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人才为何选择浙江?
3月3日,浙江启动“百万高层次人才云聘月”活动,全省联动开展网上引才专项行动。截至3月5日,全省共举办大型线上招聘会29场,推出各类人才岗位120多万个,受到海内外人才广泛关注。
关注源于向往。作为资源小省,浙江从来都对人才高看一眼、厚爱三分。近年来持之以恒推进的人才生态建设,更是向人才释放出强大的“引力场”——根据省委人才办统计,去年浙江累计引进各类人才98万余人,杭甬两地的高端人才净流入率稳居全国第一、第二位。
瞄准高精尖
引入“绩优股”
据省委人才办统计,去年,浙江通过全职、柔性等方式新引进的顶尖人才和领军人才总数达1437人,其中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等地均超过200人,位居前列。
点开高精尖人才来源地“热点图”,浙江的每一步引才策略都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
向内看,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例,在去年《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出台前,长三角人才一体化就已悄然启动。浙江将嘉兴作为突破点,建设浙江长三角人才大厦等平台,向区域内人才开放,并探索政务服务事项在长三角区域审批办理“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审核”,打破人才流动的行政壁垒。
(下转第六版)
(上接第一版) 向外看,浙江进一步拓宽引才视野,根据“一带一路”沿线在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领域技术优势,加强与相关国家的人才合作。仅省本级就在海外建立了33家引才联络站、27家海外孵化器,带动全省各地与200多家海外人才科技组织建立合作关系。
引入“绩优股”的同时,浙江还在不断追加投入。围绕数字经济、先进制造等世界级产业集群建设目标,浙江启动建设中法航空大学、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等一大批高能级的科研、高校平台,为高精尖人才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凝聚青创力
挖掘“潜力股”
赢得了青年就赢得了未来。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全省累计引进大学生96万,比上年增长88.97%。其中,杭州引进大学生最多,达到21万,比上年增长125.9%。此外,宁波、绍兴、金华等地引进大学生数量也达到“10万+”。
这一数据反映出浙江树立的“大人才观”——厚植发展潜力,关注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发展阶段的人才,构建完整的人才支持“谱系”。
浙江靠什么吸引青年人才?一靠诚意。绍兴市委人才办的一位负责人做过统计,去年,绍兴共组织5000多家企事业单位,赴全国296所高校集中举办各类推介和招聘会346场,达成就业意向超10万人次。他生动地比喻:“去时一列车,来时至少两列车。”去年,无数趟这样的“人才专列”从浙江开出。同时,浙江继续实施全国大学生来浙实习计划,引才关口前移。
二靠创意,借助数字经济“一号工程”东风,浙江趁势凝聚起相关创新领域的青年人才。去年10月,温州承办2019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开创了科学家、企业家、创投家“三界融合”的创新发展路径。去年,全省共举办数字经济等相关领域的国际青年人才论坛、赛事等活动127场,邀请8900余人参加,引进4000余人。
三靠新意,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等观念,浙江建立青年人才举荐制度,还在省级重点人才计划中拿出专门比例,定向支持青年人才。通过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引导人才走技能成才之路,全省新增高技能人才15万名;在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取得1金2银1优胜的成绩。
服务全方位
生态“最优化”
日均访问量1万多人次,吸引全球53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才点击,这是去年省委人才办、省人社厅推出的浙江省人才服务平台交出的年度活跃数据。按照“跑一次是底线、一次不用跑是常态、跑多次是例外”标准,平台把分散在各个部门的人才数据、服务事项等整合打通。近日,该平台2.0版上线,对公共服务等模块进行了全面升级迭代,通过推动人才工作数字化,向打造“人才生态最优省份”的目标又迈出重要一步。
人才竞争,背后其实是人才生态的竞争。可以说,伴随市场经济发展起来的政务环境等人才生态优势是浙江最为闪亮的引才金字招牌。去年这一优势也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既服务人才创业创新的“大事”,也关注人才闹心烦心的“小事”。去年,我省从人才反映最集中的房子、车子、孩子、本子、票子等“五子”问题抓起,提供全方位服务,特别是着力解决在杭省部属单位人才的同城待遇问题。
既关注人才引进,也关心人才成长。去年,“人才服务银行”建设在全省遍地开花,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免抵押、免担保的信用贷款,单浙商银行一家已累计授信63.3亿元。去年8月,整合了银行、券商、政府等各方力量的全省首个人才企业上市服务联盟启动,为人才企业提供规范培育、股权融资、上市辅导等专业服务,将人才全链条服务进一步延伸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