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住投资攒后劲
——浙江经济一季报述评之三
本报记者 金梁
4.9万台!这是今年3月全国挖掘机销售创下的单月历史新高。作为下游基建项目投资建设的“风向标”,飙升的挖掘机销售数据,透露的是各地纷纷发力稳投资这一重要信号。
从一季度数据看,浙江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5.2%,好于全国16.1%降幅。进入3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由负转正,增长7.1%,基本恢复到疫情前的正常增长水平。
稳投资是经济稳增长的重要一环。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浙江一边战疫情,一边抓经济,主动扩大有效投资来对冲疫情影响,不论是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还是稳定投资主体信心,其承载的意义远超过往。
面对疫情,谁谋划得早一些、谁动作快一些,谁就更容易占得战略先机、取得领先优势。全省各地各部门,无不透露出一种紧迫感。
这样的未来值得期待——从疫情中走出来的浙江或许要“大变样”:阿里巴巴达摩院南湖项目、温州鹿城区集新未来社区、嘉兴市有轨电车……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调整为二级之后,我省随即举行扩大有效投资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共推出537个重大项目,总投资达8864亿元。在此带动下,浙江固定投资从“暂停”变为“加速”。
在外需大幅萎缩、消费短期难以大幅提升的现状下,投资肩负重任。这意味着,扩大有效投资已经成为疫情之下转危为机极为重要的变量,更是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关键所在。
那么,投资该怎么抓?投资的成与败,关键看是否有效。有经济学者认为,扩大政府有效投资应以扩大公共消费为前提,公共服务跟着人走,投资跟着公共服务走。从某种程度来说,疫情暴露出来的薄弱环节,正是经济社会发展中需要补上的短板。
相比发达国家,浙江的基础设施、公共卫生、义务教育等领域投入还不足,这些补短板项目必须快马加鞭。本次集中开工的重大项目也更倾向于这个方面——项目建成后,将新增城市快速路及轨道交通280公里,新增医院及养老床位6000张、中小学及幼儿园班级1100个。
基于同样的逻辑,浙江在交通领域持续发力。4月17日,浙江省全面推进高水平交通强省建设动员大会上传出消息,一份“超级交通工程”蓝图正式出炉,其中包括沿海高铁、沪杭甬超级磁浮等交通项目,每一个都是千亿级别。
所有投资都不能盲目。经济学上有个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即使是基建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也不例外。我们要从危机中寻找新的投资机遇——1928年美国金融危机,催生了连锁超市;2003年“非典”疫情成就了阿里巴巴等一批电商巨头的快速发展;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带来了“云经济”“宅经济”的走红,令人们看到了数字经济发展的巨大空间和潜力,一度让“新基建”成为热词。
对于积极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的浙江来说,由数字化技术赋能的“新基建”正在加速布局。比如杭州,5G基建站点建设数量已超过7000余个,覆盖总面积超1400平方公里。杭州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上已经先行一步,为产业数字化升级提供基础。
真金白银的投资,还传递了一份信心。种种迹象表明,浙江的民营企业投资意愿正在复苏。数据为证,我省一季度民间项目投资虽然下降8.6%,但比1月至2月收窄14.4个百分点。在台州,国内首个脉动式模块化卫星智能AIT(总装集成测试)中心正在建设中,规划建设卫星研发中心、部组件智造中心、测控中心、云计算大数据平台等设施,投资者正是造车的吉利集团。
疫情防控进入“下半场”,我们只有以更大力度扩大有效投资,才能更好对冲疫情影响,为高质量发展积蓄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