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大学3位教授分享阅读体验
春日读书兴味长
本报记者 沈听雨 通讯员 冯怡 张弛
沐浴在春光里,读一本喜欢的书,缕缕春阳让心头明媚,阵阵书香入脑入心,这让阅读更富有朝气向上的力量。
风轻气暖,春光明媚,最是读书好时节。在西湖大学,一群爱读书的人,发起过一场“春读接力”活动,由学校的老师们推荐书目,并邀请全校同学参加。书目种类繁多,包括哲学、历史、经济、小说、散文、诗集等等。
这一期,记者选取了三位西湖大学教授的推荐书籍和阅读体验,和大家一起感受这些“有趣的灵魂”。
“读史使人明智”
年轻,敏锐,讲话简单直白,做事条理清晰,西湖大学光学工程讲席教授、副校长仇旻是一个典型的“工科男”。
没想到的是,在他的办公桌上,却放着上下两册的《全球通史》。而在他的书柜里,还放着《资治通鉴》《中国人史纲》《中国历史年表》等书籍。
“读史使人明智。”这句话,仇旻一直很认同。
仇旻看史书,最初纯粹是好奇心使然,后来渐渐变成兴趣。他第一次接触历史书,是小时候读了《上下五千年》和《世界五千年》。他喜欢把两本书同时翻开对比着看,看中国每一个朝代兴衰更迭之际,世界上其他地方正在发生什么。这让他觉得很有意思。
一页页对照着往下翻,他读出了很多疑惑。中华文明为什么能延续至今?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为什么在一段时间内曾落后于世界其他国家?他曾向身边的人追问这“十万个为什么”,却难以得到满意的回答。于是,他开始自己寻找答案。
“我想找一本以全球视角写的历史书,了解中国如何影响世界,世界如何影响中国。”寻寻觅觅,最后他找到了《全球通史》。
《全球通史》为他答疑解惑了。仇旻说:“这本书将历史划分为1500年前相对孤立的世界,和1500年后西方兴起并占据优势的世界,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宗教、科学技术等多个方面剖析了人类历史的进程,评价了各地文明对世界历史的贡献。”
仇旻对历史书的偏爱一直延续至今。
“很多人觉得读史书对科研工作没用。但在我看来,此‘无用’非彼‘无用’,其中的价值需要慢慢被领悟。” 仇旻说,实验室里的一切,和他对人类文明起源的探究非常相像,同样充满了好奇,同样是对未知的探索,同样需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我研究的光学领域,最近短短一二十年间,量子光学学科多次将诺贝尔物理学奖收入囊中,而量子物理诞生之初,人们几乎不知道能用它来干什么。”在仇旻看来,那些曾经被看做“无用”的科学,如牛顿三大定律、量子力学、相对论,若干年后恰恰是推动世界变革的重要力量。
2018年,当仇旻进入西湖大学,他更加深刻体会到这一点。“西湖大学希望能做出改变世界、影响人类的基础研究,这种研究需要长期投入,有些成果也不一定马上可以应用和转化,甚至可能面对争议。这时候,我们就要沉住气,做好‘无用’的心理建设。”
读史可以明鉴,知古可以鉴今。在仇旻看来,当世界这头的蝴蝶扇动翅膀,你要清楚世界那头发生了什么变化,而历史能让我们从更大的图景中把握当下。知往鉴今,才能创造属于自己的历史。
“到大自然中去”
“你能离开你的手机超过一小时吗?”西湖大学工学院讲席教授萨温曾问过其他人这样一个问题。而在他看来,当下许多人都很难做到这一点,因为很多人需要把手机紧紧攥在手里才放心。
萨温曾读过一本书——《自然的修复》。这本书的作者弗洛伦斯·威廉姆斯,是一位研究神经学的科学家。受到前辈们的经验启发,该作者开始探索如何从自然界中获得灵感,解释自然是怎样影响人类大脑的。最后她发现,大自然神奇的治愈力不仅有益身体健康,更有利于精神放松、拓宽思想的尺度。
萨温对此表示认同,就像贝多芬从岩石和树木中汲取创作灵感,华兹华斯在荒野漫步时吟诵出经典诗句,特斯拉在公园灵光一闪构思出了电动机原理。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可以为我们带来无穷灵感。
