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鸣九天
陈新森
这是大盘山东麓一个寻常小村,紧邻大盘集镇,四周山环水绕,村民以耕种为生,民风淳朴,却有一个不土的村名:礼济。孔子倡导仁义礼智信,这“礼”还真同孔氏有渊源,全村300多户人家,是孔子第57代裔孙立慧公后裔聚居地,也是孔氏婺州南宗唯一一个纯孔姓的村落。
走到村中央,孔子塑像巍然耸立,村文化礼堂更是儒风浩荡、儒韵浓郁,楼道两边,儒家书画琳琅满目;二楼展厅,“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分挂孔子画像两旁,孔子生平、孔氏世系表、孔氏家规,赫然在上;三楼论语讲坛内,经典书籍罗列书架,放学归来的学童正安静地习字作文。
优秀学子、乡贤榜上,孔凤鸣的名字吸引了我,“这不就是前不久以父亲的名义捐款100万元,设立‘磐安县孔德求卫生青年人才奖励基金’的国际肿瘤名医吗?”
“正是,正是!”村支书孔德明接过话茬。
我高中在盘山中学就读,当年没通公路,学校走路到礼济也就十来分钟,竟然没去过。直到分管宣传文化工作后,多次去村里,细细打量这个村庄,深切感受到村民对儒家文化的尊崇以及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自觉。
孔氏48代孙孔端躬南渡定居榉溪以后,在周边地区支分派衍,子孙后代遍布各地。榉溪孔氏家庙不仅是婺州南宗的重要物质遗存,而且是江南族人和民众心目中的圣地。一座底蕴深厚、传承有序的家庙,优化了区域人文环境,丰富了区域人文内涵。每年孔子诞辰日,礼济族人都要前往榉溪瞻仰谒拜。
孔氏南宗耕读相传的优良家风,在礼济村尤为突出。“孔子论政,常以政治为人道中一端,故处家亦可谓有家政”(钱穆《论语新解》)。礼济族人“以治耕之事治于心”,认真处理好耕与学、农事与修身之间的关系,寄人生追求于耕读之间,诗礼相传,敦行古道,雅尚礼文,出仕者恪尽职守,尽忠效国,未出仕者乐善好施,慷慨好义。
“能自食其力的,一定要自己耕种。能读书明理的,最苦也要供子女就学。”孔德明说,这是立村以来的村风。正因如此,村里很少看到闲散之人,学子入校,青年创业,年长者守家耕种,许多老人一天不到山野田畈干活,浑身不自在、不舒坦。地无半尺荒,割了油菜种水稻,割了水稻种药材,过去地养人,现在人养地。760多人口的小村庄,先后有130余人考上大中专院校,活跃于政界、商界、科技界和文化教育界,孔凤鸣就是族人引以为傲的佼佼者。
村口一幢四层楼房便是孔凤鸣的娘家。她79岁的老母亲马小伦见有人进屋,忙从床上起来,要给我们拿橘子、倒开水。
父亲20年前因患肺癌去世,成了女儿凤鸣心中久久难以愈合的伤痛,也是她发奋拼搏向肿瘤治疗领域巅峰不懈攀登的动力源泉。凤鸣给母亲在县城买了套100平方米的住房。谁想,老人家却住不习惯,偷偷又跑回老家。目不识丁的老母亲只知道大女儿凤鸣一年到头满世界飞,国际会议、学术研讨、医学实验、定点医院出诊……母女之间,更多的是手机问候。
小学毕业时,家里供不起凤鸣读初中,她只得辍学在家。白天,母亲叫她做饭,她凑近炉火看书;父亲叫她放牛,她带上书本朗读。晚上,昏黄的油灯下,她继续挑灯夜战,苦思答题。一年后,父亲下决心把她送回学校。这一送,打开了凤鸣人生的精彩篇章:她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考入金华二中,又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医科大学,接着留校读硕士、读博士,成为我国第一位放射肿瘤博士。如今,她是美国放射学学院院士、美国凯斯西储大学教授,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海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美放射肿瘤学联合会创始主席、香港大学终身教授……她还先后为国内培养了30多名顶尖医学博士和博士后。
每年,这位孔子第78代后裔,都会怀揣仁爱之心和精湛医术回老家省亲,开展学术讲座和技术指导,与社会各界探讨磐安中药材产业发展新途径,不遗余力为家乡发展出谋献策。我和她有过几次交流,“家乡有需要,我一定不会拒绝”“走遍天下,飞得再高,根在磐安”……字字由衷,句句暖心,这是绿叶对根的深情,这是凤凰对家乡的反哺。
2006年3月,孔凤鸣在磐安设立孔德求奖学金和环境保护奖,分别用于资助母校盘山中学的优秀学生以及大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环境保护。2019年12月,她再次出资设立“孔德求卫生青年人才奖励基金”,主要用于奖励入职磐安的高层次卫生青年人才以及取得突破性、创新性成果的优秀卫生人才。当年12月16日,孔凤鸣为周亚琼、洪敏、孔利君等3名首批获奖年轻优秀医护人员每人颁发了2万元奖金。奖励基金以她父亲的名字命名。
“碧水环门龙起舞,丹山绕石凤飞鸣。”大山里飞出的“金凤凰”,能在九天之上翩翩鸣翔,在全球肿瘤治疗领域独领风骚,必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核和精神基因。
我在孔氏南宗的典籍中读到这样的族规家训,“教子莫善于读书”“其他莫如教之稼穑”“耕读之外,当视子弟之高下智愚,各授一业”“识艰难,劳筋骨,知物理,通世物,达人情”。字里行间,透露出重视教育、注重技能、锤炼意志和行为世范的精神要义,体现了个人素养与社会责任、宗族发展与社会文明共同进步的有机统一。
苍穹辽阔,物理深邃。凤鸣九天,造福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