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钱塘江

重症监护室十二时辰

  在抗疫一线,有这样一群人,或许直到疫情结束,你都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但正是他们日日夜夜的奋战,才一次次在生死一线间,让我们跑赢病毒。他们就是重症监护室的一线医护人员。

  近日,浙大一院新冠肺炎重症监护室的护士们记录下了重症监护室十二时辰。让我们跟着时钟,走进他们的世界——

  子时23∶00—1∶00

  困敦,混沌万物初萌

  尽管距前半夜下班还有1个小时,后夜班护理组小组长高昕,就早早起床了。她的组员们来自不同科室,在疫情之前高昕并不全部认识。因此,她必须去了解一些现有病人的情况,并根据预先了解的病人病情、组员年资及综合能力进行整体评估,分配好每位组员的工作任务。

  穿好防护服,反复检查后,高昕进入新冠肺炎重症监护室。“小伙伴们,加油啊!”简单动员后,护士们开始到各自分管的病人床边与前半夜的同事进行床边交班:生命体征及呼吸机参数/高频吸氧、病情变化、检验结果、目前治疗、剩余药量、管路情况,翻身查看皮肤情况。还有的危重病人即将准备人工肝治疗,更是需要医护人员严密看护。

  重症监护室内灯火通明,恍如白昼。

  丑时1∶00—3∶00

  赤奋若,气运奋迅而起

  俞亮医生股静脉穿刺成功,章华芬护士长完成上机步骤,人工肝治疗正式开始。

  病房另一处,护士赵炜倩继续监测病情、记录、治疗、抽取血液标本送检、吸痰、处理检验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闷热的防护服下呼吸显得越发沉重,越来越难以忍受的闷热感和身体不适,终于她直接呕吐在了N95口罩里。高昕见状,立即安排其他护士继续负责她的病人,同时护送她去休息区清理、休息、调整。

  此时,更深雾重寒意浓,2公里外的钱塘江奔流不息,一路向东。

  寅时3∶00—5∶00

  日旦,万物承阳而起

  2床患者的神智在沉睡和清醒间摆动,偶尔谵妄,护士翁雯雯一直在边上看护着她,“我得保证他清醒时,第一时间就能看到我。”

  因为将有两位危重病人转过来,本来就高强度工作的监护室里更忙了。3位护士分别管理原有的三位危重症患者,其他护士开始准备用物。此刻,唯有团队高度团结合作,才能有条不紊地保障护理治疗和护理安全。

  过了一会,护士于典典提醒还在看手机的8床患者,要求他关机睡觉。病人撇撇嘴,有点无奈地把手机交给典典,“跟管小孩似的”,她对搭班的护士汤爱萍说道。汤爱萍想起自己的双胞胎女儿:现在该是在甜甜的梦乡吧,不知道会不会梦见她们多日未见的妈妈?

  此时,9床患者疑有张力性气胸,护士们赶紧上前,有人安置体位,有人协助医生连接水封瓶,有气体从水中溢出。

  夜色尤浓,路灯下的香樟树,影影绰绰,有力量在黑暗中蓄积,等待破晓。

  卯时5∶00—7∶00

  破晓,阳气推万物而起

  各种化验采集送检、口腔护理、吸痰护理、为病人擦身、换床单、倒各种废液及各项生活护理……正是后夜班最繁忙时,高强度工作下,25.5℃的防护服下汗水已经浸透大家的衣衫。

  106公斤的患者,翻身时间又到了。护士吴琼招呼大家,“姐妹们一起来啊。”男护士周九州“怼”起吴琼,“你让开啊,我可不是你姐妹,我是你兄弟。”“兄弟我也来了!”男护士吴辉峰也加入进来。大家都笑了起来,气氛突然变得轻松。

  窗外,晨曦微露。工作,伴随日升带来的光辉继续推进。

  辰时7∶00—9∶00

  执徐,万物舒展

  危重患者正在ECMO治疗中,此时的护理尤其关键。大家分工合作,有的负责护理,有的监测分析患者生命体征、检验指标,汇报给医生以便调整新的治疗方案,交班前的各种查漏补缺。

