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亲历

记者跟着配送员到舟山柴山岛送菜

漂洋过海,守护岛民“菜篮子”

  “大白菜3株、豆腐5盒、鸡蛋4板……”天未亮,位于舟山普陀区东港街道的阳光365生鲜超市已经灯火通明,谢复军一边拿着配送单,一边穿梭在超市中。“今天菜有点多,我得抓紧时间配菜!”看到我们到来,没寒暄几句他又扎进了蔬菜堆。

  距离本岛约15公里的柴山岛,有着宛如世外桃源般的清幽宁静。然而,没有超市,没有菜场,岛上122位老人一度为吃饭发愁。2018年9月,普陀区“菜篮子”办公室设立便民服务网点,开通送菜上岛“专线”,覆盖柴山、白沙、葫芦、登步、桃花、庙子湖等6个海岛,截至目前累计送菜500余次,总价值超过35万元。

  疫情之下,偏远海岛老人的“菜篮子”满不满?好不好?记者跟随谢复军到海岛走了一遭。

  从任务到习惯

  两个月没休息

  谢复军今年27岁,是阳光365生鲜超市的主管,负责生鲜商品的到货、验收、陈列。随着“专线”开通,他成了唯一的专职配送员,身上的担子也更重了。

  和以往不同,谢复军配完菜,拿出消毒水对配送车进行消杀。“防疫做到位,老百姓才能安心。”他介绍,疫情以来超市每天定时消杀两次;每次配菜前还要用消毒洗手液洗手,确保食材从超市到饭桌的安全。

  一筐筐菜被搬上车,谢复军纵身一跃坐到驾驶座上。在谢复军前行的路上,每遇到红灯他都会瞄一眼时间。他说:“误了船班,老百姓这两天就没新鲜菜吃了。”

  配送车的中控台上,放着一张海岛配送信息表:柴山岛,周二周五;葫芦岛,周三周日;庙子湖岛,周一周四……一周7天,谢复军的日程被排得满满当当。

  30分钟后,我们抵达朱家尖漳州湾码头。看到谢复军的到来,客轮工作人员主动上前一同搬货。搬完货付完运输费,时间指向11时30分的开船时间。

  “今天货有点多,我也跟着一同过去。”谢复军说着,和我们一同走进客舱。截至此时他已经忙碌了一上午。凌晨3时30分,先跑了定海双桥拉了新鲜蔬菜,又去了普陀半升洞码头把庙子湖岛的货送上船,横跨了大半个舟山,到现在才停下来喘了口气。

  起得比太阳还早,带着菜漂洋过海,还认识了一帮年纪比他大了三四轮的人。1993年出生的谢复军,说自己没想过会以这种方式送菜。一开始他只是完成领导派下来的任务,没想到这一接,一年半载就过去了。累是肯定的,但每回接到订单电话,听到村民们期盼的声音,谢复军就告诉自己:“那就继续干下去吧。”

  “正月初六起‘专线’恢复,配送量也呼呼往上涨,最高一天送过600斤。”受疫情影响,不少回乡过年的老百姓“困”在岛上。为了满足老百姓的需求,谢复军经常头天开车去宁波进货,次日把菜送上船。今年春节期间他没回老家,两个月的时间里,一天都没有休息。

  从本岛到海岛

  菜市场开张了

  “到了!到了!”船缓缓靠岸,谢复军走上船头,将满载蔬菜的筐子传递上岸。码头上,联络员胡位章和两三位村民已经等候着,脸上写满了期盼。

  “小谢,你可算来了!”胡位章等人三步并两步地上前接过货,放上推车。

  大家说着话,沿着海边蜿蜒的小道,往村里的便民服务网点走去。两人推着车,两人扶着货,推车“咣当咣当”作响。

  “菜来咯!”不知谁吆喝了一声,网点里的人多了起来。这些菜都是前一天村民找胡位章订的。得知菜到了,大家赶来取货。

  “一个个排队,轮流来,不要急。”73岁的胡位章一落脚,岛上的菜市场就开张了,办公桌也成了临时收银台。他先将筐里的菜一样样拿出来,摆放在货架上,然后转身从办公桌抽屉里掏出纸、笔、计算器。

