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钱塘江

疫情下的老年病医院

  我今年84岁,老伴儿走了多年。我有心脏病,还有美尼尔症,一发作起来天旋地转。现在年纪越来越大,毛病越来越多,看病又不方便,于是我想找家医院长住,作为人生最后的归宿。

  去年12月19日,我住进了这家橡树老年病医院,很少再主动联系别人,想把这里作为“隐居”之地。

  没想到会发生新冠疫情。橡树医院从大年初一起实行封闭式管理,这一封就封闭了两个月。解除封闭之后,我就想写写这两个月的故事。

  橡树医院收治的老年病人以认知症为主。认知症,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老年痴呆”。院区有300多个病号,平均年龄87岁,70%以上是认知症,还有20%是抑郁症、焦虑症和脑中风,我算是里面脑子最灵清的了,整个医院像我这么脑子灵清的老人也就十几个吧。

  老年人抵抗力差,是易感人群。这么多的老人,你想想有多难“管”!所以这两个月,医院每个工作人员都非常辛苦。

  病房每天要消两次毒,病人每天要量两到三次体温,晚上每隔两小时就要查一次房。

  每个病区原本配备12名护士,因为疫情,回了老家赶不回来的有好几个。留在这儿的护士都是高负荷运转,白班夜班顶着上,有的一星期连上了4天夜班。护士给上百号病人量体温、测血压,把手指头都按麻了。

  那段时间,公交车有的停开,有的减少班次,住得远的医生护士如果不开车就只能起早摸黑赶汽车。我们病区主任陈虹摔伤了腰和手,护士长王秀华每天要走几个小时,还是天天坚持来医院。

  有一对护工夫妻,孩子在老家等着他们回家过年,本来回家的车票都买好了,一听说医院希望他们留下来,二话不说就把票退了。

  这两个月,家里的小辈们看不到我们也挺牵挂的。医护人员加了他们的微信,经常拍我们的视频发给他们看。

  这些天,有很多病人家属过来送锦旗,有一面锦旗上写的是“医德高尚暖人心,关爱老人如家人”。这,也是我的心声。

  其实,刚来这家医院时,我很不习惯。尤其是看到那些患有认知症的老人,感觉他们很可怜,又有点害怕。我每天待在自己的病房里,不去走廊走动,也不去其他病房串门。

  康复治疗师也看出我闷闷不乐,中午休息时就陪着我到医院外面的树下散步,给我讲养生知识,鼓励我主动交朋友。

  疫情来了,我们就不能再到医院外面转悠了,每天只能在这幢大楼里活动,家人也不能进医院探视。家里人来看望时,老人自己能走的或者能坐轮椅的,就到一楼大厅和家人隔着玻璃门见见面。

  家里送过来的东西也不能直接拿进来,要统一放进小推车里,由专人消毒处理后,再送到各个病房。

  得了认知症的老人虽然不记事,但好些天没看到家人也会情绪焦虑。我走过一些病房时,会听到里面突然传出叫喊声,护士耐心安抚好半天才能安静下来。

  天天看着这些病人,心情很难不压抑。可这里的医护人员都是微笑服务,每天看上去都开开心心的,而且面对各种各样的病人,总是有办法。

  有个70多岁的老爷子,总是在走廊上来来回回地走,护士问他是不是在找什么?他说,我在找妈妈。这个老爷子一天要找五六次妈妈。

  护士就问他,你妈妈在哪里?他说,我妈妈在天堂,在等我。护士说,那我陪你去找吧。路过一个热闹点的病房,护士就牵着老爷子进去瞧,认知症的老人近记忆很差,一分散注意力,找妈妈的事情就撂一边了。

  我最佩服的是护理院长冯怡,她是“全国百名护理标兵”。因为疫情的原因,她和所有医护人员从过年一直坚守到现在。冯院长跟病人说话没有一点距离感,都是和风细雨的,疫情期间还买了好几个洋娃娃送给有认知症的老人。

  后来和她聊天才知道,她的爸爸也得了认知症,最后的三年是她照顾的。

  患了认知症的老人,记忆可能还停留在几十年前。有个老太太整天把洋娃娃抱在手里,摸摸小手又摸摸小脚,疼爱得不得了,冯院长俯下身问她,这个娃娃是谁呀?这老太太一下健谈起来了,一会儿说是自己的女儿,一会儿说是媳妇生的孙子……

  有个老太太平时脸上看不出一点表情,也不开口说话,可一见了这个娃娃,她竟然凑到洋娃娃脸上亲了一口,颤抖着嘴唇叫了声“娃娃”,天天细心呵护。

  冯院长说,这是对认知症的一种非药物治疗方法,让老人找到一种价值感,觉得生活有意义。

  医院食堂还有位送餐的牛师傅,我特意写了封表扬信给他。为什么呢?因为他热情开朗又幽默,老人们只要一见他来送饭就喜笑“言”开。

  开饭时间,只要听到他在病房走廊上用豫剧高亢的唱腔唱一声:“开饭啰!”我们就知道,“笑星”驾到了。

  牛师傅说,别看食堂师傅工作平凡,但要干好也要懂得一点心理学。你想,老年病人已经够痛苦了,谁愿意跟他们谈心、交流?讲未来,前途茫茫,谈当下,病痛缠身,这不是为难他们吗?牛师傅就跟他们聊当年的勇猛、辉煌,老人们立马眼睛发亮、神清气爽。

  这里的老人的确都有过“辉煌”的过去。在康复大厅里,我听到两个80多岁的老爷子在大声用英语聊天;在作业治疗室,我见到墙上挂的水粉画,觉得画得太好了,一问才知道也是这里的一位病人画的,他看起来糊里糊涂了,但一下笔,几十年的功夫没丢。我是小学老师,这里中学老师、大学老师都有,学历最高的是双博士。

  我还见到了大演员。我二十几岁的时候,她是剧团的名角,在胜利剧院演出时海报上就印着她的大名,可是那时候票价贵,我无福欣赏。她现在也80多岁了,但说话时还像在舞台上一样字正腔圆,腰板挺得直直的,很有修养。

  现在我也已经转变,安心了,也慢慢适应这里了。

  冯院长一直想把橡树办成一家服务很好、很温馨的老年病医院,等自己老了也愿意来。这次疫情让她焦虑得很多个晚上都睡不着觉,她也是一遍遍地在心里默念“守住橡树”。

  橡树守住了。我为他们点赞,我为美丽的杭州人点赞!

  (石天星 整理)


浙江日报 钱塘江 00004 疫情下的老年病医院 2020-04-19 20724841 2 2020年04月19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