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成本地户籍居民家有华侨,科学防控疫情输入成关键——
青田清溪门有位“拼命三娘”
见习记者 邬敏 通讯员 叶礼标 朱红玲
这段时间,每天清晨6时,青田县鹤城街道清溪门社区党委书记叶爱丽就步履匆匆,赶到社区卡口巡查,为新一轮涉侨疫情防控工作忙开了。
随着海外疫情迅速蔓延,境外输入防疫成为侨乡防控的一道“附加题”。清溪门社区作为青田的开放式老旧社区,以老年居民为主,共有1800多户6200多名常住居民,人在户在的居民中90%家庭都有华侨。此外,外来人员占总人口的50%,人员流动大,人户分离现象较为普遍。然而,社区干部仅6名,面对社区防疫服务工作繁杂、境外返乡人员多等诸多难题,叶爱丽肩上的重担可想而知。
叶爱丽个子不高、齐耳短发,口罩外露出一对略微发黑的眼圈。她说起话来干脆利索,做起事来风风火火,是社区里的“拼命三娘”。自1月21日开始,她便投身紧张的防控工作中,挨家挨户登门开展网格化排查摸底,每天安排专人上门为居家隔离对象测量体温、送口罩、代购生活用品,对有华侨的家庭都进行详细登记等。
3月初,家住清溪门社区万松巷的意大利华侨李先生无法回国,然而,他家中80多岁的老父亲,有听力障碍,年老体弱;48岁单身弟弟,有精神障碍,身体状况不佳。“我常年在外,现在父亲和弟弟身体不好,家里也没人照看,我很担心。”电话那头,李先生情绪十分激动。
“你和家人在国外好好照顾自己,如果你父亲需要看病买药或遇到什么困难,随时跟社区联系。”叶爱丽了解情况后,隔三差五上门去看望李先生的老父亲。“这段时间身体还好吗,家里药还够不够用,蔬菜还缺不缺?”她凑近老人耳边,耐心询问。连日来,她时常帮老人买药送菜、陪老人说说贴心话,嘘寒问暖,也帮其弟弟办理残疾证,申请相关补助,解决生活问题等。
“戴好口罩,居家隔离,如有特殊情况确实需要回国回青田的请第一时间向社区报告……”每天上午10时,叶爱丽和一支“大喇叭”宣传劝导队,会准时扬着旗子,播放她用青田方言自创录制的话,穿梭社区各条路段开展宣传劝导活动。天天“硬核”宣讲后,居民们渐渐理解配合,家里一旦有国外返回青田的人员,会主动发微信或者到社区办公室报告,叶爱丽和社区工作人员则积极指导遇紧急情况必须回国的华侨做好防护工作。
一手严抓防疫不放松,一手将居民的大事小事揣心头。有留守儿童因出行不便无法到学校领取新课本,叶爱丽冒雨去学校帮其代领课本,打印好网课作业送上门;隔壁小区老人生病住院,她连夜为其送去生活用品和药物等;她甚至将年前为家人购买的一百多个口罩全部拿出来送给社区空巢老人。
工作14年,她把社区当成家,把居民当成自家亲人。隔离对象夏先生一家四口租住在社区附近一处没有独立卫生间的房间,以往都是去公厕上厕所。她得知后,二话没说,当起了夏先生家的“清洁工”。“有我在,你们尽管放心,我会想办法帮你们清理掉。”叶爱丽说。于是,一个七八十厘米高的涂料桶,充当了生活代谢物的“容器”。
“笃笃笃”……叶爱丽会定期敲响夏先生一家的房门,上门将涂料桶提往公共厕所。她穿过狭窄的小弄,走过坑坑洼洼的路面,一手拎着沉甸甸的桶,一手拿着一把刷子,晃晃悠悠地走到公共厕所。每倒一次,她都禁不住反胃,但硬是坚持了14天,直至该租户隔离期结束。“你难道不嫌脏吗?”有居民不解地问。“这都是我应该做的。”叶爱丽说。
深夜,居民家中的灯光渐渐熄灭,而清溪门社区居委会的办公室却灯火通明。忙完后,叶爱丽拖着酸软的双腿和腰杆回到家,这时家人还在等候。丈夫和儿子十分支持叶爱丽的工作,父子俩连月来也到社区当志愿者守卡口、倒垃圾等,随叫随到,从不抱怨。
高强度的工作之余,叶爱丽也不忘将各项后勤保障工作安排妥帖。她和社区干部每天将物资送到各卡口,整齐摆放好并清理垃圾;她组织成立青田首个“爱心助力驿站”,每天将麦饼、山粉糊等送给各个“小门”监测点的值守人员;妇女节当天,她又自掏腰包精挑细选为值班的女同胞们送去暖心礼物。
“叶缀青山蕊吐芳,爱萦太鹤靓侨乡。丽妆翠壑朝阳醉,荣耀芝田栖凤凰。”正如社区居民叶则东老人为叶爱丽写的“藏头诗”,这个春天,被村民们叫作“拼命三娘”的叶爱丽,用自己的“真心实意”,暖了侨乡百姓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