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征半月,浙江省支援荆门医疗队队员说——
互助,就是前行的力量
本报记者 陈宁 通讯员 王家铃 李文芳 张衡
2月27日中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内,一块电子屏幕上的实时画面牵动着众多医护人员的心。屏幕的那一端,远在湖北省武汉市、荆门市的医疗队队们与后方专家讨论着一线救治的新进展。
“到荆门后,我参加了两次网上多学科会诊,后方力量的介入,让我感觉到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医疗队队员、浙大邵逸夫医院呼吸治疗科主任葛慧青感慨道。
医疗队的工作,离不开当地医护人员的支持。一早,葛慧青就与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北院区)的麻醉科主任杨昆明一起,为让整支医疗队牵挂的“11床”小伙子拔除气管导管,撤离有创呼吸机。这是并不简单的10分钟:“除了要确保患者的安全外,我们还要确保自己的安全。”她告诉记者,拔管时,医护人员处于一个相对暴露的环境,患者不可避免地会喷出气溶胶和飞沫。
由于医疗队购买的正压面罩还没有到,葛慧青第一次带上了塑胶头套,她在闷热、缺氧的环境里,与杨昆明有序配合,完成了这惊心动魄的过程。“当地医护人员前期的精心照护,给患者的进一步治疗提供了机会。”
互帮互助,也是给荆门现场的浙江日报随队采访记者胡元勇最深的印象。“进入医院的ICU,队员们要穿上4层衣服、戴上2层口罩、2层手套、穿上3层防护鞋套,还有护目镜……”胡元勇说,衣服越穿越厚,行动越来越迟缓,在这条走廊上,不管穿衣、脱衣、消杀,队员们随时都需要互相搭一把手。
胡元勇白天记录下医疗队队员们的战“疫”影像,晚上还会参加浙江省对口支援荆门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前方指挥部与医疗队的救治方案讨论。26日的夜晚,荆门当地领导到医疗队看望医疗队队员们,逐一询问他们的困难和需求。“集中患者、集中治疗、集中专家,是我们最迫切的需求,这样能减少资源浪费,还能最大程度阻断传染源。”会上,浙江省对口支援荆门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前方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浙大邵逸夫医院党委书记刘利民这样说。
在胡元勇的镜头里,这些团结协作的队员们,也是最可爱的人。从台州市前来支援的一位97年的小护士,在自己的防护服上写着:“国家,求分配对象。”她告诉胡元勇,当护士太累太忙了,除了工作之外很少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可即便如此,她还是毅然决定请缨支援,她说:“前线,比未来的男朋友更需要我。”
结束采访前,荆门再次传来好消息,浙江省慈善总会捐赠的90个正压面罩已在路上,很快就将送到医疗队里。
“他们的勇敢、团结深深感染着我,在困难面前,这就是让我们不断前行的力量。”胡元勇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