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各地跨省招工组妙招迭出——
为了带回春天的希望
本报记者 肖淙文 通讯员 张泽民 魏衍方 严建春
“上饶、九江今天来瓯268人,预计明天280人。”“驻马店、信阳来瓯320人,另有12名新招员工”……自今年2月下旬以来,温州市瓯海区委组织部常常会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招工喜报,“每增加一个数字,都是我们企业复工、经济发展的一份信心。”
一边是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一边是企业逐步有序复工复产。今年招工比往年艰难,近一个月来,浙江各地的招工工作专班陆续出发,前往全国各地“驻点招工”,以尽快弥补用工缺口。这些招工专班一般由各地部门机关干部、企业代表、行业协会代表等组成。他们一路行进如同闯关,不断增长的返工数字背后,是上百个电话的联络和千里奔波。
然而,这一切都值得。他们与时间赛跑,为了带回春天的希望。
饥肠辘辘
换来次日发车
出发之前,瓯海赴江西招工组组长、瓯海区委组织部部务成员张峰没想到会这么快就遭遇困境。
2月19日起,瓯海抽调100名区属部门干部作为招工专员,组建20个招工专班,到当地企业用工集中、疫情风险低的全国12省110个县开展“招工+返工”工作。2月24日,张峰一行5人踏上前往江西的招工之旅。“要快,要快,要快!”张峰说,这个明确的念头和目标,让他们招回了3296名工人。
“闯关”从下火车的一刻就开始了。第一关入境,由于来自疫情相对较重的温州地区,原本10分钟的出站流程因反复测体温和申请当地健康码被拉长至40分钟。为了将失去的时间抢回来,入住酒店后众人没有休整,来自瓯海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的招工员孙启丰,背上行囊直接往鄱阳县赶去。
鄱阳是瓯海输入务工人员的第二大来源地,去年一年就有1.2万多名工人在瓯。想要啃下这块“硬骨头”,孙启丰要闯第二道“交通关”。
孙启丰马不停蹄赶往鄱阳时,却发现此时所有的大巴车已停运。没有司机愿意去那儿。被一次次拒绝的孙启丰一路步行一路拦车,一个小时后终于有出租车愿意送他到鄱阳附近的乡镇。人生地不熟,孙启丰下车后站在路边,几个打车软件同时呼叫,乘顺风车到达鄱阳时已过中午饭点。
“一直紧绷的神经放松下来,才觉得又饿又累。”当天下午组织发出第一辆载着24名鄱阳返工人员的大巴后,孙启丰在夜色中坐上返回驻地上饶的火车,又累又困再加上联系的电话不断,他一不留神坐过了站,直奔下站福建南平而去。当天回到驻地酒店已过零点,孙启丰用饥肠辘辘、水米未进换来了到岗次日首发两趟包车去瓯海。
一个点子
撬动人车资源
可以说,跨省招工是个斗智斗勇的战场,每天都有层出不穷的新问题等待解答,一线招工员随时见招拆招。瓯海赴河南招工组组长、瓯海经济开发区建设投资集团副总经理叶芳佐笑称“都是被现实逼出来的妙招”。
初到河南,叶芳佐一行一直在思考,一个5人小组,如何撬动河南这个劳务输出大省的资源?在一次与平顶山平运汽车运输有限公司交流过程中,叶芳佐发现整个停车场上百辆车都落了灰,一问才知整个集团已全面停运超一月,数千名职工赋闲在家。叶芳佐灵机一动:正好借势借力。
招工组立刻与客运公司搭建合作平台,由客运公司出5人到7人组成专班,全天候为瓯海返工招工服务,招到的工人直接由客运公司出车送回瓯海。不增加额外支出,一个点子一下撬动了人、车两大资源。此后,这一模式又在商丘、周口等地成功复制,各专班组成员每天合计打出3000个电话,每日动员返瓯人员上千人。
而善用人脉资源的嘉兴桐乡人,则把以往招工组从未涉足的高速服务区,开辟成新的招聘信息集散地。