“我们不可能一天24小时、一周7天都待在实验室里,如果有人这样做,我不认为这是一件值得提倡的事情。”萨温说,大脑放松和休息,工作效率才会高。“我之前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任教,加拿大有很多的森林;来到杭州,这里的绿地也很多,新鲜的空气,悦耳的鸟鸣,这些都让人心情愉悦。”
“现在人们背负了过大的压力,这让我们有时显得过于急迫,着急实验还没出成果,着急写不出论文,同时还伴随焦虑。”萨温认为,“到大自然中去”是一种有效的舒缓压力手段,可以让我们的工作变得更有创造力。
一直以来,萨温都有着一套属于自己的哲学,来平衡工作和生活的关系。以他到西湖大学后为例,组建实验室、招聘成员、面试学生,萨温一直都没停下来,但他还是会抽出时间去跑步,绕西湖跑、沿着钱塘江边跑。于他而言,这都是十分享受的事。据悉,萨温刚进入西湖大学时,就加入了西湖跑团。
平衡,是萨温一直挂在嘴边的词,也是他读了《自然的修复》一书后的感悟。一天24小时,怎么分配是一门学问。面对科研和学习、工作与家庭等现实因素,如何在背负压力的过程中学会适当放松?对此,萨温建议大家先问问自己,一天24小时,你花多少时间对着手机戳个不停?一周7天,你有没有想过要暂时逃离城市生活?一年4个季节,你亲眼见过春华秋实、夏雨冬雪吗?他说:“要学会偶尔停下,听听音乐、看看书、到户外去呼吸新鲜空气,或许新的思路就会在意想不到中诞生。”
“历史从未远去”
西湖大学理学院特聘研究员王子鹏在学校“春读接力”的活动中推荐的阅读书目,是秦汉史学家李开元所著的《秦谜》。秦始皇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关于这位帝皇的史料信息却非常少,围绕着秦始皇的身世,可谓迷雾重重。
《秦谜》是一本历史推理书。全书借鉴推理小说的方式写出了关于秦始皇的历史,共提炼出了四条“案情”线索,分别是生父之谜;假父(嫪毐)和弟弟(成蟜);表叔(昌平君)之谜;皇后之谜,并逐一展开推理。从秦始皇的出生、青少年时代,一直讲到他的下一代,包括秦始皇的父母是谁、妻子是谁、是否有兄弟姐妹、是否有孩子……
值得一提的是,写书时,李开元并没有拘泥于“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而是采取破案的方式,串连起直接证据和旁证,向读者还原了一个有血有肉的秦始皇形象。他曾说:“如果我不能给你提供最准确的史实,我将给你提供最合理的推测。”
在王子鹏看来,读《秦谜》会给人一种“故事扑面而来”的感受。“《秦谜》一开始就把线索抛给读者,然后通过逻辑至上的推理去解谜,推动情节发展。虽然书中描写的是从史料中推理而出的秦始皇形象,但作者实地走访了很多原址。”因此,品读《秦谜》时,你可以看到李开元作为历史学家的科学和严谨,也能从中感受到解读分析历史材料的趣味。
这正是《秦谜》于王子鹏而言最大的魅力所在。他说,作者在所有人家喻户晓的历史事件之上,重新构造出了一个对我们来说极其陌生的故事,并且读来令人信服。阅读此书的同时,我们能感知到“历史”从未远去,而是活生生地与我们并肩前行,等待着它的下一个篇章。
这是一种历史的传承,巧的是,王子鹏所研究的数学领域,这样的传承也比比皆是。其中,最著名的或许是费马大定理。自1637年,费马在阅读丢番图《算术》一书时在书页写下猜想后,一代又一代数学家接力证明费马大定理,直至1995年,英国数学家安德鲁·怀尔斯完成了最后一棒。
“就像是我们做科研,在这一过程中,的确要具备怀疑的能力,并勇于接受质疑。但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始终相信,我们今天所做的也将被历史接纳。”王子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