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客拎包入住,成本一降再降,桐乡崇福农创园——
政府搭台,浇灌梦想之花
本报记者 宋彬彬 王志杰 市委报道组 魏衍方 徐潇卓
每逢周末,桐乡市崇福农创园就热闹起来,由于这里集聚了大量的花卉植物项目,前来打卡的花友和游人络绎不绝。
崇福农创园坐落在桐乡崇福镇,规划面积1万亩,园区自2016年建园以来,采用“政府搭台、创客唱戏”的模式,以鼓励吸引大学生农业创业、培育新型农民为核心,打造全国农创先行区,先后获评全国首批“星创天地”、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孵化实训基地、省级五星级青创农场。
我们接触这个农创园已有4年,起初它还是一张图纸和零星的大棚,入住的创客项目屈指可数。如今,这里已孵化出全国最大的食虫草基地等30个创客项目,吸引了60多名大学生就业创业,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其中不乏博士、硕士等。
小小的农创园,凭什么吸引众多高学历年轻人来到这里?他们的到来,又给这个村庄带来怎样的变化?初夏,我们驱车前往崇福镇一探究竟。
能人来了,园区火了
从桐乡市区往南到崇福镇,在一个路口拐弯进去,便来到了崇福农创园。
走进农创客张源的“焰火花园”,只见他手里拿着最近主打的爆款花卉和粉丝们聊得火热,订单噌噌往上涨。张源的网名叫“焰火大叔”,粉丝关注量超过了30万,依靠网络直播销售模式,平均每天都有上百单的成交量。
张源告诉我们,他选择落户农创园,是因为之前在网上认识了园区的农创客“小虫”刘国明以及“大米哥”谢跃平,他们一位打造了全国最大的食虫草基地,另一位是放弃高薪回乡创业的IT男。这些令他既好奇又振奋。“他们能在农创园很快成长起来,我一定也行!”张源的目光十分笃定。
不仅越来越多的青年创客慕名而来,农创园也吸引着走出去的年轻人再次回归。
在农创园的南面,一间“桑在云间”体验馆吸引了我们,这是返乡创客张静惠的项目,她原本是上海的一名动漫设计师,两年前辞职,围绕蚕桑产业创业。
“这里生态环境好,设施齐全,集聚着大量的年轻创客,业态丰富,有利于项目发展和推广,我便承包30亩地,打造集蚕桑养殖、采摘、加工等为一体的绿色产业。”张静惠说,她的想法很简单,希望把项目做大,带动村民靠种桑养蚕增加一份收入。
能人多了,村子里到处生机勃勃。在张静惠承包的桑树地里,大学生沈佳祎拿着相机认真拍照,以做好网店线上维护;而在农创园的西侧,南京农业大学硕士毕业生嵇凌端坐电脑前,他的师兄夏小龙博士则猫在花丛里给花卉授粉……
政策活了,平台大了
临近晌午,日头渐紧,我们便走进农创大院里休息,这是园区为创客量身打造的,一楼可以吃饭、开会,二楼则是创客们居住的公寓房。
“吃饭有食堂,住宿租金也便宜,这样的环境很难找。”创客伊围一直从事花卉网销工作,去年7月与朋友来农创园合伙创业。上个月他的花店单月销售额超过15万元。
伊围告诉我,当初离开北京来到桐乡,最吸引他的是低成本和大市场。在崇福农创园,由政府建设好联栋薄膜大棚和配套设施,出租给创客使用。每亩土地每年租金1000元,设施租金每亩每年3000元,前3年还能享受到2000元至3000元的设施费减免优惠,这样每亩的租用成本最低只需1000元。
政策给力,来得并不容易。最早落户的农创客刘国明深有体会,在2014年,他首先在这片土地上打造了国内首个食虫植物主题生态园,随后又有玫瑰园等项目入住。但苦于没有平台,项目要做大很难,有些创客只有到别处寻找新空间。
崇福镇东安村党总支书记钟红卫得知后,便与刘国明等几位创客一起商量,打算争取资源要素支持。2015年,崇福农创园被列入桐乡市新型农业现代化试点,村里配套投入400多万元,农创园进入快速发展期。
政策活了,项目纷至沓来。短短4年,这里已有玫瑰园、绣球花基地、精品多肉基地等20多个项目,孵化了小虫草堂、绿程玫瑰、米食米客果蔬采摘园等一大批青年农创客品牌,去年产值4000多万元。
路子广了,百姓富了
初夏的午后,阳光有些刺眼,勤劳的农人却忙得不停歇。
跟着创客伊围的步伐,我们来到他的大棚里,只见几位村民在忙着浇花、换土和打包。62岁的沈秀芬很熟练地将一盆木槿封装打包,然后贴上快递单,等待快递员上门取货送出。
沈秀芬以前在村里的纺织厂上班,退休后四处打零工,有了农创园后,她就固定在这里给创客们帮工,一个月下来能拿到两千多元工资,还能兼顾家里的农活,这让她十分满足。
百姓富村庄兴。小小农创园,成了带动农民增收的新天地。“我们全村60岁以上的老人有1000多人,以前都是四处找活干,自从有了农创园,他们的生活更稳定了。”钟红卫说,目前,村里有120多名村民长期在农创园帮工,其中绝大部分是低收入家庭。一年下来,园区仅工资支出就达到数百万元。
依托农创园的溢出效应,东安村还将一些零星农田、旱地和农民抛荒地改造为高标准温室大棚,钟红卫说,大棚建成出租,不再像以前种粮那样收取每亩800元的租金,而是把租金提高到每亩5000元以上,附加值更高。截至目前,已有7位“农创客”租用了共5万多平方米大棚,仅此一项就给村集体带来44万元的新增收入。
崇福农创园的探索之路还在继续。这不,钟红卫又把年轻创客们聚到一起,宣布了村里的新计划:在农创园办技能培训班,由创客当老师,点对点传授村民种植技艺,让劳务型农民变身为技术型农民,让村民从农创园发展中获得更大收益。此外,村里还打算创新土地股份合作模式,鼓励农民以土地形式参股,真正实现“村集体、农户、创客”三方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