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2版:专版

文章导航

科技赋能 改革创新

河庄派出所锐意争创基层现代警务模式样本

  以构建现代警务模式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奋力推进公安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走在前列——这是全省公安机关今年定下的一个“小目标”。作为公安机关在社会治理中的前沿阵地,派出所的地位愈加显得举足轻重。

  在杭州星罗棋布的公安派出所中,杭州市公安局钱塘新区分局河庄派出所辖区位置特殊,它扼守杭州拥江发展的上游门户,集聚了一大批优质企业,吸纳了大量人才。可以说,推进河庄基层治理,和谐稳定也关系着这个年轻新区的“成长”。

  科技赋能,改革创新。去年以来,河庄派出所以现代警务模式为总方向,以勤务机制改革为动力,以创建“枫桥式公安派出所”为目标,勇当基础管控、打击破案、规范执法和队伍管理“四个排头兵”,努力实现基础牢、出事少、治安好、党委政府和群众满意的目标。

五指握拳

勤务改革增效能

  “原以为这件事不归派出所管,没想到民警主动出面帮我们协调沟通,现在我们的居住环境好多了。”沈大伯是杭州市钱塘新区河庄街道江东村的村民,前不久,他发现村附近一家生产塑料袋等制品的包装材料企业开工时,经常散发出大量异味,村民担心影响健康,不仅向环保部门投诉,还聚集要求维权。

  河庄派出所江东中心警务站民警沈忠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发现仅靠公安机关无法彻底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于是他一边邀请钱塘新区环境执法大队对该企业进行评估勘测,一边将街道环保科负责人、村干部、党员代表、村民代表、公司负责人一起叫到江东村中心警务站进行协商。综合多方意见,很快有了结果——企业停业按照环保要求进行整改,待环保部门验收后再重新经营,村民对这样的方案表示认可,一场可能激化的矛盾被成功化解。

  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谈起“枫桥经验”,人们最耳熟能详的莫过于这三句话。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矛盾纠纷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专业化的态势,公安机关在基层治理中,时常面临案多人少、管理边界有交叉等问题。

  要扭转这种局面,就必须创新基层治理,以新时代“枫桥经验”为引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格局。去年以来,河庄派出所以勤务改革为牵引,对派出所的原有构架进行了优化升级改造——在一所一室两队的基础上,再分设4个中心警务站和N个村(社区)警务室。

  值得一提的是,中心警务站在派出所主导和街道的支撑下,综合执法、环保、自然资源等部门的行政力量和人民调解员等社会力量入驻,并建立了临时党支部,由管区民警担任党支部书记。“中心警务站的联动机制,打破了条块分割的治理传统,形成更为扁平化的管理,释放出叠加效应,遇到复杂难解决的问题,相关职能部门能够很快集中在一起‘会诊把脉’,开出‘药方’。”在河庄派出所所长吕建芳看来,这与当前全省各地推进建设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理念相通。目前河庄辖区内已建成两个中心警务站,另两个中心警务站也将在今年建成。

  中心警务站不仅是守护辖区平安的“桥头堡”,也是服务群众的“窗口”,随着职能部门的入驻,群众办理户籍等业务需求如今在家门口就能得到满足。

  事实上,除了中心警务站,更“细微”的改革创新因子也在河庄慢慢浮现。去年以来,河庄派出所全面加强社区警务室建设,围绕“夯实基础、服务实战、服务群众、促进和谐”的目标,结合平安创建、安全防范等工作,将社区警务室打造成集基础信息采集、日常巡逻值守、流动人口管理等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警务室,不断提升警务工作实效。

科技兴警

慎终如始守好“小门”

  河庄派出所辖区面积87.8平方公里,下分20个行政村和3个社区,常住人口5万余人,流动人口5万余人,社会治理情况较为复杂。但在疫情防控和助力复工复产中,河庄派出所向辖区群众和企业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其中奥秘之一正是科技兴警。

  日前,来自江西的务工人员小刘回杭复工,他跟着房东来到河庄街道同一村的出租房“旅馆前台”,经过测量体温,出示健康码,填写身份证、居住证等有效证明和签订承诺书后,民警对租客小刘的信息进行审核确认,“前台”负责人才放心地将出租房钥匙交到小刘手里。虽然费了一番周折,但小刘对这样的层层“把关”表示理解,“检查认真一点,住得也放心。”

  几乎就在小刘入住的同时,他的相关信息通过出租房“旅馆式”管理系统传递到了河庄派出所后台。吕建芳说,疫情期间,河庄派出所在部分社区试点推出的这套系统,在守好“小门”方面发挥了不错的效果。

