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电商平台纠纷率从5%降到0.01%以下——
证据“上链” 定分止争
本报记者 钱祎 通讯员 吴巍 卢忆纯
编者按:数字化手段的司法实践,多元化调解的群众智慧……争当省域治理现代化的排头兵,离不开各领域的创造性探索和共同努力。比如司法领域,区块链技术的运用能解决电子数据存证、取证等难题。让我们一起分享相关新手段、新经验,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
“你有权保持沉默,但你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将成为呈堂证供。”借助区块链技术,这句影视剧经典台词的适用性正大幅拓展——在网上说的话、发布的内容等都可以成为呈堂证供,而且难以篡改。
什么是区块链?简单来说,张三借了李四10万元,转账记录丢了或没有借条,以前可能就要不到钱了。而现在,这个“账本”存在网上,同步到云端,根据借款时间和金额等内容,形成一串唯一的代码,不能篡改,也不会丢失,李四就无从抵赖——这就是区块链。
在今年1月结束的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上,省高级人民法院发布的工作报告提到:2019年我省法院“深化杭州互联网法院建设,上线首个区块链智能合约司法应用,推动电商平台纠纷率从5%降到0.01%以下”。继2018年9月杭州互联网法院正式上线运行全国首个司法区块链以来,我省各级法院结合“最多跑一次”改革,纷纷运用区块链技术定分止争,积极推进网络社会治理,从而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现代化水平。存证“上链”正逐步走入大众生活。
当司法遇到区块链,会擦出怎样的火花?把证据存在链上到底靠不靠谱?我们在各地法院的创新实践中找到了答案。
“第一案”破题
电子数据成证据
杭州人陈佳萍(化名)经营着一家知名的服装网店,以新颖别致的原创设计受到网友欢迎。但她也有自己的烦恼,“最怕一些山寨商家盗用我们费心设计的方案和精心拍摄的照片,许多消费者分不清‘李逵’‘李鬼’,很容易上当受骗,严重影响了我们店的声誉。”
让陈佳萍更气愤的是,惩罚这些抄袭者并不容易。诉讼中涉及的大量证据以网上交易信息、聊天记录、电子邮件、网页截图、微博私信等电子数据形式呈现,如何验证电子证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成为一大难题。
曾经有一家网店盗用了陈佳萍店里的一批商品文案和模特照片等,因为山寨服装成本低、售价低,销量甚至高于原创。“原创设计本应得的利润,被不劳而获的抄袭者窃取了。”陈佳萍在网络平台上举报,对方就下架了相关内容,但一段时间后又故伎重施,“他们删除网页和照片的速度太快了,我就算截图、录屏留证,也很难证明这些证据的真假。”
陈佳萍的遭遇,在行业内十分普遍。杭州互联网法院审判第二庭主审网络侵权、知识产权、网络著作权、金融借款纠纷等案件,对这类新型案件屡见不鲜,法官们过去要在案前取证上花大量时间和精力。
庭长沙丽审理过一起网络侵权案,一家网络平台告另一家网络平台盗用视频。原告一次性送来了几十张光盘,被告也要求查看视频的真假,于是法官光陪着原被告复刻光盘就从上午10时忙到了晚上8时,连饭都顾不上吃。
“视频等证据,无论是内容复刻还是法官验证的时间都很长,办案效率非常低。”沙丽说,“要让法院能更快地采纳这些证据,最好还要有公证处的公证。”
陈佳萍也找过公证处。2017年底,为处理网络上的侵权问题,她拿着一袋材料来到公证处,但她发现,对电商产品的公证收费是按网页计算的,一般一个产品涉及的网页就有详情页、购买链接页等五六页内容,被抄袭的产品有几十件,山寨店也有好多家,“维权费用太高了”。
“费用高还只是一方面。从取证、公证、固证到找律师诉讼,整个维权周期至少要好几个月。等法院判决结果下来,销售旺季可能也过了。”陈佳萍感慨,面对大规模的山寨行为,维权效果不大,有时还得不偿失。
区块链技术在司法领域的运用,为“陈佳萍”们带来了曙光。2018年4月,杭州华泰一媒公司发现深圳一家科技公司未经授权转载了他们的文字和摄影作品,于是将对方告到了杭州互联网法院,请求法院判令赔偿经济损失。与别的同类案件不同,华泰一媒提交了一份特殊的证据——通过第三方存证平台,对侵权网页自动截取,并将电子证据上传至相关区块链保存固定。