  “位章,看看我的多少钱?”自助取完货,82岁的村民洪万信来到收银台前结算。“油豆腐7元,白豆腐6.15元,鸡蛋18.1元,一共31.25元。”胡位章一边核对信息,一边敲击计算器,思路清晰。

  “阿伯,准备回家做啥菜?”“回家给老太婆煎豆腐去!”付完钱的洪万信和谢复军聊了几句。洪万信的孩子都在本岛工作,他和老伴不习惯城市生活,选择守在小岛。

  “最近脚还好吗?”“不大行了,都不能下地种菜了。”谢复军听闻后宽慰道:“那就好好休息!找我们订菜,想吃什么只要说一声就行!”

  “好好好,上次位章还把菜送到家里来,真是不好意思。”洪万信说,以前岛上靠小贩运菜,后来一些小贩年纪大了,一些小贩觉得利薄都不来了,想吃点东西都要自己坐船到本岛买,或者让在本岛的子女有空带过来。现在有了“专线”,方便多了。

  “小谢啊,上次送来的豆芽太长,记得要挑短一点的。”“好的,阿姨。我记下了,下次不会出现了。”村民徐阿姨也赶来取货,看到谢复军也在,就提了点小意见。徐阿姨说,每次发现食材有问题,她们都会告诉谢复军,谢复军第二天就重新让客轮带货送来。

  从“闭门羹”到“请吃饭”

  这段情更深了

  忙活了近一个小时,预订的货物都被村民们领走了。“位章,小谢,我把中心的菜挑走了。”“好,我们来帮你。”说话的是吴云娣,柴山岛港里居家养老照料中心的工作人员。

  说话间,三人把菜装进竹筐。吴云娣挑上扁担往外走,她的个头不高,一条扁担架在肩头,两个满载蔬菜的竹筐把扁担压成了弓形。

  吴云娣一手搭在扁担前端,一手握着后面竹筐上的绳子,脚下步步生风。胡位章谢复军两人一人一边护着,防止菜落下。

  翻过一个坡,照料中心到了。吴云娣走进厨房,卸下货。她说,“专线”开通后,中心8位老人的伙食改善了不少。“你看!这回我买了油条。老人们牙齿都掉光了,买点油条泡汤吃,刚刚好。”

  “这油条是小谢专门跑了趟沈家门买来的。”胡位章立即接过话茬。话音未落,吴云娣的脸上漾开了笑容,谢复军也腼腆地笑了。吴云娣说,现在厨房里塞满了各种食材,疫情期间根本不愁没吃的。

  吴云娣回忆说,“专线”刚开通时,胡位章还吃过“闭门羹”。“没买过,咋晓得菜价贵不贵、质量好不好。”后来,胡位章和“菜篮子”办的工作人员挨家挨户地反复做工作,老百姓就答应试一次。没想到,一次就尝到了甜头,大家彻底打消了疑虑。“一买就发现价格公道,菜也好,我们自己也方便。”吴云娣说。

  “今年春节多亏了这条‘专线’,我们一大家子才有得吃。”胡位章说,腊月二十七,老老小小都回来过年,家中一下子有8口人吃饭。“没想到碰上了疫情,大家不能回本岛,一住就是20多天。岛上还有好几户跟我们家一样,就靠小谢送菜了。那阵子小谢一直没休息,我们想着感谢他,以后准备请他来岛上吃饭呢。”

  “呜——呜——”远方传来回程客船靠岸的声音。我们和谢复军匆忙赶去码头登船,回头遥望这座海岛似乎重新恢复了宁静。而站在我身边的谢复军正忙着打电话,与葫芦岛的联络员沟通次日的配送订单。


浙江日报 亲历 00006 漂洋过海,守护岛民“菜篮子” 2020-03-26 浙江日报2020-03-2600005;浙江日报2020-03-2600012 2 2020年03月26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