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观点

“电力引擎”为乡村振兴添足动力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对生活用电需求不断提高。为更好地提升电力服务乡村发展的能力,国网嘉兴供电公司“软硬”并举,深度融入美丽乡村建设,通过完善电网配置、创新服务模式等举措,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劲的“电力引擎”。

  优化农村电网结构

  让乡村建设搭上“电力快车”

  海盐县通元镇雪水港村作为政府重点打造的特色美丽乡村,计划建成集红色文化教育、生态观光、农耕文化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农旅休闲集聚区。

  同样改变的还有“电”。“以前雪水港村密布‘蜘蛛网’,通过电力线路改造,整个村焕然一新。”雪水港村党总支书记陈余良说。

  在雪水港村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国网嘉兴供电公司主动对接政府、村委会,签署《乡村振兴用电提升工程合作框架协议》,将“乡村振兴·电力先行”示范区建设与雪水港村乡村振兴发展规划相结合,通过改造升级农村电网、提高农村供电服务水平等,打造“不停电村”。

  据通元供电所所长陆燕峰介绍,当村里因为故障发生停电时,经过结构优化后的电网通过转供、升压发电的形式,10分钟内就可以实现供电,将用户停电感知降到最低。

  2019年至今,国网嘉兴供电公司已完成79个行政村乡村振兴改造和3个“乡村振兴·电力先行”示范区建设,通过增加电源布点、提升户均配变容量、缩短供电半径等措施,建设现代一流农村配网,有效解决了农村频繁停电、低电压等问题,提升了供电可靠率。

  提升供电优质服务

  为乡村产业插上“腾飞翅膀”

  海宁市周王庙镇云龙村是嘉兴的重点蚕桑产区,全村一半以上村民从事蚕桑相关产业。

  “养蚕最难的是控温,以往用火炉或煤炉控温,冬天要不断加柴火,很辛苦也不安全。”村民钱兴林说。

  为了让传统养蚕业焕发新生,海宁市政府在云龙村投资80万元建成了“互联网+智能蚕室”。如今自动恒温的现代电气化设备使蚕长得又肥又好,也让云龙村的环境变得更好了。据统计,实现电能替代后,每年可减少排放烟尘5吨以上、减少排放二氧化碳10吨以上。

  去年5月,云龙村引进大功率烘干机优化蚕茧处理,用电加温将蚕茧烘干,蚕茧保存更方便了,养蚕户的钱袋子也更鼓了。2019年,云龙村的蚕茧销售收入达到了180万元。

  “以前没有足够的电,用机器烘干蚕茧都不敢想。现在用电烘干的蚕茧价格更高了。”钱兴林表示,示范基地里的电气化设备,让桑叶投喂、做茧、采茧、烘茧各道工序全部实现电气化、智能化。

  云龙村全电智能养蚕产业“电力全开”的背后,离不开电力部门提供的优质服务。在高度电气化示范基地建设之初,供电公司就紧跟项目进程,拓展综合能源服务新模式,积极推动养蚕产业的电能替代。

  养蚕、制茶、茭白保鲜等领域的电能替代技术,不仅推动了农业生产转型升级,也保护了生态环境。


浙江日报 观点 00006 “电力引擎”为乡村振兴添足动力 2020-04-16 浙江日报2020-04-1600018 2 2020年04月16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