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均视频会议同比增长176%、语音电话同比增长346%——
“浙政钉”,Ding出掌上办公新效能
本报记者 陆乐 干婧 通讯员 胡昕然 葛象慧
“云办公”“云复工”“云招商”火了。
疫情发生以来,掌上办公成为刚需,在浙江133万公职人员的眼中,政务钉钉平台“浙政钉”成为他们在抗击疫情和复工复产中的“神器”。
“浙政钉”数字驾驶舱数据显示,今年1月以来,“浙政钉”使用量猛增,其中日均视频会议量同比增长176%,日均语音电话同比增长346%,日均Ding消息同比增长91.6%。
以政府数字化转型带动各领域数字化转型,作为我省打造“掌上办公之省”的重要载体,“浙政钉”的火热凸显出我省近年来在数字化转型中取得的丰硕成果。省大数据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减少聚集的客观要求下,‘浙政钉’有力提升了全省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效率,‘掌上办公之省’初见成效。”
提升工作效能
“在‘浙政钉’上
找人办事太方便了”
“Ding!”3月31日中午,温岭市检察院检察官邱佩虹收到一条出差在外的领导发来的Ding消息,“早上开庭的案子麻烦编写一则信息。”
看着手机上这条显示“待办”的事项,她立刻回到电脑前开始工作。不到1个小时,将信息通过“浙政钉”发给领导后,她熟练地把这条事项的状态修改成为“已完成”。
在邱佩虹的“浙政钉”后台,任务列表上今年以来的数百条“已完成”状态事项一目了然。据她介绍,用“浙政钉”进行任务管理已成为身边公务人员的办公常态。
作为我省打造“掌上办公之省”的重要抓手,“浙政钉”已覆盖全省133万公职人员,其中日活跃用户93万。通过“浙政钉”,全省27万余各级组织已组建38万余个工作群,在线提升办公效率和工作效能。
“在‘浙政钉’上找人办事太方便了。”2月初,杭州市机动车管理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刘锟和同事们一道去火车东站支援疫情防控工作。
和火车东站管委会的工作人员、执勤的公安干警素不相识,刘锟和他的同事们在“浙政钉”上找到了“政务通讯录”功能,“只要输入姓名,就可以迅速在组织内找到对应人员的联系方式,接下来就可以加好友、打电话、发送材料,高效对接工作。”刘锟说。
今年2月初,浙江只用一天就在“浙政钉”上搭建了防控组织体系,原本分属省、市、县、乡四级的11497人被归入这个临时组织,并可以相互查询和沟通。
阿里巴巴副总裁、政务钉钉事业部负责人叶军表示,“浙政钉”在钉钉的基础上,做了专门的优化,对在其中流转的各项数据提供比钉钉更高强度的加密保护,同时设计了通用标准,统一数据口径,快速协同处理政务。类似政务通讯录这样的功能,实现了政府跨地域、跨层级沟通和扁平化管理。据统计,通过政务通讯录,公职人员的沟通效率提高了52%。
正是基于高效的协同,“浙政钉”成为抗击疫情期间不见面审批的重要工具。在衢州,新上线的“政企通”综合服务平台已成为“企业找政府”的首选。“不只是‘政企通’,‘浙里办’、支付宝、微信公号等平台提交的申请,各部门工作人员都在‘浙政钉’上24小时移动审批。”衢州市营商办政务服务中心副主任李文阳介绍,截至目前,衢州全市已通过“浙政钉”在“政企通”平台发布惠企政策877条,兑现资金1.1亿元。
特殊时期的便利,背后是政府数字化转型的深厚积累。自2016年起,浙江就开始使用“浙政钉”掌上办公。多年来,全省各地钻研出了多种个性化使用方法。如余杭区政府利用“浙政钉”视频电话进行全球招聘网上面试;衢州市政务会议刷脸签到;丽水市公安局用“浙政钉”视频实现华人华侨办证预审“零次跑”;三门县公安局利用“浙政钉”搭建党建平台等。
“政务钉钉推动了社会组织方式的变革,无疑为跨层级跨部门跨领域快捷高效沟通、精准应对危机,提供了可行的手段。”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张丙宣说。
拓宽沟通渠道
“更加灵活和便捷的沟通方式”
“这张CT影像和新冠相似度只有0.50%,基本排除感染新冠肺炎的可能性。”4月初,诸暨市人民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陈培峰把一份肺部CT上传到手机上的“新冠智能诊断”系统,不到20秒,这张CT影像与新冠肺炎的相似度就由人工智能自动识别出来。
2月26日,诸暨市人民医院在“浙政钉”群组内试用“新冠智能诊断系统”,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系统能够辅助一线影像科医生快速完成疑似新冠患者的影像诊断。“人工智能给出的判断和我们临床医生一致,对我们下诊断很有帮助。”陈培峰说,目前诸暨所有公立医院的工作人员都已注册“浙政钉”,可以随时使用“浙政钉”的各项功能。
据介绍,疫情发生以来,“浙政钉”一共上架了24个和疫情相关的应用,涵盖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各个领域。同时,“浙政钉”自带的视频会议等功能,使得“云招商”“云签约”等新型招商形式在我省各地蔚然成风。
3月初,一场“云洽会”在余杭开发区开启。会议现场,招商工作人员详细介绍最新的招商政策信息;屏幕另一头,来自全国的数十位企业代表与项目负责人认真倾听并随时提问。
