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6版:专题

夯实社会治理基层基础 筑牢高质量发展根基

全力打造高水平社会治理的滨江样本

  远处,是千里钱塘江的日夜奔腾不息;眼前,是阿里巴巴、网易、新华三等一大批行业领军企业星光闪耀……

  作为国家级高新区的滨江,经过20多年的高速发展,形成了产业体系完整、新兴业态活跃、创新创业生态优越、营商环境一流的发展环境,规模以上工业亩均增加值达1342万元,为全省指标的13倍,“杭州人均GDP最强区”、全省亩均“高产田”、全省上市公司最密集之地……滨江已经成为杭州乃至浙江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高地。

  新时代,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更为艰巨,我国社会治理站在了新的起点上,面临着新挑战、新机遇。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朝着世界一流高新区的目标迈进,势必要有高水平的社会治理与之相匹配。近年来,滨江全区上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增强和提升群众安全感为目标,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六和工程”为主线,不断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有力地维护着全区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纷繁世事多元应,击鼓催征稳驭舟。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下一步,滨江将把社会治理摆在更高战略位置去谋划和实施,不断夯实社会治理基层基础,筑牢高质量发展根基,为全力打造高水平社会治理提供“滨江样本”。

  网格化

  “网格+”高效社会事务管理

  疫情防控像一张试卷,在全方位地考察着社会的运行,既考察民众的抗风险素质,更考察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期间的治理水平。面对这些问题,在治理方面,滨江通过“大数据+网格化”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社会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涵盖社会管理的方方面面。网格化管理是近年来推进基层放权、社区治理的关键举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网格化管理即根据属地管理、地理布局、现状管理等原则,将管辖地域划分成若干网格状的单元,并对每一网格实施动态、全方位管理。滨江区充分发挥网格作用,强化网格管理,整合资源、系统集成,实现社会治理全覆盖,实现“产城人”深度融合发展。

  滨江区遵循“大小适度、全面覆盖,尊重传统、便于管理,重点区域单独建格”的原则,按照属地性、整体性、适度性要求,将62个社区以及工业园区,优化调整划分为362个网格,其中西兴街道17个社区划分96个网格,长河街道23个社区划分126个网格,浦沿街道22个社区划分140个网格。

  滨江区按照“四个平台”建设运行要求,坚持以网格为基本管理单元,全面推行社区警务、经济服务与全科网格融合建设,以社区网格员、警务人员、经济服务专员进网格“三员联动”为载体,有效整合资源,完善服务管理格局,努力形成统筹衔接、各方联动、源头治理、优化服务、动态管理的基层治理新模式。结合网格化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梳理制定下发了42类165项网格事务准入清单、22大类网格管理日常工作任务清单。对网格长、网格指导员、网格员工作职责进行了修订完善,通过工作制度上墙、开展业务培训、填报工作日志等方式,进一步明确网格员工作职责、工作流程和工作纪律,形成了网格员“三必访”(即对普通家庭半年必访、对重点帮扶人员每月必访、对特殊人员每周必访)、“六必到”(即居民家庭有变故必到、居民突发生活困难必到、社区突发事件必到、邻里发生纠纷必到、群体利益存在冲突必到、社区发生治安案件必到)、“六必报”(即公共设施损坏必报、外来人员流入必报、居民房屋出租必报、安全隐患必报、不稳定因素必报、涉黑涉恶线索必报)的工作模式。

  脚踏实地,抵过千万句豪言壮语。2019年,滨江各类网格共上报事件322563件,办结322476件,办结率在99.9%以上。

  疫情防控期间,滨江积极推动关口前移,以网格为基础,新建“社区-网格-楼道”三级网络微信群共2318个,其中社区群62个、网格群362个、楼道群1894个。以信息化手段为技术支撑,充分发挥专兼职网格员、楼道长、志愿者作用,进小区、进楼幢,对返乡人员和其他流入人员尤其是重点地区人员采取全覆盖拉网式排查管控,确保“不漏一户”“不漏一人”。

  滨江区积极推动网格化管理工作落地落实,努力做强做优网格,筑牢社会治理基层防线,有效提升了网格管理服务水平。下一步,滨江将坚持以“实战、实用、实效”为导向,通过加强网格员队伍建设,强化工作保障,加强业务技能培训,强化督查考评等方式,不断推进全科网格规范提升工程,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巩固和创新新时代“枫桥经验”成果。

  精细化

  机制创新 破题流动人口管理

  这是一个大流动的时代。人口、资金、信息乃至于土地,几乎所有的要素都进入了一个快速流转的轨道。滨江区常住户籍人口27.8万人,但管理人口近90万人。一个流动的滨江,充满了繁荣发展的活力,但与此同时,大流动时代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也面临巨大的挑战。

