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文博
切莫见好就收
江帆
3月26日起,浙江省博物馆恢复对外开放,实施网络实名制预约参观。同一天,浙江省图书馆恢复开放。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行业在做好防疫措施的前提下,开始逐步向公众敞开大门,恰恰验证着当前疫情防控局势的全面向好。许多人开始关心另一个话题:当博物馆、图书馆真实的大门打开后,疫情中火起来的“云上之门”还会继续开放吗?
之前,各大公共文化场馆因疫情原因关闭,线上直播成为向公众提供文化服务的新方式。从今年2月开始,抖音、腾讯、快手等大型互联网平台相继举办“云游博物馆”直播活动,全国几十家博物馆参与,网友反响热烈,单日观看量超过千万人次,增幅十分显著。这意味着一些往常并不会走入博物馆参观的网友,因为有了“云博物馆”而在线进行参观。也就是说,“云博物馆”激发了更多的文化需求。
文化直播的社会效益也令人兴奋。不少网友在直播中留言评论:多亏了这些线上的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充实了“宅”家的时光。在直播中,一些解说员更成为新晋网红,西安碑林博物馆的解说员白雪松,就因为其既幽默风趣又富含知识点的“云解说”而被网友称为“文博界李佳琦”。
这一势头和社会反响值得珍视。在一些发达国家,每人每年平均3至5次走进博物馆,而我国每人平均约两年才走进一次博物馆。如何利用在线直播继续激发公众文化需求?疫情过后,线上的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又路在何方?经历疫情考验的文化行业如何走得更远?值得思索。
恩格斯曾说:一个聪明的民族,从灾难和错误中学到的东西会比平时多得多。疫情让我们看到,通过直播这一途径,博物馆和美术馆能实现“带人、带货、带品牌”的效果。因为没有线下客流的压力,线上直播提升了他们的接待能力,更可以通过这一途径向公众展示过去因种种原因而没有展示的区域和珍品。要通过这些方式,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经济学家厉以宁曾提出,文化产业依靠网络而迅速发展起来,这是进入21世纪以来文化产业最大的变化。疫情加快了文化产业和网络、数字等科技手段的融合速度,可以为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2019年8月科技部、文化和旅游部等六部门印发的《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就提出,用先进科技手段助推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服务模式创新。
博物馆、图书馆和美术馆等通过网络走入千家万户,虽然是特殊时期的产物,但从长远来看,文化产业与直播相遇,也是多渠道满足公众文化需求的必然选择。期待公共文化行业的“云上之门”能一直开下去,越开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