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深读

不分性别年龄、不同行业国籍,上万人活跃城乡参与基层治理——

“德清嫂”:守护家园有力量

  穿上玫红色马甲,德清县塔山社区居民黄群总会油然而生一股自豪感。这感觉,就跟她年轻时穿上军装的那股骄傲劲一样。

  66岁的黄群如今早已退伍,让她重新拥有这分成就感的,是因为自己成为了一名“德清嫂”。

  8年前,一出真人真事改编的现代道德大戏《德清嫂》在国家大剧院一炮走红,学道德模范、做“德清嫂”在德清成为风尚。因势利导,德清将“德清嫂”们汇聚起来,展其所长,使其成为了当地探索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的品牌队伍。

  这些年来,越来越多人加盟,截至目前,仅在册“德清嫂”人数已达1.5万余人。他们不分性别年龄、不分行业国籍,不计回报地投身社会治安、纠纷调解、便民服务,在助力实现“平安不出事、矛盾不上交、服务不缺位”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德清嫂”是一群怎样的人?有何不一般?日前,记者来到德清探寻。

“别人的事当作我们的事”

  早晨8时许,脚步声陆续响起,感应灯刚暗下又亮起,汽车启动的轰鸣声此起彼伏……舞阳街道塔山社区御景公馆地下停车场开始热闹起来。

  比停车场“醒”得更早的,是黄群。45分钟前,她从自家小区出发,步行15分钟来到这里。第一件事就是绕着停车场,瞪大眼睛“扫描”有无垃圾乱扔。

  4月15日起,舞阳街道全面实行垃圾分类“两定四分”新模式。根据要求,社区对下辖小区进行撤桶并点,新的垃圾分类回收点只在上下午固定时段对居民开放。

  御景公馆以前在小区22个点摆放了垃圾桶,包含地下停车场。“两定四分”后,全小区撤并设立了4个地面垃圾回收点。扔垃圾的地方少了、要走的路变多了,一些居民嫌麻烦、有牢骚,有的索性直接把垃圾扔在了原先垃圾桶的位置,矛盾渐生。

  作为“德清嫂·舞阳大妈”,黄群和姐妹们主动到各小区调解纠纷的同时,当起了“垃圾分类引导员”。大妈们有时间、有威望、爱较真,一周下来,居民垃圾投放自觉性提高了,矛盾也少了。

  早在2012年,一出以本地女性道德模范为原型的现代越剧大戏《德清嫂》,感动了无数德清人。德清县妇联趁热打铁,进一步倡导“半边天”们学习“德清嫂”精神,鼓励德清更多女性争当“德清嫂”。

  如何把这股力量更好地凝聚起来?4年前,县妇联率先在舞阳街道成立了“德清嫂”首支镇(街)支队——“舞阳大妈”服务队。谁也没想到,这支以50名退休大妈起家的队伍,发展至今已有成员1200余人,并带动了其他镇(街)“德清嫂”队伍的成立。她们平时分散在楼房小区、村庄院落,每有需要,就齐刷刷地穿着玫红色马甲出现在街头巷尾。

  人头熟、情况明,是“德清嫂”的先天优势。“周边谁家发生矛盾、谁家有困难,一点风吹草动都逃不出大妈的眼睛。”黄群是首批舞阳大妈成员之一,她说加入“德清嫂”队伍后,有了更多责任感,平安宣传、纠纷调解、民情收集、文明劝导……大妈管事更名正言顺了,也乐意把“别人家的事当作我们大家的事”。

  联合国世界地信大会,这个世界级大会在家门口的顺利举办,让更多人看到了德清嫂的“威力”。据统计,大会期间,“德清嫂”巡防总人力达5.2万余人次,发现整改问题隐患1.2万余个,开展平安宣传活动3924次,发放平安宣传资料19.6万余份,调处道路建设、家庭矛盾等各类纠纷2100余件。

  蔡伟丽2018年开始担任舞阳街道妇联主席,她发现,这两年妇联工作越来越忙,“尤其是世界地信大会后,许多部门主动找上门,邀请舞阳大妈一起开展活动。”

