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温仪高速运作,防疫员全天值守,记者多次走进杭州东站体验——
“第一门户”的日与夜
本报记者 陈宁 通讯员 章虹 王张洁
一阵紧凑的刹车声从站台传来,3月1日8时10分,由宁波站经停杭州东的G7502次列车缓缓进站。戴着口罩、步履匆匆的旅客们也许没发现,火车站出发层、到达层的18台红外线体温检测仪正在高速运作,那些不断变化的数值,时时牵动着站内医护人员的心。
抗疫期间,10位医护人员加盟杭州火车东站集中核验点,组建了一个临时的“前哨防疫站”。杭州东站枢纽管委会副主任孙荣俊介绍,从2月3日至2月29日,东站枢纽累计核查旅客达69.6万人次。医护人员24小时值守这里,最忙碌的一天分流了近50位需要复核体温的旅客。他们共同看护着被称为浙江“第一门户”的东站枢纽,成为“第一门户”流动人员体温检测和筛查的第一道关口。
这些医护人员的工作状况如何?他们走过了怎样的历程?近日,我们多次走进杭州火车东站,记录那些难忘的时刻——
“三返”高峰
“老兵”新手仔细交接
上午9时刚过,当我们抵达火车东站南3到达口的流行病学史调查处时,杭州市江干区人民医院医生周银芳刚刚值完一个12小时的班。此时的他正穿着防护服,与今天值班的杭州市彭埠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陈红梅交接工作。
“三返”高峰到来后,这个原本只有3人轮值的防疫站加强了医护力量,杭州市江干区卫健局从区内医疗卫生机构抽调人手,负责旅客体温检测工作。
“今天的排查人员新增了两个地区,如果红外线警报响起,一定要让发热旅客到这里二次测温,二次测温要量体温两到三次,同时做好登记。”周银芳向陈红梅细致地讲解,20分钟后,他反复核对工作细则无一疏漏,才准备换班。
医护人员交接班,是这个24小时轮岗的核验点至关重要的一环。周银芳已经养成了每逢交接必讲解的习惯。“疫情的情况、车站的客流,每天都在变化,不管交接的医生是新手还是‘老兵’,我都会仔细再把每项工作流程都交接一遍,这样才能万无一失。”
警报响起
专车10分钟即至
10时,某进站口处的红外测温仪突然响起了高温警报。一位乘客进站时,经红外测温显示为38.6摄氏度。地铁工作人员将其拦下,带到临时隔离区,就近待命的防疫站工作人员一路小跑赶到临时隔离区。
现场复测体温,显示体温为38摄氏度,防疫站人员马上联系属地防疫专车,通知将发热旅客送往发热门诊就诊,“请留下您的姓名和联系方式,我们将继续对您进行随访。”10分钟内,防疫专车疾驰而来,带上了发热旅客。紧接着,工作人员又对进站口进行严格的消杀……整个流程处置有条不紊。
排除疫情
追访发热病人
作为防疫站的“大管家”,江干区卫健局四级调研员郑建林是这里最忙碌的人之一。“排除了、排除了。”当我们见到他时,他一路小跑抵达向我们回顾起刚刚发生的紧急一刻。
14时,郑建林的对讲机传来呼叫:“东广场进站口有发热人员,请防疫站人员支援。”刚歇下一口气的他,重新套上防护服、戴好护目镜,匆匆往东广场赶去。这段不算短的路程,郑建林一路快跑,仅仅用了2分钟。
经过20分钟的仔细询问后,确定这位发热旅客没有流行病学史,郑建林又和医护人员一起,给指定医院的发热门诊打电话报备有发热人员将从东站前往。他又陪着这位旅客到出租车打车口,看着他上车才放心离去。
回到调查处后,郑建林给自己的手机设置提醒:“18时,打电话给发热旅客随访。”
无惧阻力
24小时严防死守
疫情发生以来至2月底,防疫站累计筛查出需隔离人员151人,发现发热患者80人,其中5人转送定点医院,其余75人前往发热门诊就诊,落实随访服务。和每天的旅客数目相比,找出隔离人员无异于大海捞针。即便如此,医护人员仍然严防死守。
几天前的22时,杭州市江干区人民医院驻站医生张义枝在检测点发现了一名发热的旅客:一位年逾六旬的老人。老人对她的工作并不配合,但张义枝凭借自己的工作敏感性,判断这位旅客很有可能来自疫情重点地区。
为了顾及对方的感受,张义枝在确保老人做好防护措施之后,一路跟到了老人准备入住的商务酒店。经过一路耐心的劝说、安慰,老人终于告诉张义枝,自己来自疫情重点地区。在商务酒店的大堂,她立刻接洽120前往,同时安抚老人的情绪,告诉她医护人员一定会让她平平安安离开医院。
“在这么重要的岗位上,一刻都不能放松。”离开酒店已是24时,张义枝暗暗提醒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