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专版

西溪街道凝民心聚民力 创新打造“我的家园共同体”

“自管”身边事 “共建”老小区

  西溪街道凝民心聚民力 创新打造“我的家园共同体”

  “自管”身边事 “共建”老小区

  赵 路 张胜美 靖豫杭

  “你好,请配合量体温,出示健康码!”4月13日,走进位于杭州市西湖区西溪街道的武林门新村,迎面而来的,是志愿者们的笑脸。尽管冬去春来,可这个小区的门岗并没有“松劲”——30多位志愿者,依然天天轮班坚守。

  “多亏了‘自管小组’!”84岁的居民江熹生说。2019年底,由“自管小组”牵头,武林门新村引进了专业物业公司,结束了这个老小区30多年“无物管”的历史。在随后到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物业公司和“自管小组”组织的志愿者,成了整个小区最贴心的“卫士”和“管家”——值班、送药、送菜……“没有他们,真不知道这段时间怎么熬过去。”江熹生说。

  在老小区密布的西溪街道,经过近4年的探索与实践,以“自管小组”为代表的“我的家园共同体”已初步形成。这里将80多个老小区划分为60个片区,分别设立居民“自管小组”,会同政府和社会力量共建了基层“微治理”的新模式。“通过制定居民议事长效机制、激励和招引正规物业进入小区等方式,改变了过去政府‘独唱’、社区‘包办’的弊端,老小区从‘无人管’到‘我要管’,居民从‘站着看’到‘跟着干’,不仅做好了民生的‘关键小事’,更提升了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西溪街道党工委负责人说。

  以党组织为引领——

“自管小组”把老小区管起来

  这两天,“莫干山路79号”小区微信群依旧热闹。“明天我站岗!”“我来巡逻,放广播提醒!”居民纷纷向“自管小组”请缨,做维护小区的志愿者。对于小区“自管小组”组长周建英来说,这阵子大伙的积极性让她自豪。“虽然小区只有10幢房子、200来户,但志愿者就有200多个。疫情防控期间,门岗、巡防等工作,大家抢着报名。”

  在杭州,莫干山路79号是典型的老小区。过去,设施老化、卫生状况差、停车纠纷多等“通病”,一直困扰着这里的居民。2016年末,在街道和社区的支持下,莫干山路79号成立了首个居民“自管小组”——“79睦邻社”,由周建英任组长,尝试采用居民议事的方式,共同处理小区日常事务。

  “莫干山路79号之所以成为试点,一个重要原因是这里曾是单位自建房,大家相对熟悉。另外,自管小组组长周建英是社区党支部书记,心肠热、人头熟,能带领大家把小区管好。”小区所在的上马塍社区居委会副主任俞乐说。

  成立“自管小组”后,莫干山路79号变了。在大家的共同商议下,居民订立了首个老小区“居民公约”。除了安全、文明等一般性规定外,居民还根据小区自身特点,做了很多特别约定——比如,小区变身“无车辆小区”,无论居民租客,大家都不把车开进小区,给老人、孩子一份宁静;比如,由“自管小组”牵头,协调居民之间的矛盾,由邻居“出马”,把很多争了又争的“结”解开了;又比如,成立卫生、巡防队伍,大家共同参与,小区干净了,也安全了……在莫干山路79号“自管小组”成功试点的基础上,西溪街道将基层治理的经验持续推广,并不断赋予新的内容——

  在文天社区的马塍路13号小区,由“自管小组”成员牵头,2018年夏天首次引入了物业公司。此外,这里还通过了居民管理规约和业主大会议事规则,为物业续聘和停车管理等提供了确切的依据。

  文教社区的保俶花园,在街道指导下,社区、“自管小组”和物业每月末召开“三方联席会议”,各自提出需求和改进的意见,并在下个月会议上检验成效。小区增设路灯、破损雨水管道更换等棘手问题,都通过这种方式解决了。

