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热议乡村振兴——
如何让农民挑上“金扁担”
本报记者 陈文文 翁杰 陈佳莹
“让农民挑上‘金扁担’”——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国政协委员共商国是时忆及知青岁月,对乡亲们“干活挑着金扁担”的愿望记忆犹新。“干活挑着金扁担”,成了代表委员热议的“金句”。
如何挑上农业的“金扁担”?从脱贫迈向乡村振兴,如何跨越?……两会期间,我省多位代表委员畅谈了他们眼中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密码。
共致富
代表委员们注意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连在一起”。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落实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举措,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接续推进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力让脱贫群众迈向富裕。”
乡村要想振兴,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是关键。第一产业是农村之本,但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为此,全国政协委员陈小平带来了一份关于补齐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短板的提案。“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农产品销售半径得以扩大,但农产品上行仍面临许多困难。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滞后。”陈小平委员说。
在履职调研中,陈小平委员发现:各地的特色农产品主产区普遍缺少农产品分拣分级、预冷包装、烘干脱水等设备。“这与当下农产品巨大的生产供应量非常不匹配。”陈小平委员说,没有这些基础设施,即便直播带货将农村电商吹上风口,也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陈小平委员建议,将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建设作为新基建的重点内容,加快补齐农产品冷链短板。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域和发展情况自然需要不同的乡村振兴模式。如何激发各自的新动力、找到适宜的路径,还需要多方探索。
“乡村振兴要因地制宜,发挥自身优势,通过特色产业改变农村现状。”这是全国人大代表、绍兴市柯桥区漓渚镇棠棣村党总支书记刘建明的经验之谈。当年,率先致富的他正是以自己最擅长的花卉苗木种植,带领村民增收致富。如今的棠棣村,95%以上的土地、95%以上的村民和95%以上的收入,均与花卉苗木密不可分。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经济界委员联组会时指出的,下一步我们将重点从农产品结构、抗风险能力、农业现代化水平上发力。”刘建明代表说,“我们正在开展规划,以花卉苗木产业为支撑,将乡村、企业、景点等优势资源串点成线、连网成片,积极引入旅游、商贸、会展等业态,摸索带有鲜明‘花木第一村’特色的现代农业商业模式。”
强善治
乡村振兴须夯实乡村治理这个根基。全国人大代表、台州市路桥区路南街道方林村党委书记方中华,此次参会带着一本小册子,封面上印着“方林村村民自治章程”。他告诉记者,这本章程如今已经修改到第6版了,在乡村治理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乡村善治的秘诀。
翻开章程,一共十四章一百多条,村民最关心的问题都在各个篇章里,包括党组织建设制度、村发展规划、村干部管理、每年村民股权分红为15000元、老人每月退休金为1000元、每两年组织村里老人出去旅游一次……“村规民约只有从实际出发,采用适合自身发展的措施,才是最接地气和可操作的方案。”方中华代表说。
从去年开始,德清县阜溪街道五四村在全省率先探索“一图感知五四”乡村智治新模式。“乡村旅游红火、外来人口增多,要解决治安防控问题,满足村民各项服务需求,必须创新乡村治理。”全国人大代表、五四村党总支书记孙国文告诉记者,触达乡村各角落的物联感知设备把村里的大小事汇聚到了一张图、一块屏、一个码上。有了乡村治理数字化平台,实时监测、记录人员进出成为可能,这让五四村在疫情防控这场硬仗中敢于加快复工复产进程。
借助这一平台,村民有何诉求、疑问、意见、建议等可以随时随地上报,派发给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理,实现“小事不出村,人人都是网格员”,创新了村民自治机制。孙国文代表介绍,涉及“村民一生事”的各项乡村服务放上网,村民上学、就医、建房等都可以通过网上办理,真正把“最多跑一次”扎根在了乡村。
美乡村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新农村建设不断提速,但一些地区也出现了“千村一面”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认为,要避免这一情况,首先要尊重中国的乡村传统建筑风格。“这些建筑和自然村落的构成反映了当地百姓的传统生活方式,这也是乡土文化的一种集中体现。”许江委员说,自然村落本身也是绿水青山的一部分,应该对其进行保护。
许江委员呼吁,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要尽可能地保护乡村的原有生态和自然结构。他认为,应该把对乡村文化的保护提高到足够的高度,这关系的不仅是村容村貌,更是农村的精神家园。
乡村洁净,是美丽乡村的基础。方中华代表建议加强立法跟进、推动农村垃圾分类。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污水、垃圾处置设施建设。从他调研的情况来看,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头,但还存在一些短板,也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比如垃圾分类处理站点布局规划建设和设备选型工作有待完善,产出肥料利用、废旧物品回收、有害垃圾处置体系建设明显滞后,资金保障薄弱等。”他建议,深化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着力增进全社会的认识和行动自觉,进一步加强资金保障、立法跟进和督查考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