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专版

文章导航

温暖者,更是奋斗者

——王卫忠和他的共享发展观

  风起云涌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给地处长三角金南翼的杭州带来了更大的发展机会,众多一体化项目纷纷开工,城市品位改造提升加速。去年12月投身于渣土运输行业的王卫忠计划今年销售渣土工程车500台,解决1000人的就业。

  “做这个渣土运输公司,其实目的不是为了赚多少钱,而是为更多的人解决就业。做工程车运输的人多是苦出身,我希望这么多年积累的人脉和资源可以帮助到他们。”王卫忠说。

  面对如今火红的事业,王卫忠经常想起自己奋斗的人生历程。王卫忠是杭州笕桥人,这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杭州笕桥机场是我国空军的诞生地之一,出过很多抗日英雄。从小耳濡目染这些英雄故事长大的他,骨子里就有着军人一般的硬气,不甘平凡。果然,他先是投身万事利,后来又自己创业,先后在电梯、餐饮、运输等多个行业打拼,闯出了一番自己的事业。

  “相信榜样的力量。”王卫忠经常说。他曾得知名浙商、万事利集团创始人沈爱琴器重,曾有机会向万向集团创始人鲁冠球、青春宝创始人冯根生学习,还有敢于把“身体、飞机和炸弹”与敌人同归于尽的空军先辈,他们的存在仿佛就是灯塔,召唤着王卫忠不停地与命运搏斗,为理想奋斗一生。

  时光奔腾向前,钱江滚滚不息。王卫忠一直以奋斗者的姿态行走在人生的大道上,不停地吸引着志同道合的同行者,建立自我,增强实力,温暖别人。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杭州迎来前亚运时代,不同于以往的发展机会已经开启,像王卫忠这样有着正确义利观、充满精气神的浙商正迎来事业发展的又一春。

投身万事利

站在巨人肩膀上前行

  牛顿有一句广为人知的名言:“如果我看得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对于王卫忠来说,在光荣浙商万事利集团的这段经历,是他作为一个普通的农村青年,改变自己命运的起点。

  那时的浙江,风起云涌,改革开放的春风最先吹拂这片土地,涌现了一大批中国一流的商业人物,如鲁冠球、宗庆后、沈爱琴、冯根生等等。后来的研究者将“浙商”这一群体视为中国民营经济一部鲜活的教材,而每一位浙商,都是一部市场经济的教科书。

  然而,将时钟悄悄拨回1991年,当时的万事利集团还是一个乡镇企业,它的前身是杭州笕桥绸厂。王卫忠加入后不久,凭借着天资聪颖和勤奋刻苦,很快成为万事利丝绸的销售骨干,有机会参加各种专家教授的员工培训,创始人沈爱琴更是像带徒弟一样带着他,不仅教给他各种销售技巧,还有很多生活道理。所以私底下,他更愿意把这个具有亲和力的老板当作自己的老师。

  “万事利给了我很多锻炼学习的机会,在万事利十年的经历是我一辈子的财富。对沈总,我一直心怀感恩之心。”说起沈爱琴,王卫忠的语气不由变得深沉,流露出一种深刻的情感。他说,沈爱琴平生有两大志向,一是中国农民摆脱世代吃苦受穷的命运,二是为中国丝绸辉煌作贡献,这也深深地影响了他。

  在王卫忠眼里,沈爱琴不仅有着过人的胆识和远见,更有着浙商特有的人生智慧。在很多丝绸厂商还把丝绸当做一件普通的商品时,沈爱琴已经意识到了它是一个文化产品,并把丝绸产业提升到文化创意产业的高度。如今,万事利掌门人李建华,更是以智慧和爱,将万事利所弘扬的丝绸文化带到了央视的《百家讲坛》,带到了世界各地。几年前,当同辈浙商还在纠结传承问题时,沈爱琴已让女儿接班,卸下重担,享受和外孙、外孙女的天伦之乐。

  对于中国丝绸行业来说,“沈爱琴是个宝”,斯言不虚。对王卫忠这位年轻一代的浙商来说,老一辈浙商是一部受用无尽、温故知新的教科书。正是因为在他们身边的耳濡目染,不知不觉便接过了他们的愿景和使命,并在此基础上守正出新、行稳致远。所谓浙商精神的传承,便在言传身教中悄然完成。