“辛苦了,我们准备了热菜饭,下来休息下吧。”3月11日,一辆开往桐乡的返工大巴停靠在四川与贵州交界处的冠英服务区。这个服务区的经营者是桐乡人。服务区管理人员朱国海笑着给下车的工人递上矿泉水,并指着服务区前“桐乡招工驿站”的招牌推荐,“如果你们的同乡还在找工作,欢迎去浙江桐乡。”
“桐乡招工驿站”是月初途经服务区的桐乡招工组“授牌”的。从2月28日出发开始,桐乡市“驻点招工”专班4个工作小组驱车一路过江西、湖南、贵州、四川、云南,在沿线服务区开辟了18个招工驿站。“我们桐乡从事高速公路服务区经营管理的民营企业超100家,服务区客流量大,‘授牌’正是看中了这里的广告效应。”桐乡招工员汪洋说,设置招工驿站是临出发前大家头脑风暴出来的办法,被“授牌”的驿站,一方面要为返浙大巴提供暖心服务,一方面则要帮桐乡招工勤吆喝。
小小的驿站作用不小。冠英服务区被“授牌”的当天就有收获:一位云南籍厨师在此得知招工信息后,立刻表示自己村里有100多人正要出门打工。桐乡洲泉镇得到“情报”,马上联系对接。此后,桐乡知名企业桐昆和新凤鸣两大集团也陆续收到了几十位求职者的咨询电话。
“公厕晚餐”
不少人看哭了
打通桐乡驻点招工组工作人员俞健的电话时,他正在从云南返浙的路上。“我先眯一会儿,实在太累了,不好意思一会儿给您回电话。”俞健说,从出发开始他心里一直绷着一根弦,如今任务顺利完成,终于能在车上睡个短暂的安稳觉。
少则10天,多则近一月的行程,招工组的状态可以形容为一直“在路上”。除了辛苦疲惫的常态,还有更多酸甜苦辣、笑中带泪的难忘经历。
踏上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之后,来自长兴的招工组成员、长兴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委委员高莹才知道什么叫做真正的“山高路远”。“感觉把这一辈子的盘山路都绕完了。”由于疫情无法开展大规模聚集的招聘,高莹一组人像打游击战,开启了走村入户的扫村模式。10天时间5个人乘一辆小车,在这辆“移动办公室”中,他们走访了当地17个乡镇的80余个村。每次去下一站的路上,高莹几乎都在低头手机办公。
一次历经3个小时到达一处高山村时,恰好偶遇海宁招工组,其中一位男士问高莹:“这山路我一个大老爷们儿都受不了,你吃得消吗?”高莹勉强笑笑,无法张口回答,因此时胃里正是翻江倒海。高莹说,即使再难受,组员们也从没提过停车透透气。“想想下一站还有多少村干部和工人在等着我们,兴奋点就吊起来了,就怕耽误时间。”招工结束后,随行司机告诉他们:绕着小小的县城,他们足足开了2380公里。
为了配合防疫防控,叶芳佐在出发之前就当起大管家,动员组员准备了丰富的应急物资,小到锅碗瓢盆、青菜肉鱼,大到户外瓦斯炉和睡袋……原本只是储备,没想到都派上了大用场。
3月1日,瓯海区河南招工组一日奔波300多公里,深夜到达南阳时,因关口把控在高速口交涉了3个多小时。一行人饥肠辘辘,有人看到旁边有公厕,立刻跑去接水,用瓦斯炉煮起方便面。叶芳佐举起手机拍摄下了这一刻:以大地为餐桌,几个大小伙子蹲在路边,在手机照亮的一小块灯光下大口吃面。两位小年轻躲着不愿意入镜,说怕妈妈看到了会哭。“这不是春暖花开的情趣野炊,是瓯海区在各地招工组干部的公厕晚餐。”瓯海区领导将这件事发在微信朋友圈,不少人都看哭了。
商铺紧闭,街市无人,一路行来他们一天都难得吃上一顿热饭。酒店空调关闭,组员们就钻进睡袋抱着热水袋取暖。支撑他们的除了后方的大力支持,还有招工中的暖心事。在瓯海做保安的商丘人李爱华,得知招工组到来,特地带了两只河南特产的烧鸡;被困南阳高速路口时,得知情况的多位返岗工人纷纷发来邀请:“我家就在高速口附近,你们可以来吃饭!”“住的地方有着落了吗?我家里还有空铺。”
“如果你接到过他们的电话,感受到他们善意,你也会顾不上辛劳。”张峰说,这是外出招工人员在疲惫中前行的动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