  出租房“旅馆式”管理系统一头连着派出所,另一头连着出租房。即使不到“前台”,通过数字电视平台延伸至家庭的优势,系统终端管理也能将出租房房东、租客有机管理起来,他们可以将相关信息通过数字电视等平台传送到公安机关。“当我们在后台发现情况有异常,或者收到来自房东的举报信息,立刻就能介入调查。” 吕建芳说,此外由房东、房东协会理事、网格员三方力量组成的监管队伍也架起了一张无形的监督网,履行日常巡查和监控职责,党员、志愿者和群众三方一起发挥群防群治的力量。

  为了激发群众动力守好“小门”,河庄派出所还推出了积分奖励机制,积分由实物奖励与虚拟奖励两部分组成,房东完成相应操作(信息上报、违法举报、学习等)均可获得相应积分,通过积分可兑换相应的奖品。

  互联网+出租房“旅馆式”管理,运用大数据激活了智慧警务,让公安机关在疫情期间有效掌握车辆人员等信息,减轻了街道、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提升了安全性,做到及时高效管理。

  向科技要警力,在创新中求实效。近年来,河庄派出所不遗余力推进智慧警务。针对辖区内在建工程项目多、人员结构复杂等情况,当地以社区(村)、工业园区作为最小作战单元,对社区(村)、工业园区的管辖范围、人口、刑事治安警情、重点事件等基础要素进行详细的摸排,通过信息数据的图层叠加实现基础要素的“一张图”展现,同时通过基层治理四平台、视频监控的接入,全面提升综合指挥和研判分析能力。

  大数据的导入运用还提升了风险防范化解能力。河庄派出所建立案件档案库,根据警情的不同层级(发生频率、影响范围、覆盖人群等),尝试通过红黄蓝三色进行不同层级的风险评估,如对于严重风险,由派出所牵头对该区域进行重点关注和深度评估,定期向上级汇总相关进展,直至风险等级降低或解除。

  据统计,今年以来,河庄派出所总警情下降20.5%,刑事警情下降81.7%,群众安全感、获得感和满意度显著提升。

包干到底

接处警“最多跑一次”

  接处警是公安机关在一线服务群众、展示形象的“流动”窗口,如何擦亮“窗口”,让服务更有效率和温度?去年以来,河庄派出所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全面提升出警的速度和质量。

  前不久,在面对公安机关的电话回访时,报警人张先生给河庄派出所民警点了赞,“沈警官一直为我们的事情操心,真的很感谢。”此前,张先生和一家建筑装饰工程公司签订合同,承包了一个小区的楼外墙翻新工程,但在施工过程中,双方因合同与实际工程量、工人数之间的差异引发工程款结算问题,产生纠纷,导致工程暂时停工,矛盾有不断激化的风险。在河庄派出所的指挥调度下,民警沈瑜成为这个案子的“包案”民警,本着彻底解决纠纷、化解矛盾的原则,他多次组织当事人进行协商,在调解中将心比心,耐心劝解,最终双方达成一致意见,被拖欠的工程款限期结清,工程也得以继续开展。“过去遇到类似复杂的情况,一次处理不好,群众极有可能反复报警。”沈瑜说,现在责任包干到个人,一起案件由最先参与处置的民警跟踪负责到底,为群众省去不少麻烦。

  吕建芳说,为切实有效解决接处警重复报警问题,进一步强化压警控案,河庄派出所结合“最多跑一次”工作,经所领导班子研究出台接处警“最多跑一次”工作制度,明确纠纷类警情和求助类警情原则上要求一次解决,防止因未妥善处置而出现重复警情。具体来说,首先是建立了当班民警“首接责任制”,明确接警后必须第一时间出警处置,做好相关要素登记和应急处置工作,对属于公安机关职责范围内的警情,能当场处理的要当场处理,不能当场处理的必须跟踪处理至问题解决,并当场将印有个人姓名和联系方式的“警民联系卡”交给报警人,随时接受群众咨询,对不属于公安机关职责范围内的警情,则当场通知第三方平台,通知相关部门联动出警,明确牵头部门。对未履行首接责任制,造成群众多次报警的,派出所将进行倒查。

  同时,河庄派出所将辖区分片,依托中心警务站,以点带面,通过责任包干、挂图作战,形成比学赶超的良性竞争态势。对于重点高发警情,按照警情性质开展分类回访工作,确保“最多跑一次”改革落实到位。制度实施以来,河庄派出所的三次以上重复报警数下降了23.04%。

  “接下来,河庄派出所将继续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优化智慧警务手段,运用智慧谋略举措,赋能区域治理现代化,全面构建符合新时代要求、体现实战特点的现代警务模式。”吕建芳说。

  (本版图片由河庄派出所提供)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2 科技赋能 改革创新 2020-04-16 浙江日报2020-04-1600006;浙江日报2020-04-1600007;浙江日报2020-04-1600011;浙江日报2020-04-1600016;浙江日报2020-04-1600021 2 2020年04月16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