  回望那段岁月,王卫忠几多感慨。前辈的足迹清晰如昨,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看得更远、更透彻。而王卫忠,跟许多年轻浙商一样,高举着新浙商精神的火炬前行,脚踏实地,步履自信。

喜欢“折腾” 人总要打拼一番自己的事业

  “我的性格就喜欢‘折腾’。”在阳光明媚的春末夏初,坐在杭州下沙金沙世纪办公楼的茶桌前,身后是深得隐士意境的北宋名画《听琴图》,王卫忠一身休闲打扮,温文尔雅,侃侃而谈。农村的出身并没有在他身上留下太多痕迹,他看起来像个闲适的学者。谈起为什么选择创业?王卫忠说:“我觉得真正创业的人,有与生俱来的特质,那就是喜欢‘折腾’,直至‘折腾’到成功为止。”

  熟悉王卫忠的朋友都说,王总是个闲不住、爱折腾、不怕苦的人。这或许与他年轻时候的经历有关。17岁的他,就骑个三轮车,在两三点的凌晨到下沙收蔬菜然后卖到七堡。那是一段难忘的经历,他还记得自己卖过临安的春笋、安徽的河虾和甲鱼……过早承担生活的重压,恰恰给了少年王卫忠一对凌云高飞的翅膀,他知道自己的未来不仅于此。

  2002年前后,王卫忠决定离开万事利,开始自己创业。“情感上是很不舍得的,但是发展又看到了瓶颈。再加上榜样的力量,沈总他们都是白手起家的创业者,我需要一个用实际行动验证所学所得的过程。”王卫忠说。

  那时的他31岁,浙江的市场经济发展得如火如荼。他以为自己赶上了最好的时机,但没想到,因为电力供应不上,他签下的很多单子都无法履约,以至于亏了200多万元。当时国内的房地产行业正处于高增长高回报的“黄金十年”,而家乡笕桥又是西子电梯的发源地,他跨行卖起了电梯。

  王卫忠告诉我们,笕桥一直是乡镇企业的热土。1975年,沈爱琴带着22名刚刚放下锄头的笕桥农民创办起了笕桥绸厂;1978年,西子电梯厂正式成立;1992年,佑康集团第一支雪糕下线……西子联合控股集团董事长王水福曾这样总结“笕商精神”:“创新创业、走向高端的奋斗精神;开放大气、走向国际的合作精神;同心共济、回报桑梓的担当精神。”

  依靠西子电梯的品牌,王卫忠的电梯卖得很顺利,慢慢培养了团队以后,王卫忠又“折腾”了,他开始进军餐饮行业。他借鉴“海南模式”,在余杭区良渚勾庄水产市场打造了一个“船街海鲜美食城”。

  在美食城里,他拥有一个搜罗全球优质海鲜的海鲜超市,大到龙虾、膏蟹、海参、鲍鱼、象拔蚌,小到生蚝、扇贝、鱼肚、海瓜子,应有尽有。顾客从海鲜超市里选材,再选择美食城里的任一家餐厅加工,能确保“所见即所得”,从源头上保证食材的质量。“后来,出于卫生考虑,我又改成了自助海鲜火锅模式。”王卫忠说,在G20杭州峰会期间,还为杭州安保团队提供伙食,间接为这一盛事贡献了绵薄之力。

  这正印证了王卫忠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人生观。王卫忠先后涉足集装箱、电梯、纺织、餐饮、运输等诸多领域。因为踩对了时代步伐,他一路不断转型、跨界,既从笕桥这片沃土中汲取营养,也以自己的所得回馈给这个世界。

睡过公园 没有经历过失败的人生不完整

  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准不是看这个人站在顶峰的时候,而是看这个人从顶峰跌落谷底之后的反弹力。

  这是万科创始人王石对褚时健的评价。褚时健的一生经历过大风大浪、大起大落,然而他始终不被命运所打倒,每一次经历打击都能以超强的信念和意志力站起来。他曾说,人要对自己负责任,只要自己不想趴下,别人是无法让你趴下的。