  截至目前,西溪街道的60个老小区片区已经全部成立“自管小组”,其中,30个片区实现了物业化管理。

  “在‘自管小组’推进的过程中,我们始终牢牢把握了党组织引领的原则。”西溪街道党工委负责人表示,通过把好“自管小组”的“人事关”、重构基层动员方式,这里形成了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联动”新机制。目前,西溪街道“自管小组”组长绝大多数为党员,“自管小组”成员中,党员比例占半数以上。

  西溪街道还以“自管小组”为创新契机,在老小区组建了由“网格长、楼栋长、楼组长”和“党建工作专员、社区治理专员、为民服务专员”组成的“三长三员”工作队伍,实现了所辖小区、楼栋“红色服务”全覆盖。

  党组织亦成为提升老小区管理水平的基石。2019年6月,莫干山路79号成立了“红色加装电梯自治联盟”。党员、专家代表、居民代表群策群力,6部电梯在这里同步建成,在杭州率先实现电梯的“连片加装”。

  人人参与共建——

让小区成为互惠、共享的大家庭

  “以前,我们小区被分割成很多‘小天地’,大家各过各的日子。”在武林门新村,“自管小组”成员黄陆屏感叹。

  武林门新村建于上世纪80年代,由多个单位的自建房组成。除了小区大门,不少居民楼在外面造传达室,在里面建自行车库,把原本就不宽裕的空间挤占了。停车更是大问题:由于管理混乱,车辆常常把小区内的道路堵住。“前两年,一位居民突发疾病,救护车进不来,不得不用担架抬出小区。”

  “自管小组”的成立,让情况发生了改变。从10幢住宅、470多户人家中,武林门新村选出了7人“自管小组”,带领大家共同商议、决定小区的大事小事。2018年8月,小区启动了大规模改造——将独立传达室、自行车库全部拆除、电力设备“上改下”,利用腾出来的空间,小区原本30多辆的停车容量提升到了130多辆,还建了一个小型花园,设置休闲凉亭和座椅,修建了一条800米彩色游步道,环绕小区一周。“这么多年了,现在这里家的感觉更强烈了。”不少小区居民评价。

  在武林门新村改造的过程中,不仅街道、社区一趟又一趟走访相关单位,一遍又一遍修改方案,小区“自管小组”成员也一次又一次走家串户,与其他居民“谈心”。“和街道、社区不一样,我们是邻居,距离上近一些。我们的建议,大家也更加容易听进去。” 黄陆屏说,居民从开始的不理解,到后面的支持,到最后站出来参与到小区的建设中,在武林门新村,变化看得见。

  “尤其是引进了物业公司以后,小区无论是环境还是管理,都‘脱胎换骨’了。”黄陆屏笑着说。

  “过去,政府在老小区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家园建设、‘平改坡’、小区绿化改造提升等。但由于缺乏长效机制,小区‘失管、失养、失修’等问题依然存在。”西溪街道党工委负责人表示,当前,一些地方给群众办了好事实事,群众却不买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政策制定和落实过程中,群众的参与太少了。从“自管小组”起步,西溪街道逐步将打造“我的家园共同体”引入到基层治理的体系中来。其中的关键,正是引导居民完成从“小区的事政府兜底管”到“小区的事我参与,我的家园我做主”的角色转变。

  “在武林门新村、保俶花园等老小区的实践中,居民人人参与共建,我们跨过了很多原本难以逾越的‘坎’。比如很多老小区,过去连收齐每户每年50元的卫生费都困难。如今,保俶花园每户每年400元左右的物业费,收缴率超过了80%,比很多商品房小区还要高;武林门新村刚开始收物业费,很多居民就主动上门缴纳了。为什么?因为居民看到了‘共建’的效果,小区不仅仅是居住的场所,更是人人共享、互惠的大家庭!”