  此刻,门外万培玲组长带领的白班团队已在准备中。大家默契地没有喝稀饭豆浆,简单吃了点包子、拌面,只为减少进出次数。随后,大家进入准备间,穿戴好帽子、口罩、护目镜、防护衣。护理部副主任赵雪红帮每个队员贴减压贴、套鞋套,又让他们缓慢转身,确保没有一丝遗漏才让他们离开。

  一进入病房,护士们就开始在各自分管病人的床边与后半夜同事进行交接……

  朝阳透过窗帘,照在白色防护衣上,熠熠生辉。

  巳时9∶00—11∶00

  大荒落,万物炽盛而出

  繁忙的一天又开始了。单是这一时段,就有6名患者做纤支镜,3名做人工肝,3名做床边超滤,还有2名在进行ECMO治疗。用万培玲的话说,这是忙到飞起的一天。

  此时,护士沈怡额头的汗流进眼睛,带来一阵刺痛,她只好闭眼休息,等待刺痛慢慢缓解。护目镜是消毒后再次使用的,透光性远不如前,也容易起雾。护士姜佳敏做完输液操作后几乎看不清楚,她凭残余的光感和对环境的熟悉走到窗前,静静地等着雾气在相对偏冷的环境中凝结成水。

  护士梅伟乐则在负责96岁老太太的出院事宜。经过4天诊治,老太太经受住一关又一关的严峻考验,达到了出院标准。这是之江院区首例从重症监护室直接出院的病例,也是全省年龄最大的新冠肺炎治愈者。梅伟乐讲普通话,老太太一口宁波话,相互并没有完全听懂对方的话,但并不影响交流,因为他们都带着笑容。

  午时11∶00—13∶00

  日正,万物壮盛

  保障好病人安全的前提下,大家交替轮流吃中饭,稍作休息调整。午餐是三荤两素的盒饭套餐:碧绿的西兰花和红色的大虾给人以强烈的视觉享受。大家知道,在抗疫的特殊时刻,膳食科始终在“膳待家人”。医护人员各自找了角落坐下,努力吃饭,为接下来的工作做好体能储备。

  就在这时,120急转来一名插管的86岁患者。护士黄晓玲和呼吸治疗师带着转运呼吸机奔向一楼。在120车上换上转运呼吸机,调整好参数后,黄晓玲和医生分列转运床的两侧,推着床向监护室小跑着赶去。

  患者一到监护室,护士们就通力合作起来。有人帮忙换床,处理裹在床单里的一大摊黑便,有人负责心电监护,有人负责穿刺抽血,还有人负责氧饱和度及检查全身管道、整理病人资料及用物、吸痰等。随着大量血痰被吸出,患者的氧合指数逐渐上升。

  大家还没来得及松口气,其他两位病人病情又有变:氧合指数下降,心率增快……赵雪红和护士长高春华立即进入病房一线指导。有人的护目镜有点紧,眼眶处又痛又痒,下意识地想去抠一下,赵雪红老师“啪”一下把她的手拍下,又重又急。

  未时13∶00—15∶00

  协洽,万物化生

  9床病人可以转出监护室了,11床病人却开始插管,10床病人太缺乏安全感了,明显开始焦躁起来。他大声喊着“护士、护士”,但护士们忙着插管,没有能及时回应他,他生气地掀开被子,要去拉扯氧气管路和静脉通。同时,他嘴里还嘟囔着:“你们都不管我,我不要治了,我要回家!”黄晓玲飞奔过来,一把按住他的手……安抚、鼓励、解释、陪伴,病人的情绪慢慢平和,黄晓玲笑着跟他打趣:“你这个静脉针是我好不容易打进去的,你再给我拔了,我跟你没完哦。”病人不好意思地笑了。

