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需政策送暖亦需个体奋争
张萍
凤凰花开,又到一年一度的毕业季。从5月到8月中旬,教育部等6个部门和单位将共同实施 “百日冲刺”行动,重点组织开展十大专项行动。浙江也宣布,今明两年国有企业要拿出不少于50%的新增岗位招录高校毕业生,并新开发1万个基层岗位用于招录高校毕业生。
挑战不一般。一方面,2020年应届高校毕业生有874万人,同比增长了40万人;另一方面,疫情冲击下经济下行,线下校园招聘会基本取消,供需对接困难。毕业季传统意义上的“金三银四”已经过去,有些学生已经拿到职场“入场券”,有些还在翘首以待。如何看待、如何适应当前就业形势,值得细细思量、提前应对。
就业难,大家都难。稳就业上升为国家议题的同时,就业难是客观现实。根据国际劳工组织5月7日发布的报告显示,在全球33亿劳动人口中,已有81%受到新冠疫情影响。中国的优势在于疫情防控成效显著,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变,随着企业复工复产脚步加快,社会消费、投资需求同步释放,更多更好的机会将随之而来。对此,不应过于悲观。
就业难,也有人不难。今年,一些如人工智能、电商等契合当下“风口”的专业照样抢手。某求职网站数据显示,春招以来,互联网行业人才需求恢复最快,新增岗位数比2019年同期超过78%。这些是巧合吗?不尽然,它足以映射专业选择时的远见以及个人平时的努力。另一方面,就业还是创业,考研还是考公务员,去民企还是去国企,一些较早规划发展路径的学生,也因为目标清晰,留足提前量,更早地调整了方向,在就业中获得了更大的主动权。可见,个人的提前筹划和科学应对少不得。
某种意义上,我们都面对时代大潮的淘洗。首先,疫情冲击是无差别的,各行各业都在艰难中奋进。坚持或者转型,求职还是求发展都不容易。其次,每一代人都有需要自己付出的奋斗,谁也无法“躺赢”。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高校扩招,就业年年都是热词。再往前追溯,国企改革、国际金融危机等也并不遥远。相比于困难,每一代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机遇,恢复高考、改革开放、加入世贸组织、互联网崛起……危机过后更大的反弹,构成了今天看来许多成功人士的背景板。可见,磨砺必有回报。
幸好高校毕业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来自政策层面的暖意是最直接的机遇。不仅政府推出了升学扩招、扩大参军入伍规模、推进企业稳岗扩就业等办法,高校、企业和社会力量也在积极组织“云聘会”。浙江人才网已经推出面向高校毕业生的岗位70多万个。利用好这些外界帮助,同时积极转变自己的就业观念,努力奋争,或许就能找到疫情下的新风口。就像有热评说的:不是看到希望才去做,而是做了才有希望。
最能融化风霜的是人的热情。多年以后,愿每一个毕业生在回顾自己的个人成长史时,会想起2020的春夏,能为自己在这个人生关键节点的奋斗而庆幸、而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