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钱塘江

“凯旋那一天,家人才知道我去了武汉”

赵伟 口述

  我叫赵伟,出生于1990年,来自安徽合肥,2013年从安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毕业后来到浙大二院工作,目前是心脏大血管外科重症监护室护师。

  我刚入行的时候,医院男护士还不是很多,现在比例明显增大,我们基本上在监护室和手术麻醉部等临床一线岗位工作,与患者接触多,与家属接触少,大家都很理解我们的工作。

  监护室的护理工作比较繁重,对体力要求比较高,夜班时间也会比较长,我们男生的身体素质比女生好一些;重型病人的监护仪器种类多样,比如呼吸机、ECMO、血液净化仪等仪器的使用都是护士必备技能,男生胆子大,在动手能力和仪器设备操作方面有一定的优势。

  干一行,爱一行。我们这一行其实一直处于不断学习的状态,包括护理知识的学习,仪器设备操作技能的掌握,以及医生治疗方案知识点的更新,医院给我们的学习空间很大,经常组织培训、交流,提升我们的业务能力,我感觉这个工作还是蛮有意思的。

  我们医院有个男护士团体,叫“广济兄弟连”,2017年5月12日成立的,到现在共有206人,在浙江的综合医院里面算是男护士数量最多的。可以毫不谦虚地说,大家作风干练、心态阳光、充满正能量,在患者和同事中口碑不错。

  今年是我参加工作的第七年,这一年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变得有些不一样。在这次战“疫”中,我们医院有125位护理人员驰援武汉,其中有20位来自“广济兄弟连”,包括我。

  我的女朋友也是护士,因为工作性质的原因,我们很难有一个共同的假期。本来,我们想趁着今年春节回家过年,顺便把订婚的事办了。后来,疫情来袭,我决定去武汉,女朋友知道我的选择后,表示非常理解和支持。

  1月25日是大年初一,我跟随浙江省第一批驰援湖北医疗队出发奔赴武汉,许多同事互相拥抱合影,彼此鼓励。媒体记者采访我时,我却拼命躲着镜头,因为当时爸妈还不知道我要去武汉的事,我一直没想好要怎么告诉他们,主要是怕他们担心。我想着,如果这次疫情能够控制住,这既是对国家的贡献,也是对家人最好的守护。

  刚到武汉时,我心里有些忐忑,不过前辈们经验丰富,在他们的指导下,一切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起来。武汉患者比我想象中更加乐观坚强,我们互相鼓劲,很快进入工作状态。

  在前方,我们每天要工作6个多小时,最忙的时候我们组要同时照顾近20个病人。还记得最初我穿着防护服,戴着双层手套,护目镜下的视线总是被雾气所干扰,尽管如此,在给患者做诊疗操作时我尽量让自己显得从容,我想让患者感到放心。

  没想到,患者常常反过来安慰我们。我护理的第一位阿姨在做穿刺时告诉我,“没事儿,慢慢来,我知道你们现在戴着这么多手套肯定不方便,我的血管也细,一针不行再来一针就是!”我笑着回应:“交给我们,您放心!”

  还有一位70多岁的奶奶,在高流量、高浓度鼻塞吸氧的情况下,她的氧饱和度仍然不乐观。在治疗过程中,奶奶不愿意吃饭,为了增强她的体质,在给予静脉营养的同时,一日三餐我们都有人一口一口地哄着奶奶吃饭,此时的她就像个孩子。在我们的不断努力下,奶奶的病情逐渐好转,可以自己下床走动了。她出院的那天我刚好上夜班,没能送一送她,心里还挺遗憾的。

  要说援鄂最大的收获,我想是这两个字——“谢谢”。在接触患者时,他们会说:“你们是来支援的吧,谢谢你们!”几乎每次为病人做好一项治疗操作后,我都会收到一句“谢谢”。简单的两个字,重于千斤。正是医患之间的这份信任和感恩,让我们更有信心去战胜这次疫情。

  3月23日,57天的战斗结束了,我们要回家了。临走的前一天晚上,我终于在电话里跟家人坦白了驰援武汉的事情,他们有些惊讶,后来我才知道,其实他们一直在猜测我是不是去武汉了,但是为了不影响我工作,就没敢跟我确认。

  回来以后,看到了重新热闹起来的杭州,见到了熟悉的同事和一直默默支持我的女朋友,我很开心,但我还是一直放心不下在武汉的队友,我不停地在手机上刷新闻,了解武汉那边的最新情况。后来,所有浙江援鄂队员都回来了,武汉重症患者也终于清零了,我觉得这一仗我们赢了。

  5月12日,我和同事来到省人民大会堂,参加庆祝国际护士节暨抗击新冠肺炎护理先进事迹报告会,坐在台下,看到文艺表演中那些记录武汉工作的视频和图片,我的回忆又被唤醒了,感谢这一段经历在我生命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让我无悔于当年的选择。

  (郑文 整理)


浙江日报 钱塘江 00006 “凯旋那一天,家人才知道我去了武汉” 2020-05-31 20904151 2 2020年05月31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