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里的田园牧歌
——新时代经济发达地区乡村振兴“余杭样板”
都市里的田园牧歌
——新时代经济发达地区乡村振兴“余杭样板”
在全国数字经济版图上,余杭无疑是耀眼的一极,无数个面向未来的“双创”梦想,每一天都在演变为现实,区域经济稳居浙江县(区、市)之冠。良渚古城跻身世界文化遗产又增加了余杭历史文化的厚重度。新时代的余杭在历史文明与现代科技的交融中,愈发展现出“领头羊”的风姿。
而承载“中华文明圣地、创新活力之区”的,便是这片底蕴深厚、人杰地灵的“禹上田园”。作为新时代“三农”思想在浙江的实践地、乡村振兴先行地和现代农业样板地,余杭,如何破解乡村振兴命题?
过去一年,余杭坚持问题导向、生态导向和富民导向,在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上,不断强化要素集聚、完善支农政策、优化产业结构、创新发展模式,各项“三农”指标名列前茅……这个杭州“三农”大区和强区稳步布局,逐渐成熟的新时代经济发达地区乡村振兴“余杭样板”,正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献礼。
全域塑造
新时代美丽家园
远处岚雾层层,近处溪水潺潺。这些年,凭借得天独厚的水乡资源,塘栖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一跃成为余杭颇具规模的美丽乡村核心区、游客心中的“网红”打卡地。网红农家乐只是第一步,积极引入外来投资商和乡村创客,通过多元化的市场主体,探索出一条乡村文旅融合发展之路,才是塘栖村的目标;
一幢幢青瓦白墙的别致院落中,藏着围炉煮茶、苏子遗墨、蔡公斗茶等人文景观,径山镇径山村尽显“中国禅茶第一村”的人文气息。游客带来了人气,也带红了径山禅茶和民宿。通过农村电商平台,全村茶叶年产量提高到5万余斤,产值超3000万元。农户们还顺势利用自家空闲房屋,开办了农家乐、茶馆和民宿;
实施乡村振兴大计,带红的不仅是农家乐和民宿。瓶窑镇窑北村做好后申遗文章,借势把千亩桃园的“美丽看点”延伸到“美好吃点”,迈入从展示窑北全域自然资源与文化底蕴,到融合衍生农副产品发展的产业振兴新阶段……
秉持“农业是根、文化是魂、旅游是路”的理念,余杭的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
传承发展5000年良渚文化、2000年运河文化和1000年禅茶文化的独特魅力,加快推进良渚遗址、大运河文化带、大径山国家乡村公园三大片区发展。推进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全市唯一首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双试点”地区;通过挖掘农业农村多元价值、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强化人文内涵展现,打造精品主题游线和示范村。目前,已有15个村成立景区村庄运营公司,大径山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被命名为首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2019年全区乡村旅游接待人数累计突破2500万人次,旅游经营收入突破18亿元。
全力打造
高品质绿色田园
余杭“四山一水五分田”。走进余杭,四岭名茶园、良渚麟海果蔬园、恒泽渔业园……一个个农业特色产业园区令人应接不暇。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作为和杭州主城区距离最近、覆盖面积最大的城区,余杭拥有发展现代农业的独特优势。它是如何谋划农村产业振兴的?
余杭的答案是:做优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做精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做细现代农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综合效益。
一方面,提升农业“两区”建设水平。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全区土地流转率达73%。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总面积19万亩,粮食生产实现六连增;开展“百园农业”建设,建成500亩以上现代农业园区136个,余杭区现代农业产业园被列为2019年全省唯一一家国家级创建,也是杭州市第一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另一方面,推进绿色农业发展。实施农业“双增双减”行动。以电子信息卡为载体,探索形成了对非规模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监管“一户一卡”模式,全省率先推行对所有地产农产品全覆盖监管,被评为全省首批“绿色农业发展先行县(区)”。
与此同时,打造“智慧农业”高地。推进“物联网+”现代农业建设,全省率先引进无人驾驶拖拉机和无人驾驶插秧机,设施农业面积3.5万亩;创建农业“机器换人”示范基地23个、智慧农业示范基地16个、省级及以上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6家。余杭益民农业生产服务专业合作社被列为全国第一批“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典型案例,被命名为首批“全国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先进县”“浙江省农业机器换人示范县(区)”。5G技术率先应用于茶产业,打造了一批数字农场、数字牧场、数字渔场。
全面创造
安而康幸福乐园
来到余杭塘栖镇河西埭村,一进村口,就觉得这个村庄不一样,幸福体现在点点滴滴的细节上:河道池塘内有净水设施,河水清清亮亮;村里有文化大礼堂,不仅方便开展文化活动,当地村民办红白喜事也有了场地;村内设有邻里协商办公室,老百姓的事由老百姓商量着办。
这是余杭幸福乡村的典型缩影。
统筹推进民生福祉、社会治理和文明创建等各项事业,全面提升区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余杭正在逐渐实现富美田园乡村与繁华都市新区交相辉映、相得益彰的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2019年,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1347元,增幅连续13年高于城镇居民,城乡收入比下降到1.65比1,居全省最低行列。”余杭区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城乡融合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这几年,余杭尤其注重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在全省率先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机制,养老、医疗保险等实现城乡“无差别化”。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以城乡融合为特征的余杭乡村振兴迈上新台阶。
落实扶持政策,实施土地整理、村级留用地项目、3年倍增计划、税收奖励等措施——多元发力发展集体经济。
深入推广小古城村“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基层民主协商经验,创建“‘1+3’基层协商治理模式”,深化“法治余杭”建设,以“5+1”机制打造余杭农村幸福社区样本——完善“三治融合”治理体系。
探索“一件事”联办改革,梳理“出生、收养、上学、婚姻、死亡殡葬”5大类公民个人全生命周期“一件事”事项目录及联办流程图——推进便民服务“最多跑一次”。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未来乡村,到底是什么样的?如何更好地实现乡村振兴?今天,以余杭黄湖镇青山村为典型,一种极富创新力和未来感的乡村振兴模式正在余杭的乡村开放有序地实践着——这里既古老,又时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