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 深化全域治理建设
擦亮城市幸福底色
黄丽丽 林丽娇 江艺成
亚里士多德说过: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如今的余杭,已成长为服务人口超过300万的城区。处于从县域治理向城市治理转型的关键期,面对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规模和市场主体增加、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大量涌现等时代特点,如何创新社会治理的方式方法,让人们生活得更安心、更幸福?
余杭给出的答案是:认真贯彻“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这一指导思想,全面深化“三个全域”建设,全面实施“区域五治”,以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落脚点,全力推进“党建领和、政府主和、社会协和、智慧促和、法治守和、文化育和”的“六和”工程,以高水平治理推进高质量发展,打造全省领先、全国一流善治之区。
过去一年,余杭区积极推进“全域治理现代化”,省、市两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建设现场推进会、杭州“城市大脑”总结发布会先后都在余杭召开,余杭区入选“2019年浙江省县域社会治理十佳县(市)区”。
党建领和
打造三级综治中心
党建,对余杭来说,既是服务群众的法宝,也是攻坚克难的法宝。2020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所有人的脚步。余杭区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关键作用,以基层广大党员、干部、村社工作者、网格员、志愿者为主体开展网格化治理,进行地毯式排查,加上社区组织与民间力量的作用,编织出一道渗透到城市社区和农村的疫情防控网。
疫情防控指挥部所在地就是余杭区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在探索社会基层治理的过程中,面对当前基层社会治理的新形势新变化,余杭对照区委“全域治理”建设战略部署新任务新要求,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将“最多跑一次”改革理念向社会治理领域延伸拓展,建立起区级、镇街、村社三级中心,推动部门协同发力、上下联动,形成金字塔形矛盾多元化解模式。
走进余杭区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能看到一楼设有18个接待窗口,这是中心围绕信访矛盾纠纷化解等社会治理事项建成的一站式办事大厅。中心还设有21个对外接待功能室,法院、司法、人社、住建等20余个部门联合入驻,将原本分散的社会治理资源整合到一地,实现社会治理领域的“最多跑一次、最多跑一地”。
扬汤止沸,不如去火抽薪。余杭区面对流动人口多、民营企业多、建筑工地多,信访存量大、交通流量大、风险变量大这“三多三大”的客观形势,聚焦110报警、诉讼、信访三大矛盾纠纷聚集地,推进社会矛盾纠纷“三源融合”治理,实现“纠纷从哪里来,调解回哪里去”和“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解决”。
针对110警情与民事诉讼案件、存量不安定因素关联紧密的现状,推进“网事警情”工作机制,对涉及矛盾纠纷的警情,村社、网格队伍联动处置,努力实现矛盾纠纷“不升级、不激化、不上行”。
对于家事纠纷、相邻纠纷等适宜诉前调解的纠纷,余杭区以“微法庭”建设为突破口,拓宽人民法院参与基层治理的渠道,通过“互联网+综合法律服务”,延伸诉讼服务触角,畅通线上线下解纷渠道,促进矛盾纠纷多元化就地解决。
对于群众需要上访的问题,建立健全信访代办、开门接访、镇长(主任)公开电话、重大不稳定因素(信访突出问题)包案化解等机制,群众反映的一大批问题在镇街就得到了妥善解决。“以干部跑代替群众跑”,建立健全代办员队伍,开展信访代办代跑服务,实现群众足不出户就能反映诉求、解决问题,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1~3月,办理信访事项344件,开展三级信访代办899件,提供咨询、调解、公证、鉴定、仲裁、诉讼等各类公共法律服务4502件。
政府主和
凝心聚力铸平安
疫情发生以来,余杭区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成立疫情防控指挥部与各个镇街、村社连线开会,让各种决策直达一线,实现了处理问题的扁平化、高效化。
这正是余杭推进“政府主和”工程,增强防控处置能力的体现。通过健全完善社会治理相关部门之间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工作联动的协调机制,实现社会治理资源整合、力量融合、手段综合,不断提升各类风险的防范和处置能力。
探索机构改革后应急管理新机制,持续深化安全生产“1+X”责任体系建设,探索建立“城市大脑+智慧安监”事故预防应用体系。全面推广“小脑+手脚”在线警务,打造具有余杭特色的勤务模式,构建“5分钟快速处置圈”,提升重大紧急敏感警情快速反应能力。在这些举措的推动下,2019年全区发生各类事故同比下降17.0%,推动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
社会协和
形成多元共治格局
“建议在咱们小区的羽毛球场安装一个照明和防护措施。”“建议将我们公寓的社区用房建设成文化家园,对本小区业主开放,并成立志愿者管理队伍。”……在南苑街道临城社区,一个叫社区居民“微实事”提案日的活动实现了民生项目由“政府配菜”到“百姓点菜”、“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为民作主”到“由民作主”的转变。