  在近4年的时间中,西溪街道陆续制定和推出一系列政策、举措,支持“我的家园共同体”不断成型。这里出台了《准物业小区居民自管小组管理办法》《“我的家园”规范化服务管理办法》等,从人员推荐、公约制定、主体安全责任等各方面,持续推进老小区的规范化运行和管理。

  根据小区“自管小组”申请,由西溪街道报送,西湖区民政局对它们逐一审核资格,并进行社会组织登记备案,为老小区引入正规物业打下了基础。

  西溪街道还设立了激励机制——街道对老小区引入的物业公司进行考核,20个考核项分别打分,鼓励物业公司让居民更满意,提高物业费的缴纳比例。

  优质化服务赢得居民支持、长效化机制保证执行力度、人性化管理解决疑难杂症。在西溪街道,一个“居民自管”的良性循环逐步形成。

  凝聚社会力量——

“九长”共治,守望相助

  “过两天,‘老大难’就会解决了。”站在小区位于莫干山路上的东大门口,石灰桥新村居民罗卫平说。这个宽度不到3米的大门,是进出小区的必经之路,且靠近主干道公交站。每天早晚高峰,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一古脑涌向这里,常常造成拥堵。小区里还有一个幼儿园,接送孩子的车辆更让交通“梗阻”愈加严重。“不堵个10分钟,根本没办法通过!” 罗卫平说。

  “这个问题怎么解?从小区到社区,一直在想办法。”石灰桥社区党委书记虞燕说。然而,“解题”一度碰到了困难。“改造小区大门,免不了临近区域人行道调整、重新组织交通方案等,涉及城管、交通等多个部门,这不是单凭‘自管小组’和社区能办得了的!”

  这时,西溪街道新试点的“九长制”成了破难的“钥匙”。“九长”,是与基层密切相关的9个“长”——即代表社区领导、执法支撑的网格长、警长、城管监管队长;代表小区管理者的业委会会长(“自管小组”组长)、保安队长;代表小区居民的楼道长、社团团长、文体队长;以及代表党建共建的小区周边机关企事业单位片长。

  “我们成立了石灰桥新村‘业之家’党委,下设9个党支部,将9个‘长’全部纳进来,共同参与小区治理,”虞燕说,“九长制”还制定了“三张清单”,分别为问题清单、需求清单和资源清单,每月15日定期召开“九长会议”,9个“长”分别提交“三张清单”,根据各自职能分别办理,并在下个月的会议上反馈办理情况。

  今年3月15日,石灰桥新村召开了第一次“九长会议”。关于小区大门的改造,正是“自管小组”组长提出的。随后,各个“长”纷纷响应,并提供“资源清单”,将任务领走。很快,改造的初步方案形成了——小区东大门边将新开一个小门,将人、车分流,缓解这里的交通问题。

  作为“我的家园共同体”2.0版,“九长制”已在西溪街道的两个小区——石灰桥新村和城市芯宇试点。“一个是老小区,一个是新建商品房小区,它们代表了杭州小区的两种主流形态。试点希望以居民自治为基础,通过党组织共聚社会力量,加强融合共生,形成小区的共治、共管。”西溪街道党工委相关负责人说。

  截至目前,两个小区的“九长会议”已发出多张“清单”,包括老年人送餐、小区楼道灯光改造在内的多项提升已经着手进行。

  此外,西溪街道新建了“民情快递一码通”系统。居民可以在楼道口、小区公告栏等地随处用手机扫码,对小区管理提出意见与建议。这些意见与建议,同样会作为“问题清单”发送到“九长会议”,并由系统实时跟踪,把最新处理进展反馈给居民。

  西溪街道还通过“百家宴”“邻居节”,以及“家在西溪”“文明西溪”等文化活动,吸引大家的注意力和兴趣。走出家门,家长里短,你说一句,我帮一把,不仅增进邻里感情,让邻里间有事更好办、有结更好解,让邻里情更浓。还带动更多的群众融入到社区生活中,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角,同时增加了居民对“我的家园共同体”的参与率,真正让这里的基层“拧成一股绳”,形成守望相助的良好氛围。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4 “自管”身边事 “共建”老小区 2020-04-24 浙江日报2020-04-2400005;浙江日报2020-04-2400008;浙江日报2020-04-2400006 2 2020年04月2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