  一位病人的肺部CT检查顺利完成。有了实战经验,第二位呼吸机病人的转运工作大家准备起来更加游刃有余。更可喜的是,CT结果显示两位病人的肺部情况都在一点点好转。高春华的声音已经非常沙哑,近乎失声,为确保信息传达正确,她手舞足蹈运用大量肢体语言。有人说:“她看起来有点滑稽,我好想笑,又想哭。”

  申时15∶00—17∶00

  夕食,万物吐秀

  护士们正在为患者做一天N次的吸痰护理。评估患者-有吸痰指证-戴第三层手套-呼吸机给予纯氧-准备吸痰用物-测试吸引器压力-吸引器连接密闭式吸痰管吸痰-间歇性吸引-吸痰结束-吸痰管冲洗—关闭吸引器-分离吸引器和密闭式吸痰管-脱第三层手套-收拾所有用物-手消净消毒-记录。看似简单的一套操作,隐藏着高度被感染的风险。

  15床患者突然呛咳,心率130次/分,氧饱和度84%,护理组组长朱莹赶紧招呼组员立即到位。一番忙碌后,病人病情终于趋于稳定。

  酉时17∶00—19∶00

  日落,万物皆芒枝起

  12床病人因为谵妄曾把医生咬伤,现在他的意识逐渐恢复。当他听说自己咬伤医生后,大哭不止,不停说:对不起、对不起,我真的不是故意的。护士发现,他开始写信和遗书,一封是给女儿的,一封是给医护人员的。除此之外,他还经常会拉住护士的手不放,总是说,“你们不要走开,我有点害怕。”很明显,病人有创伤后应激性心理障碍,需要更多的关爱和疏导。护士们也互相关照,一定要更多关心12床病人。

  8床的阿姨恢复得不错,今天可以转入普通病房。接到喜讯后,阿姨开心地说,“我要马上告诉我老公。”而几位护士在转运途中,发现病床轮滚动声中隐隐有歌声传来、原来,阿姨打开了微信,里面有她先生传过来的三段语音,每一段都是她先生温和轻柔的歌声。病人眼中全是光,泪水不停流下。护士张娟背过身去,做了几次深呼吸。

  华灯初上,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之江院区的灯亮起来了,蓝色的字体在夜幕中闪亮。

  戌时19∶00—21∶00

  日夕,万物皆蔽冒

  15床83岁老爷爷的病情并不乐观。在已经给予俯卧位下呼吸机给氧,氧浓度100%支持供给后,动脉血气依然显示PO2:45mmHg。李彤医生决定进行ECMO治疗。他指定护士叶学胜配合,叶学胜目不转睛盯着仪器,检查转速、流量、ACT、块膜压,观察有无膜肺血凝块,管路有无抖动,设置水箱温度,警惕出血和溶血,预防感染。

  机器在转动,血液在流动,监护仪上的红色闪动逐渐停息,老爷爷的脸色变得红润了。因为使用了镇静剂,他安详地沉睡着,刚刚发生的真实而急迫的一切,并没有在他长长的人生经历中,留下一丝一缕的记忆。两名护士仍不能歇气,还在双人核对高危药物,核对每个字、每个小数点。

  亥时21∶00—23∶00

  大渊献,万物深盖藏

  83岁老爷爷终于安稳了,但另一位89岁老爷爷的监护仪开始一级报警——赶快!气管插管,深静脉穿刺!

  护士们再次分工协作,有人抽取镇静药物,安装微泵,缓慢推注;有人安置体位,配合医生气管插管,按压呼吸气囊,协助固定;还有人负责用物准备,包括穿刺包、双腔arrow管、超声机;还有一名护士负责连接压力传感器,测量中心静脉压,记录并汇报。

  半小时后,操作顺利完成。刚刚所有一切忙碌,几乎都是无声的,仿佛在上演一场默片。

  窗外,一轮弦月高挂,她在静静地看着,想把清辉照进他们的心里。


浙江日报 钱塘江 00004 重症监护室十二时辰 2020-03-01 浙江日报2020-03-0100007;20506869 2 2020年03月01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