  雷甸镇雷甸村妇联主席徐云兰也有同感。去年6月,以她名字命名的“德清嫂·兰姐工作室”成立,短短两个多月,就有70多名妇女加入。如今,村上法规政策宣传、交通秩序维持、邻里矛盾调解等,哪都少不了“兰姐”。

“既要有感情还要会讲法”

  90后周婧婧是雷甸镇雷甸村百合义警服务队队长,身材娇小的她,在村民心中却威望十足。

  雷甸村毗邻乡镇工业区,3000多名外来务工人员租住在此,村两委治安压力很大。“德清嫂·兰姐工作室”成立后,百合义警服务队作为下设7个小分队之一,专门负责治安巡逻、平安创建、普法教育等工作。村劳动保障员周婧婧被委以队长重任。

  最初,周婧婧带队挨家挨户宣传法律知识、进行安全检查时,往往说不到“点”上,居民配合度不高。她还记得刚巡查出租屋时,发现有许多电动车在屋内充电,存在安全隐患。周婧婧急着劝说整改,但一些居民常常敷衍了事。

  改变一头热窘况的,是“德清嫂·兰姐工作室”与雷甸派出所等多家单位的合作共建共治。在小分队巡逻中出现了民警的身影。“电动车违规充电,公安机关将依法予以处罚;引起火灾,造成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有民警“撑腰”、跟民警学法,周婧婧底气足了,也更专业了。

  思路一变天地宽。“德清嫂+公安民警”、“德清嫂+法官”等“德清嫂+”模式的不断创新,使得“德清嫂”群防群治的常态化运行机制逐步优化。与此同时,更多有专业技能优势的德清嫂,也发挥特长,在基层社会治理中显露身手。

  2019年4月,德清县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建立“德清嫂”调解工作室,设立专职“德清嫂”调解员对婚姻家庭矛盾、邻里物业纠纷等家事矛盾进行化解。在乡镇工作30多年,做群众工作“一把好手”的沈银妹,被选派成了常驻“德清嫂”调解员。

  不久前,沈银妹接手了一起物业纠纷。6年前,德清某小区业主沈某家中被盗、财物损失,之后得知小区红外报警器因异常被保安人为关闭。对物业不满,沈某连续6年没缴物业费,被物业公司诉至法院。根据诉前分流机制,该纠纷被转到了“德清嫂”调解工作室。

  物业守护安全不力,业主不满情有可原,但业主因此不交物业费,的确是毫无法律依据可言。“既要有感情还要会讲法。”沈银妹抓住关键进行调解,再从法律角度制定和解方案。最终,当事双方达成一致,矛盾顺利在庭前化解。

  “像这样的物业纠纷这两年很普遍,其实很多都因小事引起,双方又没能好好沟通。”沈银妹说,她就是做双方“润滑剂”,把矛盾化小化了。凭借一张“巧嘴”,沈银妹在调解工作室已成功调解矛盾350余起。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矛盾和冲突也更复杂多样。而女性细腻、柔和,调处纠纷时常能达到以柔克刚的独特效果,这也是“德清嫂”在化干戈为玉帛时受欢迎的原因。

  去年,德清县委政法委联合多部门出台文件,将“德清嫂”正式纳入了多元解纷体系中,同时把覆盖全县各镇(街)的“德清嫂”工作室纳入“矛调分中心”。“德清嫂”工作室协助进行纠纷受理、调解、履行、回访、帮扶等,既形成了全过程闭环服务,也打通了矛盾调解“最后一公里”。

  触角的延伸提升了基层家庭矛盾的化解率。“以往一个家事案件,法官往往需要调解3次以上才能成功,时间可能长达半年。”县人民法院立案庭副庭长谢芳介绍,有了“德清嫂”的介入,近两年纠纷调解率从70%提升到75%。“如今‘德清嫂’早已不是妇联一家之力。”德清县妇联主席吴敏瑾感慨说,资源力量整合后,干事更顺畅了、能发挥作用的地方也更多了。

  事实上,基层治理,本来就是一个系统工程,仅靠政府部门,力量始终有限。2019年,德清县委县政府牵头18个部门,专门成立了“德清嫂”品牌提升小组,并在县妇联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通过加强部门协作,推进“德清嫂”品牌共建、成果共享。

