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钱塘江

如诗水路到金华

  来,让我带你去一趟江南,去一个叫“金华”的地方,在那里静静待上几天。如果时光可以回流几年,我会建议你从钱塘江溯水而上,沿着这条如诗的水路,经富阳、桐庐、梅城、兰溪到金华。黄公望的传世名画《富春山居图》所描绘的仅仅是其中一段而已,数不清的山水妙境,隐藏在上游深处。在这条流淌千年的水路上行走,你是不会孤单的。因为,有无数文人墨客、高人隐士在这条水路上和你同行。

  如果你已寻觅不到旧时江南的影踪,纵使手捧厚厚的唐宋诗词,也解不了对江南思念的饥渴。你不要哀愁,你可以扬起想象之帆,借古往今来多少风流人物的影迹和诗踪,借着依稀残存的船渡码头和白墙碧瓦,把这丝丝蔓蔓的江南印象从这条隐藏在岁月深处的千年水路上寻一些回来吧。

  当年大诗人李白在越中重游,碰见了京城老友韦参军,听说他要调到金华任职,一阵感慨,赠诗相送:

  闻说金华渡,东连五百滩。

  全胜若耶好,莫道此行难。

  猿啸千溪合,松风五月寒。

  他年一携手,摇艇入新安。

  比李白稍晚些的唐代诗人戴叔伦,曾写下脍炙人口的《兰溪棹歌》,用清新的笔触赞美这条无与伦比的大美之江: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再请看与李白、戴叔伦同时代的著名诗人张志和的《渔歌子》,把烟波浩淼的江湖春色描写得淋漓尽致: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首诗虽然不直接描写江,但作者、号称“烟波钓徒”的张志和,却是地道的金华人。这位自成一体的江湖诗人,心中一定累积了太多关于家乡的山水印迹,才会在创作《渔歌子》这首词时,把对家乡的思念借他乡之境来了个情景还原。

  宋室南迁之后,避难金华的李清照,同样沿着这条水路直奔金华。她在《打马图序》里记录详尽:“易安居士亦自临安溯流,涉严滩之险,抵金华,卜居陈氏第。乍释舟楫而见轩窗。意颇适然。更长烛明,奈此良夜乎。”

  这位落难的才女站在八咏楼上,发现婺江之上船帆如织,水天辽远,不禁感叹起家国飘零的处境: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

  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婺江由“武义江”和“东阳江”双溪合汇而成,李清照一句“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对抽象的情感进行了量化的比喻,让人提不动这沉甸甸的愁绪。

  明崇祯九年(1636年)9月,旅行家徐霞客从故乡出发,途经锡邑、姑苏、昆山,也是沿着这条水路,自余杭、桐庐、兰溪到达金华。

  “盖金华之山,横峙东西,郡城在其阳,浦江在其北,西垂尽处,则为兰溪,东则义乌也。婺水东南从永康经郡之南门,而西北抵兰溪,与衢江合。余初欲陆行,见溪中有舟溯流而东,遂附之。水流沙岸中,四山俱远。丹枫疏密,斗锦裁霞,映叠尤异。”

  徐霞客在《浙游日记》里,详尽记述了他来金华的行迹,以他科学严谨又不失清新唯美的笔触,对金华的地理概况,尤其是双龙、冰壶、朝真三个著名的溶洞作出了精准的描述。

  这是一条如诗的水路,也是一条如水的诗路。

  你看,骆宾王的人生在这里开始一路向天歌;吕祖谦在此开创婺州学派;朱丹溪悬壶济世,李渔著书立说……

  在人间四月芳菲天,你循着前人的足迹一路上行。两岸绿柳斜风,落红点水,在桃花盛开的渡口,洗衣少女的棒槌声随着水面的波纹层层荡开。

  你的小船终于行到婺江地界。当你凌空见着一座巍然横跨南北的石拱桥时,你就可以在“通济桥”边的码头停篙泊船,悠然上岸了。


浙江日报 钱塘江 00003 如诗水路到金华 2020-05-03 20777507 2 2020年05月03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