  作为全省为数不多的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倒挂区县之一,滨江区在由农村向城市转型过程中,呈现出一种既不同于传统村镇又不同于成熟城市社区的过渡性、阶段性、过程性特点——人员地域分布广、结构极为复杂,既有“海归”等高端人才,也有大批从事服务业的普通民众,居民生活、生产方式快速转变,城市、外来文化、价值观念交织碰撞,导致各种利益冲突、民生保障等引发的矛盾纠纷呈现多样多发态势,社会稳定、治安管理、公共管理和综合治理任务复杂繁重。

  近年来,滨江区从创新社会治理、优化人口结构、助推“三改一拆”的战略高度来统筹考虑全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在全省率先实施居住证制度改革试点、全市入学积分工作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工作思路、创新工作载体、整合服务资源,积极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格局。2019年以来,全区流动人口登记率“四率”在全市排名前列,流动人口犯罪率明显下降,城市综合治理水平有效提升。

  “能有机会让孩子在当地上学,我很开心。”李先生的女儿今年就要面临幼升小的问题,从外地来杭工作已经10多年,滨江区是率先实施流动人口积分入学管理的城区,这让他倍感欣慰。

  李先生不是个例,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希望将孩子接到自己身边上学。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社会治理的精细化,最重要的是对人民诉求的精准满足和服务人民的责任落实,即以人民为中心,以多元治理方式和精准服务为半径,画出国家-社会共治共享的同心圆。

  2016年,滨江区率先出台《杭州市滨江区居住证持有人积分申请子女入学细则(试行)》,切实将教育资源政策红利延伸到全体滨江人,确保流动人口子女就学“一个不落下”,通过实实在在的工作举措,有效解决了新“滨江人”的后顾之忧,使其安心创业就业。2019年以来,全区符合申报标准的共530人,均在最短时间内办理了积分入学手续。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滨江区充分发挥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的体制优势,勇于创新,出台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诸如率先推出居住证制度改革、实施流动人口子女积分入学管理、探索流动人口社会治理等新举措,有效破解了流动人口管理服务难题,而随着服务管理的进一步精细规范,流动人口的公共服务水平日益提升,流动人口认同感、归属感和幸福感也正如这四季之春,花香满溢。

  智慧化

  科技驱动 助力企业复工复产

  随着社会发展速度加快,社会流动性也在日益增强。提高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需要创造性运用大数据搭建共建的治理平台、整合共治的治理资源、确保共享的治理成果。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滨江区扎实推进“智慧促和”工程,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微信等信息技术手段,有效推进社会治理领域内的智能应用,为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数字赋能,实现政企服务“一键达”。滨江早在疫情前就已搭建了区市场经济主体大数据平台,大数据平台基于工商准入系统,全区市场主体信息,尽数精准录入,每家企业注册资本多少、人员数量几何,平台都有呈现。疫情防控期间,扫楼排查;复工之前,区域排摸,大数据平台都派上了实际用处;早已搭建的智慧云平台,帮助区域内科技型企业信息打通的同时,也方便了科技局对企业的精准服务。

  随着复工复产节奏不断深入,电力系统每日发送的区内电力大数据,也成了滨江重点研究的对象,从区域、行业、园区、企业等多维度,绘制辖区复工复产“全景图谱”,做到主动服务、精准对接;在“复工号”平台上,企业只需扫描二维码,就能随时反映复工复产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相关工作人员实时在线,针对问题,立即展开一对一帮扶;加强与移动、联通、电信等运营商的沟通,利用大数据模型筛选重点地区返杭人员信息近万条,精准指导企业做好重点地区人员管控。

  截至目前,除负面清单行业外,滨江全辖区企业复工复产。

  “用大数据提高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关键在于找准大数据与社会治理创新的契合点,将大数据同社会治理深度融合,通过优化社会治理环节和过程,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滨江区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今年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既是决胜年,又是攻坚年,也是为现代化长远打基础的关键一年。

  奋斗创造历史,实干成就未来。“国际滨”这个名字背后,是比肩世界一流的使命与雄心。滨江区将继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解决好城市管理的网格化、精细化、数字化“三化问题”,用绣花功夫治理城市,促使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高水平提升,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贡献高水平社会治理的“滨江样本”。

  (本版图片由滨江区委政法委提供)


浙江日报 专题 00026 全力打造高水平社会治理的滨江样本 2020-04-13 浙江日报2020-04-1300014;浙江日报2020-04-1300011;浙江日报2020-04-1300023 2 2020年04月13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