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向好态势进一步巩固,另一场看不见的“防疫战”打响——
筑起心灵的防线
本报记者 陈宁 王艳琼
这是另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疫情防控向好态势进一步巩固,一场“心理防疫战”仍在继续。
当社会经济逐渐复苏,那些日夜奋战的医护人员、曾与病毒较量的患者是否找到了焦虑情绪的“出口”?面对疫情,公众是否有了客观、正确的认识?经此战“疫”,各地是否已经建立起规范化的心理干预机制?
事实上,面对这场“心理战”,近年来成功应对过多次重大应急突发事件的浙江,是颇有底气的。
早在疫情发生之初,浙江就已“有备而战”——先是印发了《浙江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方案(试行)》,同时向社会公布了全省11个设区市的免费心理援助热线、浙江省新冠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专家组名单。
近日,记者走进省、市级相关心理卫生机构追踪采访,在这个特殊的“战场”上,一道道守护百姓心灵的防线如何筑就。
焦虑:从线上咨询
到面对面问诊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至今,浙江省精神卫生中心医疗办公室主任刘兰英的手机微信、电话24小时处于“在线”的状态。手机的那头,可能是患者家属的焦虑,或是医护人员的倾诉。
记者见到她时,她正在埋头处理一个线上咨询。“医生,我早上咳嗽了两声,有一些害怕……”一早,一位焦急的咨询者已经在刘兰英的微信上留言。
“你最近有正常测量体温吗?还有没有其他症状?”刘兰英立即回复。当得知该咨询者的身体各项状况正常时,她接着询问:“你最近睡眠状况如何?有没有和家里人发过脾气?会不会有害怕、暴躁的情绪?”
经过仔细的交流,刘兰英发现,该咨询者因疫情期间长期在家,接受了大量相关的网络信息后,出现了轻度焦虑的状况。她随即给出建议:“你试着每天规定自己只刷两个小时的手机,早晚各一次,只接收官方权威信息;另外,你可以去做饭、听音乐、追剧,做自己喜欢做的任何事。”
“我们每天都会接收到类似的案例:有些人反复洗手,产生了洁癖;有人离不开朋友圈的信息,每天只关注疫情信息;还有人过度害怕自己受感染,出现恐慌情绪。”刘兰英说,目前疫情已经相对缓和,一旦出现过度焦虑、失眠等症状,应该及时寻找医生帮助。“通常情况下,只要经过专业人士的简单干预,这些症状都会减轻。”
2月11日,刘兰英和另外24名从全省抽调的专家共同组成了浙江省新冠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专家组。专家组成员中的大多数人都有着丰富的临床心理咨询经验,不少人都参与过“5·12”汶川地震和一些特别重大事故的心理干预工作。
大部分行业复工复产以来,心理干预工作逐渐由线上咨询转为面对面问诊。但让刘兰英惊讶的是,因焦虑、失眠症状前来门诊咨询的人数,比起疫情之前不减反增。经过仔细观察后她发现,大部分咨询者出现这些情绪与疫情是密切相关的。
“根据应急事件的一般规律,整个疫情期间,人们的心理会经历3个阶段,警觉期、抵抗期、衰竭期,一旦刺激超强且持续存在,机体抵抗力下降,较高的皮质醇水平将对循环、消化、免疫等系统产生影响,身体即可出现各种生理疾病以及心理问题。”因此刘兰英认为,疫情防控工作的向好态势进一步巩固,但心理干预依然十分重要,“我们有义务为老百姓筑起一道坚实的心灵防线。”
在温州,一场心理战疫也早早打响。几乎与疫情进展同步,温州发现全省首例确诊病例后,心理健康服务随之紧锣密鼓开展,并持续至今。
作为温州市的心理卫生中心,疫情刚一发生,温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就迅速制定了一套防疫行动方案——开通24小时防疫心理援助热线、制作分发防疫手册、开展密集式的心理科普宣传、招募百余名志愿者进行线上线下心理援助帮扶……
“疫情下,每个人心理呈现状态都是不同的,随着疫情进展,情绪也在不停转化,我们要做的就是时常关注。” 温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心理治疗师马晓韵说,不久前,她刚给学校师生远程上了一堂心理课,普遍反映积极。“疫情防控常态化,心理关爱不能停下。”
干预:英雄也有独自哭泣的困顿
意外从不会“挑着”时间发生。这就意味着,心理干预工作必须“时刻准备着”。
“公共卫生事件、危机事件发生后,经历事件的人们往往会出现或大或小的心理问题,这种时候,心理干预必须马上跟进。”浙江省新冠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专家组组长、浙江省立同德医院副院长章健民告诉记者。
近年来,浙江省在心理干预方面积攒了不少经验,这为此次心理防疫工作奠定了基础。