“做好事给下一代做榜样”

  黝黑的脸庞、近1.8米的个子,在“德清嫂”队伍中,男性面孔宋妨根常常受人瞩目。

  51岁的宋妨根是“德清嫂·新市好姆妈爱心团”的一员。在当地方言中,“好姆妈”是好妈妈的意思。

  团长朱秋娥是“好姆妈”的核心人物。她做公益20多年了,在新市镇小有名气,全家还被评选为省级文明家庭。退休后她在家开了一间小卖铺,赚不赚钱她倒真不在意,经常为了参加志愿者活动“把门一关”说走就走。她说自己是党员,“我们家有5个党员,做好事是为了给下一代做榜样。”以德服人,去年5月,“德清嫂·新市好姆妈爱心团”要成立,许多人一听朱大姐在,主动报名加入。

  宋妨根说,自己选择成为一名“德清嫂”,也与朱秋娥分不开。宋妨根在新市一家企业做销售,工作闲暇时会参加志愿活动,与朱秋娥结识也是因为公益。

  2019年下半年开始,他常在朋友圈刷到朱秋娥发布“德清嫂”参与志愿活动的照片。“平安创建、家事调解、帮扶困境妇女儿童,活动很多。”这让宋妨根眼前一亮,过去他参加的大多是卫生清洁之类的活动,总觉得有些单一。在微信上向朱秋娥报名后,他又专门打了电话,诚意很足。去年11月,宋妨根正式加入“好姆妈”。

  大男人穿上玫红色马甲,“实话讲一开始真有点难为情。”不过在收到一大波“点赞”后,宋妨根穿马甲一次比一次勤快,“做‘德清嫂’很光荣。”受他影响,很多男性也加入进来。如今“好姆妈”63名成员中男性就有10人。

  陈勇是其中一位。今年疫情发生后,宋妨根和许多“德清嫂”主动加入卡口防疫值守。从高速卡口到城市道路卡口,再到社区,朋友陈勇每次来电时,宋妨根都坚守在基层防疫一线。 “他说自己天天在家躺着,也想做点什么。”宋妨根说,很快,陈勇也穿上枚红色马甲,站到了社区卡口。

  “‘德清嫂’有大爱、讲责任、敢担当,突破了性别、年龄、行业、国籍,已成为标志德清城市精神的群体。”德清县委主要负责人表示,“德清嫂”精神已经深入人心。

  来自喀麦隆的克莱尔2017年到德清,一直在学校从事外教工作。今年春节放假她没回家。一场新冠肺炎疫情,让她更理解、也更愿意成为一名“德清嫂”。

  从上海看望朋友回到德清后,克莱尔被告知需居家隔离14天。“德清嫂·武康阿姐”多次与她连线,向其解释政策,并及时做起其居家隔离期间的服务工作。“食物、生活用品采购、扔垃圾等都有她们的帮助。”顺利渡过14天,克莱尔很感谢。

  不久后,非洲籍姑娘马丽也回到德清,她对隔离并不是特别理解。这次,克莱尔主动解释政策、帮忙采购物资,把之前从“武康阿姐”身上获得的帮助再传递下去。“在家过了一周时感觉最难熬,我就学唱新歌、做蛋糕,学一些新技能。”克莱尔还将自己的经验和外国友人分享。

  “居住在社区的外籍人员不少,疫情期间排摸就有10多人。”武康街道吉祥社区居委会委员、妇联主席王晓婷说,因为有“武康阿姐”“洋阿姐”的帮助,很多可能因观念差异引发的矛盾,刚冒头就被成功化解了。

  “德清嫂”也许还会走向世界。两年前,王晓婷就有过这样的预感。彼时,正值联合国世界地信大会结束,联合国统计司司长斯蒂芬·史威凡斯特在闭幕式现场换上了“德清嫂”玫红色马甲,为“德清嫂”代言。


浙江日报 深读 00006 “德清嫂”:守护家园有力量 2020-05-06 浙江日报2020-05-0600005;浙江日报2020-05-0600008;浙江日报2020-05-0600007;浙江日报2020-05-0600009 2 2020年05月0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