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现实工程师尤志翔——
穿越在虚实之间
本报记者 黄娜 王志杰 通讯员 单慧珺 宋翰卿
【人物名片】 虚拟现实工程师尤志翔,1983年出生,浙江未来技术研究院虚拟视效中心带头人。他带领团队,围绕3D、VR/AR等特殊视觉影像开展图像采集、内容制作、成像显示、人机交互和质量评价相关的技术研发与应用实践,用科技让生活更好看、更好玩。
怎么能让学生参与线上实验课?如何用虚拟仿真技术让学生有亲手操作的直观感受?……清明小长假,尤志翔忙着构思这个刚接手的任务。
节前,浙江一家做实验教具的公司联系他,网课能实现远程讲课,但实验课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像电影《头号玩家》一样,能让学生沉浸其中体验就好了。”公司负责人说,这个市场未来潜力很大。
从学生到“社会人”,他一直围绕视觉影像技术做技术研发与应用实践。“疫情之下,很多人看到了VR+教育培训的市场潜力。”尤志翔告诉记者,VR技术是个“百搭”,把VR运用到各行各业更好地服务生活,是他的梦想。
图像视频“更好看”
尤志翔自称是个“爱玩的80后大叔”。初见他,他正在办公室敲代码。办公室绿意盎然,杜鹃、薄荷、罗汉松、绿萝……很多都是他同事快养不活时送来的,同事说,“尤博士的房间聚灵气,能让植物起死回生。”
这股照看植物的细心、专注劲儿,也体现在对图像、视频处理技术的追求上。
2005年,尤志翔到清华大学读硕士,学的是数字媒体方向,钻研2D-3D影像转换、裸眼3D显示系统等领域。
当时,欧美3D影视行业已经火了,但国内市场刚刚起步。2009年底,《阿凡达》的热映让3D影视走入大众视野。“要是不用戴3D眼镜,就能随时随地享受3D影像效果就好了。”尤志翔说,他带着这样的初衷,硕士毕业后加入一家以裸眼3D显示系统应用为核心的创业公司。
2010年4月15日,尤志翔与团队数月奋战的成果——上海世博会中国馆裸眼3D视频应用系统项目亮相,中国馆里仿真“水塘”和4台103寸裸眼3D显示器,营造出森林的逼真效果,广受好评。该项目还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当时,3D技术在内容画质和人体观感上,还需不断创新优化,尤志翔选择去读博,寻求解决方案。
读博期间,除了科研,他把更多精力放在应用端和消费市场。他不仅参与制定视像协会(C3D)裸眼3D显示行业标准,还参与完成了京剧电影《曹操与杨修》2D转3D制作和VR红色历史剧《为了忘却的纪念》的全景影像复原。
人机交互“更好玩”
2018年,尤志翔加入浙江未来技术研究院,组建成立虚拟视效中心。团队围绕新型显示、先进影像和创新视觉技术展开应用研究。
“随着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我们从追求‘好看的’向‘好玩的’进阶,人机互动、自动场景感知等应用逐渐成熟起来。”尤志翔说,他们的几个项目尝试,受到好评。
歌手张杰的首张AR专辑《未·LIVE》背后的技术团队,就是虚拟视效中心。通过手机摄像头识别特定图像,栩栩如生的动画、MV等特效就会以3D画面出现,酷炫的科技感让这张专辑在音乐圈独树一帜。
去年11月25日,第九届中国·嘉兴国际漫画双年展上,10幅漫画呈现出高清空气悬浮裸眼3D效果,参观者能多角度观赏立体影像,在体感交互画屏前,还能通过手势切换漫画。嘉兴美术馆负责人牵手尤志翔带领的虚拟视效中心团队对漫画进行数字化和交互性开发,科技与艺术的跨界融合,使得漫画更具生动性和趣味性,俘获很多策展人的心,合作邀请纷至沓来。
VR+行业“更市场化”
技术运用到各行各业,才真正接地气,才能验证是否具备生命力。尤志翔对这一点深信不疑。
这几年,团队一方面紧跟5G通信、人工智能等最新技术,另一方面深挖垂直行业的落地应用。
2018年下半年开始,尤志翔带领团队为长三角地区中小学自然科学课开发了虚拟现实的交互版,去年年终完成。“学生可以有更形象直观的认识,还能动手操作。”尤志翔举例,鲫鱼、鲤鱼、草鱼、鳊鱼、青鱼等不同鱼类生活在不同水层,通过让学生动手匹配鱼类和水层,不用死记硬背,学习效率更高。
去年10月起,他们还和国内一所高校合作,用VR技术进行心理疾病干预课程的制作,目前还在加紧赶工,今年6月将进行第一轮临床试验。“VR技术很适合这种高强度、长时间、多频次的心理课程干预学习和训练。”尤志翔说,他们设置了卧室、客厅、活动室等不同家居环境,让患者去熟悉的场景里反复练习,培养看、指、应、说等基本技能,减轻父母和老师的训练压力。
“如果验证下来这个事儿可行,那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来说,都很值得去做。”尤志翔说。
今年3月20日,嘉兴职业技术学院新设互联网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包括了VR/AR/MR应用技术人才。尤志翔看到这条新闻后很高兴,“不要觉得这些技术是非常高端的,事实上,从高职生到博士,都能在这个行业里找到自己的位置,VR+行业非常有市场潜力。”
他更希望看到的是,科技改变生活,VR的产品能像耳机一样作为手机配件,能让更多人使用,体验它带来的愉悦感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