  这与王卫忠的人生信念不谋而合。2006年,王卫忠经历了自己人生中的“至暗时刻”。当时,儿子刚出生,他的事业不仅没有起色,还背着几百万元的债务。那年夏天,天气又潮又热,他到江苏去推销电梯,需要过夜。当时客户说,要给他开一个房间,他拒绝了。为了省几百块钱,他在公园的长椅上睡了一夜。

  “当时天气又热蚊子又多,这段经历还挺难忘的。”王卫忠说。其实许多第一代浙商“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近乎一种常态,所以,后来有人总结了“历经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的浙商“四千精神”。

  王卫忠就是这种精神的践行者。在他看来,天下无难事,只怕用心人。任何失败或者错误都是另一种前进的方式。一时的失败不要紧,关键是意志上不能失败,相信自己有东山再起的能力。他认为,没有遭遇失败的人生是不完整的:“因为你会失去动力、缺乏激励,更没有机会反思。”

  他还告诉我们:越是遇到困难,越是需要静下心来。2002年前后,他做集装箱出口的生意失败,他就闭关了几个月,也不见朋友,就自己在家里泡茶,喝茶,思考自己有什么、要什么,更能看清一些东西,发现很多热闹时候的朋友是不必要的,患难时候的交情才是交情。

  “所以,我这一辈子对朋友看得很重。”王卫忠说,很多时候,跟谁在一起决定了你是否能够获得成功。熟悉他的朋友觉得,王总这个人豪气、爽气,对朋友讲义气,宁愿自己吃亏,也不愿意让朋友吃亏。正是因为这一点,王卫忠的身边集结了各行各业的朋友。“我的生意都是朋友促成的。”他说。

感悟人生 更大的成功是帮助他人成功

  古人云:“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1970年出生的王卫忠,今年刚好是天命之年。回顾35年的创业经历,他多了几分通透,少了几分轻狂。在眼下的他看来,钱够花了,再多就是个数字,更大意义的成功是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2019年12月,他成立了杭州中邦渣土运输有限公司,主要业务是销售渣土工程车。跟纯粹的卖车不一样,王卫忠借助现代金融手段,与中国平安、中国人寿等保险公司展开合作,为买家提供分期付款。一台40多万元的车,首付只需要8万元左右。买家买到车以后,也不用担心工程车空置,王卫忠给他们介绍业务,更大限度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做工程车运输的人多是苦出身,我也是农村出来的,一路走来,深知奋斗者和那些异乡打工者经历的甜酸苦辣。我希望这么多年积累的人脉和资源可以帮助到他们。”王卫忠说,他做这个渣土运输公司,其实目的不是为了赚多少钱,而是为更多的人解决就业。按照一台车两个人计算,从去年底成立至今,公司已经销售了70多台渣土工程车,也相当于解决了140个人的就业。王卫忠今年的目标很宏大、很温暖:销售500台,解决1000个人的就业。与此同时,以实际行动为复工复产作出自己的一点贡献。

  做企业要有一点慈悲心,这样才能走得长远。王卫忠经常说,苦出身的人不希望看到他人受苦,失败过的人不想看到别人失败。因此他更能体谅别人的不容易。他说:“如果让你的合作伙伴吃亏了,你的企业一定做不到基业长青,只有跟你合作的每一个人共享成果、共享发展,才能实现共赢。”

  王卫忠认为:建立自我,温暖别人。人生的幸福,莫过于此。历史的经验表明,真正能够长久的企业,必然是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企业,而不是一台只知道赚钱的机器。尤其是在这个特殊时期,把企业做稳健,创造就业,增加岗位,才是值得尊敬的责任和担当。在长三角一体化的经济版图上,“王卫忠”们的规模不是最大,也不引人注目,却像涓涓细流汇聚在一起,最终澎湃成大海。

  (本版人像摄影由钱豫强提供)


浙江日报 专版 00009 温暖者,更是奋斗者 2020-05-20 浙江日报2020-05-2000007;浙江日报2020-05-2000013;浙江日报2020-05-2000012;浙江日报2020-05-2000014;浙江日报2020-05-2000015 2 2020年05月2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