“疫情之初,心理健康问题最容易被忽视,如果不提早介入、及时干预,就会错过治疗的先机。” 温州市新冠肺炎疫情紧急心理救援医疗队队长、温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陈策先后参与过一些重大事故和台风灾后的心理干预工作,在他看来,心理干预、心理救援必须贯穿公共危机事件始终。
“与临床救治不同,心理干预需要大量的准备时间,重大危机面前,人们往往先表露积极一面,但随着时间过去,系列心理问题才暴露出来。”陈策说,这对参与心理干预的医护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必须与患者充分相处,准确评估心理状况,再对症下药予以心理帮扶。“越早介入,心理干预的成功率就越高。”
在危机事件中,任何亲历者都有可能需要接受心理干预。
章健民告诉记者,浙江省新冠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专家组成立后不久,他们“自我加压”,在日常咨询工作之外追加了一项联系抗疫前线医务人员的工作。每隔一两天,他们都要和在武汉前线驰援的同事远程连线。“医护人员长期坚守一线,有可能因为工作环境的特殊性产生悲伤、压抑的情绪,他们的家属也承受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
作为浙江省新冠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专家组成员,温州康宁医疗集团心理医生唐伟、刘志宏随浙江省第三批援鄂医疗队出征。在武汉连续工作的49天里,他们目睹了患者、医护人员、“疫”线工作者的心理变化,积累了丰富的一线心理干预经验。
“奋战在疫情一线的工作人员,扛住的不仅仅是高强度的工作压力,还有自己内心不断波动的情绪。”刘志宏表示,疫情环境下长时间救治,医护人员需要面临感染风险,难免存在焦虑、紧张情绪,有人出现长期失眠焦虑症状,也有人在隔离期间常常自责,或者不断回想曾经在病房救治的画面……
令唐伟担忧的是,这些情绪很难言说。“被称为英雄的人一般不能哭,他们得表现出勇敢坚强的一面。你也许很难想象,到了晚上,有的人独自躲在房间哭泣,自己接纳、消化这些负面情绪。”
4月初,唐伟和刘志宏结束集中隔离休养,两人在返回温州的路上给自己追加了新的工作任务:“疫情心理援助工作还要继续。”
为了打好这场“心理防疫战”,从一线回来后,唐伟和刘志宏一天也没休息。他们继续通过电脑和手机,给有需要的医护人员、患者提供服务。“心理问题严重下去就容易导致精神障碍,救助过程需要更多的陪伴和关爱,此次治疗时间可能会很长,也可能短时间内解决,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唐伟说,这段时间,自己还在为海外华侨、留学生提供帮助。
关爱: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最新数据显示,全省11个设区市的免费心理援助热线累计接听19827人次,其中与疫情相关的达12318人次。平均每天接受咨询300.41次。浙江省新冠肺炎防控公共服务管理平台上新增“新冠肺炎心理健康服务”以来,平台共收到326个咨询案例。
看到不断上升的数据,不少心理专家表现出积极心态:“我们很欣慰、很有信心,咨询数据的上升,说明人们不再像以前一样逃避心理问题,社会也在逐渐正视心理干预工作的重要性。”
从事多年心理干预工作的刘兰英坚持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充分接纳自己,允许自己有各种情绪。“在特殊时期,出现焦虑、紧张等情绪是非常正常的。不要否定自己,这些情绪不代表‘脆弱’,不代表‘意志力不强’,偶尔哭一哭,发泄一下很有必要。”
“换个角度说,经过此次疫情,社会也更加关注心理健康问题。”刘志宏坦言,最近他在行业内参与探讨省内心理卫生健康体系建设。在重大危机事件面前,他认为应提前开展一线工作者的心理健康评估,有助于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同时,应给予一线人员、患者更多心理健康关爱,阶段性回访病情,巩固心理援助成果。
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心理问题普遍体现在复工复产复学的焦虑,心理援助工作也进入新阶段。不少心理医生开始通过录制视频、远程授课形式,传递心理知识。刘志宏说,最近不少企业、学校打电话来咨询心理问题,他都耐心提出建议,包括关注员工、学生情绪,减少传递疫情负面消息,在群体营造和谐氛围等。
章健民建议,人们缓解焦虑情绪完全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现在网络上信息太多,还夹杂着一些不健康的信息,容易给人带来焦虑情绪。可以刻意地给自己规定刷手机时间,比如上午、下午各刷一次,同时保证充足的睡眠和适当的运动。”
“心理干预工作不能松懈。我们的工作应该不断坚持下去,甚至坚持到疫情结束之后。我相信,所有的问题都是暂时的,我们期待着早日战胜疫情,让每个人的心中重见阳光。”章健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