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人物

和这座城市的缘份不会断,吴晓虹:

我的每一天,仍离不开“武汉”

  圆满完成支援任务回到杭州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吴晓虹的每一天,依然离不开“武汉”——

  学术会议上,她作为援鄂医生代表分享呼吸内科与危重症学科融合的优势与难点;多学科会诊的现场,她结合前线的丰富经验,辅助诊断核酸检测阳性患者……更令她感到意外的是,就连丈夫和孩子都会称呼她为“武汉人”。

  在这位我省首批援鄂医疗队队员的心里,“武汉”带来一段记忆、一种精神,为平凡岗位带来新挑战,为一身白衣注入新使命。

  前线智慧

  科学战“疫”

  见到吴晓虹这天,她正在组织一场由浙江省医学会呼吸病分会发起的线上会议。

  作为呼吸病分会总秘书长,这场会议上,吴晓虹以援鄂医疗队队员的身份,分享呼吸治疗与危重症医学融合的经验。

  在前线“战场”上,呼吸治疗和危重症医学融合从纸上谈兵走向了“实战”。“当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来临时,两个学科迅速结合。但融合才刚刚起步。”吴晓虹说:“不少呼吸内科医生对危重症学科的掌握程度还不够,在知识储备、实践操作上仍然缺乏专业性。”

  在这场线上会议中,吴晓虹呼吁为呼吸内科医生提供必要的危重症培训,这将极大提升医院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应对能力和急救能力。

  “我希望通过在武汉的经历与经验,为学科发展贡献更多力量。”吴晓虹说。

  一身白衣

  使命在肩

  4月6日,吴晓虹回到了浙大邵逸夫医院。

  老患者们见到她的身影难掩激动:“吴医生,你是英雄,我们为你骄傲!”“总算盼到你回来,我天天数着日子等你。”“看到你平安,我就放心了……”

  从武汉回来后,吴晓虹对医患关系有了新的理解,也再一次深深感到肩上责任之重。

  几天前,吴晓虹正准备结束门诊,一位外地的转诊患者慕名而来,希望请她帮忙看看肺部CT影像。一个上午没顾上喝水的吴晓虹又重新回到诊室,耐心地为患者讲解病情。实际上,从武汉回来后,她总是尽可能满足患者的需求,哪怕自己的休息时间被不断压缩。

  “他们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他们的健康才能换来我的快乐。”吴晓虹说。

  同样令吴晓虹牵挂的,还有武汉的患者们。她最放心不下的,是一位74岁的患者。

  初到武汉市第四医院支援时,吴晓虹在查房时发现,一名住在重症病房的大伯总是用被子捂着脸,不愿与医护人员交谈。

  有着丰富临床经验的吴晓虹没有就此“罢休”,而是给予这名患者加倍的耐心和关怀。她每天到大伯床边监测病情,试着与他说更多的话,还和护士一起为大伯剪指甲……

  接到返浙通知后,吴晓虹给武汉同行留言:请一定替我照顾好大伯,相信他一定能好起来。不久前,武汉传来好消息:大伯已转危为安。

  “这个春天,没有什么比这更让我开心。”吴晓虹说。

  珍贵记忆

  前行力量

  当记者问吴晓虹有什么“小目标”时,健谈的她却说得十分质朴:简单生活、正常工作。

  过去的两个多月,她对自己远在湖南老家的母亲说了“善意的谎言”。出征时,为了不让年迈的母亲担心,她嘱咐家人隐瞒自己奔赴前线支援的情况,任务结束后,才将她奔赴前线一事告诉了母亲。

  当天,吴晓虹就接到了母亲的电话。令她意外的是,母亲非但没有责备,还说了不少鼓励的话。“那份积极乐观深深感染着我。”

  家人的支持,是吴晓虹坚持战“疫”的动力。从武汉回来后,丈夫和孩子给了她新的称呼——“武汉人”。“很喜欢听他们这么叫我,因为我和这座城市的缘分是不会断的……”

  时间回到农历大年初一出征时,当时吴晓虹曾这样告诉记者:“选择去武汉,我一点都不后悔;如果不去武汉,我会非常后悔。”现在,每当人们问及战“疫”归来的她有何感想时,她依然这么说。

  武汉,是这位普通医生眼里,最不普通的记忆;前线,给了这位白衣天使坚守岗位、继续前行的力量。


浙江日报 人物 00008 我的每一天,仍离不开“武汉” 2020-05-20 浙江日报2020-05-2000006 2 2020年05月2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