公路、余梁公路北延建设,逐步开通与大城市知名医院、园区直达专线,探索接驳沪杭甬机场、高铁、地铁等重要站点,加快实现对外交通的联网和融通。

产业协作,智能制造借梯攀高

  在余姚站,走出高铁车厢,只需10分钟左右,便到了全国首个智能装备产业对接和应用创新示范基地——长三角机器人博览城。

  在这总建筑面积1.57万平方米的范围内,目前已签约永久入驻项目21个。这里面既有格力智能装备、钱江机器人、拓野机器人、长泰机器人等一批国内领先的机器人本体和集成商企业,又有浙大长江学者带队的云联冲压研究院等产学研项目和机床行业隐形冠军天瑞精工,同时还包括TOC端和教育市场的魔蛋智能家电、优翼航空模拟飞行等企业,涵盖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智能工厂、物联网、智能家居、科普教育等多个业态。

  未来,长三角机器人博览城将集聚120家智能制造企业,平台年交易额达20亿元,不仅为长三角区域机器人交易提供平台,也将成为余姚智能制造走向全国的窗口。

  长三角一体化关键在高质量,离不开进一步增强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提高经济集聚度、区域连接性。余姚做强优势特色产业,狠抓智能经济示范区建设,把做大做优智能经济作为深度融入长三角产业链的关键一招,推动形成以“上海-杭州-宁波”为核心的长三角机器人产业链和智能经济生态圈,发力培育“三大千亿”和“五大百亿”产业集群,确保全年智能经济增幅比规上工业增加值增幅翻番。

  在宁波舜宇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里,一条“智能柔性生产线”价值超千万元。流水线能实现几种产品共线生产——先由机器人用机器视觉把产品抓取到流水线上,再按照各自的规划路径实现自动生产。根据不同的零部件,两个机械手自动切换夹具,协同完成一个精密产品的组装——该产品的安装精度可达5微米,这是人工无法企及的,也是普通机械手做不到的。而整条流水线上机器人、机械手的所有操作都是通过后台管理系统的精密测算来规划、指示的。去年,余姚出台数字余姚发展规划,262家企业实施智能化诊断,完成智能化改造项目213个,建成数字化车间改造试点7个,新增“上云”企业1900家,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7%,创建成为省级“两化融合国家示范区”,推动余姚机器人产业实现更大突破,助力长三角智能生态圈建设。

  余姚强化项目支撑、力量整合,建好重大融入平台。去年,余姚工业园区与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签订全面合作及品牌许可使用协议,设立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余姚分区。双方将以园区合作共建为纽带,重点聚焦机制创新、产业升级、城市更新、服务集成等领域,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余姚还集中力量抓好中意宁波生态园、浙江余姚人才创业园和智能光电小镇、机器人智谷小镇“两园、两镇”建设,使之成为招引承接长三角区域大客商、大项目的高地。

  逐梦一体化

长三角一体化下的

余姚“人才经”

  小华,国内首款中医辅诊机器人,在日内瓦国际发明展中获得金奖。

  中医最讲究望闻问切,如何准确地切脉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小华的创造者、上海复旦大学智能机器人研究院经过几个月的研究,在宁波余姚机器人小镇找到了答案。

  “这台能灵活运用手指写毛笔字的机器人,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给出答案的是甘中学博士。他向大家解释说,没有动作,不能切脉,但利用余姚的仿人形机器人,可以切脉,视觉转换,这些技术融合起来,形成一个集成,它的水平可以达到中医医生的70%到80%的水平,能够代替人对相当一些重点特征的病例进行诊断以及处理。不远的未来,仿人形机器人将出现在各大医院的门诊大厅里。

  如今,甘中学博士已在余姚机器人小镇创立了宁波市智能制造产业研究院,建立了自己的智能机器人团队。小华的诞生,正是上海复旦大学联手浙江企业的经典之作,让全球首台仿人形中医机器人正式进入实验阶段。

  人才从来都是最重要、最有活力的生产要素之一,打破体制机制壁垒,谋求整体布局,“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工笔画”的起笔就是人才服务。长期以来,余姚非常鼓励和支持海内外智能制造(机器人)领域的高层次人才通过带技术、带资金、带项目、带团队等形式来创业发展,并对入选“姚江英才计划”创业团队项目,给予最高500万元的创业扶持资金和最高500万元的创业种子资金支持、最高500万元银行贷款额度同期贷款基准利率的全额贴息补助和最高500万元的发展奖励。

  同时,余姚还长期坚持为人才提供优异高效的服务。近期,该市对原有的人才服务进一步作了总结提炼,将好的经验、好的做法分成5个方面,以制度形式固化下来,形成了《高层次人才高标准服务十二条》,将该市的人才服务推向了更高标准。

  此般服务,为余姚构建了吸引各类专家共同参与的产业人才体系。依托良好的人才基础,余姚智能制造产业正在蓬勃兴起。目前,余姚正在积极创建智能经济先行示范区,谋划到2025年,推动智能经济产业规范再上新台阶,产业集群、智能应用、技术创新、开放合作、支撑服务等发展体系和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优化。

  以专家人才为基石,智能制造、新材料、智能医疗等多种新兴的智能经济有了发展的底气。引智回归,也为智能经济发展构筑良好的生态圈。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5 余姚:高水平建设现代化创新型生态城市 2020-06-03 浙江日报2020-06-0300007;浙江日报2020-06-0300009;浙江日报2020-06-0300016;浙江日报2020-06-0300013;浙江日报2020-06-0300014 2 2020年06月03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