人民群众是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有力依靠。近年来,余杭区通过搭建居民自治平台、建立居民自治组织、项目撬动社区治理等举措,注重发挥基层群众积极作用,重点推进社区居民自治,夯实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首创“民生微实事社区居民提案日”活动,在南苑街道临城社区开展试点,从“微实事”项目激发群众参与热情。
此外,余杭还在全市率先成立区深化群团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区委对群团改革工作的领导,推动区级群团部门力量资源下沉,实现20个镇街、352个村社群团组织全覆盖,推动群团部门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成立杭州首家区县级保安协会,全区1.7万名保安参与社会治理,提升群防群治能力。
智慧促和
城市管理更精细
在这次战“疫”过程中,余杭扎实的大数据治理基础,为疫情快速织起“因地制宜”的精密智控网络,实现高效精准阻击。
余杭区依托“城市大脑·余杭平台”开发疫情防控智能指挥“驾驶舱”,一舱归集疫情相关数据,下设“一个码”“一幅图”“一张网”“一机制”四个子系统,实施分级别应对、分区域施策的“精密智控”模式。同时,上线区应急物资供销平台,精准对接企业群众需求,为确保“两手硬”“两战赢”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2月9日,余杭区率先推出健康码——“余杭绿码”,因其发挥的数字化技术的“无接触”效应,提升了防控的全流程、多角色、多场景协同效率,而后被全市推广,并迅速走向全国。该区还建立了全省首个区级疫情指标模型,生成覆盖20个镇街1468个网格的动态疫情“五色图”。
2019年7月,杭州城市大脑·余杭平台正式启用亮相。该平台打通了25个部门29套信息系统,汇聚数据22.6亿条,建成余杭区统一地址库,对余杭区内的每幢建筑赋予一个独一无二的编码,以此黏附人、房、企、事、物、通信等相关的社会治理要素数据,并使数据相互关联,目前余杭已有111万余条赋码地址,覆盖20个镇街1468个网格。
“高空抛物的危险系数和监管难度一直是我们小区的顽疾。”俞陈郑是昌运里二期小区的网格长,他告诉我们,该小区是良渚街道谢村的拆迁安置房,人口复杂,以前高空抛物时有发生,邻里纠纷冲突不断。如今通过智慧安防系统建设,这个难点得到了解决。“47个朝天摄像头,谁丢的垃圾、谁吐的痰,都逃不过火眼金睛。”
与此同时,公安、交警、消防、城管等部门数据库正在接入“城市大脑·余杭平台”,实现了提前预警和高效处置,努力构建“用数据说话、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决策、用数据创新”的智慧治理新模式。
法治守和
依法善治筑底线
法者,治之端也。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本质是法治化。
余杭区积极推进“法治守和”工程,下发区委全面依法治区委员会工作规则、协调小组工作规则、办公室工作细则等,制发全区行政败诉(纠错)案例解读,指导规范行政行为。推进法治监督体系建设,设立派驻(出)区公安分局、区法院和区检察院纪检检查组,实现政法单位的监督全覆盖。
在余杭区,每个镇街都有自己独特的“法治小景”——法治公园、法治长廊,或是法治教育基地。这些场所就是百姓身边的“法治书”,时不时都能“翻看”学习,汲取养分。早在2016年初,余杭区率先在省内打造了一个以了解、尊重和信仰宪法为目的的宪法主题文化园。
众多的法治长廊、法治小公园、法治墙绘对群众法治观念的提升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熏陶效果。余杭区建成法治公园(阵地)10余个,崇贤卧龙浜宪法文化园获评浙江省法治宣传教育基地。
文化育和
文明乡风润民心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家风既是家庭和谐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巨大推动力。
余杭区广泛开展以“弘扬余杭好家风,共创全域新发展”为主题的好家风建设工作,通过开展“时代新人展家风”“最美家庭树家风”“科学家教育家风”“清正廉洁护家风”等4个系列13项主题活动,评选出余杭区“最美家庭”100户、最感人家庭故事100例、优秀家训家规100例,并选出十佳“最美家庭”。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余杭区广泛深入地开展家庭文明建设活动,以好的家风支撑起好的社会风气。全区累计参与“最美家庭”评选人数达10万余人次。
为了不断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保障群众的心理健康,余杭区还完成“区—镇街—村社”三级心理服务平台建设,实现镇街全覆盖。开展精神卫生专业技术合作联盟,探索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综合性、全病程、专业化、信息化管理模式。
“余杭区经济发展位居全省前列,社会治理现代化也应积极争当排头兵。”接下来,余杭将紧紧围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牢牢把握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以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落脚点,以宽广的视野、改革的举措,推进“六和”工程工作体系提升完善,推动“平安余杭”建设迈上新台阶,高水平推进区域治理现代化,打造全省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先行区,助力余杭高质量可持续快发展。
(本版图片由余杭区委政法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