“疫情发生前,几乎所有的招商会议都在线下进行,受到场地、人员、时间等条件限制。如今通过‘浙政钉’的视频会议等形式,不仅让大家在非接触的情况下顺利完成推介与招商,也让工作人员和客商都能体验到更加灵活和便捷的沟通方式。”杭州市余杭区数据资源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余杭区已通过“浙政钉”举办20余场“云招商”“云推介”。参会人员最多时,有上百位企业代表在线参加,吸引1.5万人观看视频。
“无接触”的客观需求,让工作人员对“浙政钉”的使用更加熟练和人性化。2月初,绍兴市越城区卫生监督所执法人员杜小燕每天都上街检查沿街店铺是否关闭,每到一处,都要将检查结果录入“浙政钉”上的“掌上执法”系统。
“如果直接填写‘暂停营业’,系统后台会默认长久关闭,这样可能影响后续恢复营业。”杜小燕说,在咨询使用执法系统较多的同事后,执法人员专门在系统后台增设了“备注”栏,只要在其中填写“因疫情防控未营业”,就不会影响店铺恢复营业。
“运用执法系统自带的查询功能,还能查找企业的联系方式和具体地址,对我们加强对企业的执法特别有帮助。”杜小燕介绍,之前她们大多使用搜索引擎查询信息,有时候会不准确,“‘浙政钉’上的信息准确率很高,现在我们执法全程一只手机都能搞定。”
随着“浙政钉”在疫情防控期间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政务钉钉在全国各地“开花结果”。在甘肃,去年10月上线的“陇政钉”今年起在省级层面被高规格、大规模应用,截至3月底,在疫情防控中通过“陇政钉”共召开视频会议7.9万余场,总会议时长约5.6万小时。河南、海南等地也紧锣密鼓开展政务钉钉筹建工作。
加强联动协同
“推进更高层次的流程再造和数据共享”
去年以来,一条《“浙政钉”十大花式用法》的帖子在浙江的公职人员间流传。帖子里,“三服务”小管家、机关内部协同办事系统、省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业务系统以及经济运行监测等已在“浙政钉”上线的重大数字化转型项目,引起全省公职人员的广泛好评。
“我省围绕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五大职能开发的21个数字化转型重大项目,目前基本都能在‘浙政钉’找到入口。”省大数据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强大齐全功能的背后,在于数据的积累、用户体系的构建。
浙江是全国最早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省份之一。从2014年浙江开始建设“四张清单一张网”,到2016年开始的“最多跑一次”改革,浙江不断深化数据治理和数据共享,在全国率先搭建全省统一的公共数据平台。去年以来,该平台日均调用数据311万次,日均新归集数据2484万条。截至2019年底,全省公共数据平台已归集数据207亿条。
大数据的深厚积累为“浙政钉”上部门间的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打下了坚实基础。“在这个基础之上,依托政务中台,各地各部门可以自己开发项目在‘浙政钉’上使用,为改革创新提供技术支撑。”在张丙宣眼中,“浙政钉”如同为政务人员开设的“超市”,当他们进入其中,就能找到需要的应用。
“政务超市”的打造离不开技术、数据、业务的深度融合。我省将阿里巴巴服务企业中积累的“中台”理念率先运用到政务领域——通过“中台”,各级政务组织在数字化转型中开发出的诸多系统可以标准化、模块化的形式接入“浙政钉”,协助各级政务组织优化服务流程、推进数据共享,同时在公共数据平台上实现部门数据的虚拟隔离,并在遵守数据治理规则的前提下实现传输与共享。
和公务人员相比,群众的观感更直接。在“浙政钉”上,有一个“好差评”应用。通过该应用,各级部门都可以查看群众对政务服务事项的评价。
去年年底,宁波一位市民在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办理医保业务时,因为工作人员办事不熟练、态度不佳,给这次办事打了“差评”。街道负责人立刻收到了“浙政钉”系统发来的差评通知,当天就安排工作人员上门道歉并得到了办事群众的谅解。
据介绍,全省的政务服务办件评价数据都统一汇聚到“好差评”数据库,并在“浙政钉”上显示。这些数据在未来将成为评判服务绩效的重要依据,对每个办事机构、服务事项、办理人员的服务质量进行精准画像。
“浙政钉”广泛应用的同时,更深层次的系统性变革也在发生。“‘浙政钉’这样的政务协同平台将倒逼公务人员在决策和执行中,加强系统集成协同高效,不断打通‘数据孤岛’,推进更高层次的流程再造和数据共享。”张丙宣认为,“在不远的将来,‘浙政钉’将更符合公务人员特点和改革需求,不断提升面向公众的便捷服务能力、精细化的社会治理能力以及科学化的决策能力。”
客户端在应用市场的热度越来越高,产品的更新迭代永不止步。叶军表示,今年政务钉钉2.0版本即将上线,新版本将大幅提升数据传输效率,强化数据共享,优化部门协同,进一步提升公职人员的办公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