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理论周刊

三个视角看为企业赋能

  “为企业赋能”是2020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句话,令人眼前一亮。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全球经济形势不确定性大大增加,从长期、中期、短期理解为企业赋能的切入点,对于稳定经济至关重要。

  为企业赋能

  长期看制度预期

  今年1月经浙江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浙江省民营企业发展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就是长期为企业赋能的关键一招。

  近年来,一些民营企业在经营发展中遇到不少困难和问题,既有“三座大山”——市场的冰山、融资的高山、转型的火山,又有难以言说的一些“怕”:怕在政府不认识人办事没人管,不拿好处也不办事;怕企业发展了有人来乱管,各种摊派赞助变相收费和指手画脚;怕政府部门不讲信用,不讲法治,新官不理旧账、人走事黄;怕企业家遇到事,企业跟着变成弱势群体,墙倒众人推,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怕自己的变成别人的,有说法没办法,财产权和知识产权受了侵害,胜了官司、输了生意、赔了本钱;怕有钱赚的地方进不去、难进去,进去了又被转出去、赶出去甚至亏进去。

  不办企业永远难以体会到民营企业的这些害怕。有企业家就说:市场再冷,转型再艰苦,总会过去,如果制度预期是好的,再难我们也能一有阳光就灿烂、一有雨露就发芽。

  《条例》的出台无疑是极具针对性的,对于这些“怕”都有回应,这好似寒冬里的一把火,它燃起的不仅是希望,更是广大民营企业家心中的温暖,让民企感受到最大的善意,获得了从上到下的一致好评,为企业赋能带来的影响也是长远的。通过法律的形式规范政府与民企、银行与民企、国企与民企的关系,规范政府行为,规范市场行为,最终形成一个国企、民企、外企竞争中性的市场环境,一个政府与企业既“亲”又“清”相处的政商环境,一个公开、公正、公平的营商环境,一个安全、安心、安定的产权保护环境,企业家必然不用再怕,预期必然稳,企业必然稳,经济也必然稳。

  为企业赋能

  中期看科技创新

  中国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生命周期都很短,平均寿命不超过十年,一些著名的大企业一般也不超过三四十年。那些寿命长的企业,大都是在技术创新方面有独到之处的,国外的有韩国三星,国内有华为、海康威视等。这也意味着,从五年以上的中期视角看,企业一定要注重科技创新,才能越过那道“死亡陷阱”。

  但我们常听企业说一句话:不创新是等死,创新是找死。为什么?因为企业输不起,创新成本太高、风险太大。创新是一个试错过程,一旦错了带给企业的就是灭顶之灾。这使得科技创新成为了大企业的奢侈品,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反而没有了创新动力。

  值得庆幸的是,当下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对于创新促发展的共识是一致的,浙江正在通过三个层面营造一个具有更低成本、更小风险且有更大成功可能性的创新环境,为企业赋能:一是宏观上营造一个创新生态。浙江已经提出“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联动,即把产业、学术、科研、成果转化、金融、人才、政策、中介、环境、服务等十方面因素融合提升,打造一个普惠各类企业的创新创业的生态系统,这有助于大大降低中小企业创新成本。二是中观上打造一批支撑平台。浙江创新发展战略方向主要是建设“互联网+”和生命健康科技创新高地。2020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要继续建设好杭州、宁波温州两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G60科创走廊等一批整体平台,以及之江实验室、西湖大学、中科院材料所、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等载体。创新是一个集聚行为,这些中观平台的作用是围绕特定目的和需要,聚人聚科技,是一种资源集聚倾斜战略,是一种新型的研发体制。因为,只有集聚了科技才有扩散辐射的可能;只有资源集聚到一定程度,才能发挥出创新的效力。三是微观上推广一批应用实践。当下5G应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金融科技、城市大脑、工业互联网、无人驾驶等,一定要有可落地、可试错、可规范的应用场景,这是形成铺天盖地创新大潮的关键。这些场景需要全社会动员,需要政府赋能企业和市场推动落地。

  当然,中期除了“三观”要“正”,还要支持“两种人”,一种是科学上甘坐十年冷板凳的人,一种是技术上敢运用新技术、敢为天下先的人。要试“两条路”:一条自下而上,从市场到研究,舍得花钱搞研究,针对那些“卡脖子”的技术问题,集中资源、集中力量,求助科学的上溯探索之路;另一条是自上而下,从研究到市场,利用科学技术推动市场创新,产生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新模式的科技市场化之路。两种人、两条路,舍一而不可,它们不是平行线,而是相交线,交点就是科学和技术的结合点,也是政府和企业的共同点,更是政府为企业赋能的关键着力点。

  为企业赋能

  短期看成本环境

  经济规律,千规律万规律,成本规律是第一条。让企业降成本,就是给企业赋能。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都通过一揽子的减税降费政策,降低企业运营成本。近期,我省为了应对疫情也出台了“五减”惠企政策,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有很多企业感觉到没有获得感,这虽然有企业自身的因素,但也是因为企业感受到了太多自身无法控制的成本叠加压力,如环境成本、用工成本、税负成本、融资成本等等,加上疫情下市场暂停带来的不得不承受的运营成本,让盈利变成无比艰难的事情。

  成本议价处于弱势的企业,必然带来生存的弱势。对于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从政府的角度看,赋能的重要方式就是尽可能降低其外部交易成本。有效办法千变万化,概括起来也无非三条:一是面上减税费。二是政策支持或淘汰。对于达不到标准规范的企业倒逼其转型;对于战略性行业给予资源注入、特殊政策鼓励支持。三是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打造市场主体间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大的方向,就是面向所有产业、所有企业加快从差异化、选择性产业政策向普惠化、功能性产业政策转变,让竞争性政策在经济政策体系中起到基础性作用。

  当然,凡事都有例外。政府的关键作用在“两个特定”情景下仍是至关重要的。一是特定阶段。尤其是发展阶段加快转换之时,比如环境监管政策改变时,这就需要政府既要倒逼企业,更要有耐心给企业以转型时间、转型路径,切不可“一刀切”,今天说转型,明天就关停。二是特定情形。比如在当下的新冠肺炎疫情下,防疫需要影响了企业正常生产秩序,这是企业面临的不可抗力的成本。这时就需要政府主动出台措施,与企业乃至全社会共同分担成本,共克时艰,既要发动企业自救,数字赋能、科技赋能,也要尽最大可能减税减租减负,包括暂停一些法规执行,通过政策补偿和降低交易成本支持企业,这就是非常时期行非常之策的赋能。

  【作者为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


浙江日报 理论周刊 00010 三个视角看为企业赋能 2020-05-25 20875812 2 2020年05月2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