对这一证据的认定,大家心里都没底。“区块链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金融机构,也符合国家标准要求,但在司法领域中还没有先例。”沙丽与相关技术专家多次沟通,反复确定证据的可靠性,最终得出结论:原告使用的区块链存证,证据生成的源代码和操作日志等可实现回溯,能多节点见证、防篡改,可以认定证据是真实的。
该案的判决,在我国首次确立了区块链保存电子证据的合法性。消息经媒体报道后,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陈佳萍得知后很激动,“今后我们再维权,一定会和山寨店死磕到底。”
优势在显现 存证突破32亿条
第一案的成功,给了浙江法院更深层次的启发。
“我院的电子证据平台有多个接口,能从公证处和第三方存证平台导入电子证据,之后可以验证真假,但电子证据导入平台之前的真实性却不能完全得到证实。”杭州互联网法院院长杜前说,“也就是无法做到电子证据从生成到使用的全流程可信。”
于是,杭州互联网法院于2018年9月建立了全国首个由法院牵头搭建的司法区块链平台,包含法院、公证处、司法鉴定中心等多个节点。
这个平台究竟是如何操作的?记者找到了杭州互联网法院信息中心。
“我来给你演示一下吧。”技术员张名扬打开司法区块链平台,通过认证后进入。以一起网络侵权案为例,搜索侵权网站,打开侵权作品,然后下载、保存,“这些内容都会以哈希值的形式上传到区块链各个节点。”
“什么是哈希值?”记者问。
“你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数字‘身份证’。”张名扬打了个比方,“相当于把内容或数据压缩成摘要,使数据量变小,并将数据格式固定下来,形成一串代码且具有唯一性。”
“‘上链’的内容不可篡改,且可追溯。”他边解释边演示对侵权作品的内容进行修改。记者看到,哪怕改动一个字符、一个数字,哈希值都会发生变化。若发生纠纷,法院会调取合同原文,校验哈希值,如果一致,证明合同真实;如果不一致,这份证据就有可能被修改过。
“区块链技术大大降低了维权成本。”蚂蚁区块链产品总监栗志果举例,比如有一个正在进行的直播侵犯了转播商的版权,过去从发现到赶到公证处,侵权直播可能早已结束,“现在一锁定侵权网址,就能马上取证‘上链’,系统会生成一个时间戳,记录下你在什么时间保存了什么样的内容,这些是后期无法抵赖的。”
“如果侵权内容已经被删除了怎么办?”
“当事人截图或录屏留证的,可以登录法院诉讼平台提交起诉申请,实名认证后直接关联相关内容,也能‘上链’存证。”栗志果解答了记者的疑惑。
浙江法院的探索步步推进,国家层面也有了动作。2018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出台《关于互联网法院审理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首次对这项新技术的存证效力予以确认:当事人提交的电子数据,通过电子签名、可信时间戳、哈希值校验、区块链等证据收集、固定和防篡改的技术手段或者通过电子取证存证平台认证,能够证明其真实性的,互联网法院应当确认。
为更方便群众,司法区块链平台不断升级。2019年10月底,杭州互联网法院区块链智能合约司法应用上线,打造了网络行为“自愿签约—自动履行—履行不能智能立案—智能审判—智能执行”的全流程闭环。
“比如履行合同,原本由买卖家协商、签约,靠的是个人信用;而智能合约把合同条款编制成一套代码,在交易各方签署后自动运行,所有协商、履行、纠纷等过程都被记录在司法区块链上。”杜前介绍,一旦有人违约,调解机构将启动纠纷多元化解程序,相关数据进入司法区块链存证,若调解不成则推送到法院诉讼平台。
“区块链技术具有多种显著优势,是创新司法流程和审判机制的一大技术方向。”杜前说,目前杭州互联网法院司法区块链平台存证总量已突破32.9亿条,通过该平台调取电子证据6000多次,相关案件调撤率达98.7%以上。
司法+区块链 向更多维度拓展
“我服判。”2019年11月,全国首例检察机关向互联网法院提起的英烈名誉保护领域民事公益诉讼案开庭审理,被告瞿某当庭表示不上诉。
此前,杭州市西湖区检察院接到市民王先生举报,有人在某网络平台上销售侮辱、诋毁革命英烈董存瑞、黄继光的贴画。办案检察官马睿告诉记者,该案的关键证据就是用区块链技术固定的。
“我们联合蚂蚁区块链,研发了一款外观形似手机的检察区块链取证设备,应用到日常办案中,能自动生成包含时间、地点、数据格式、校验码等要素的取证报告。”马睿说,电子证据同步上传后可供公检法随时在线验证。
庭审中,检察机关出示了商品明细、交易记录等10余组电子证据,瞿某均表示认可,最终被判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媒体上公开赔礼道歉。
为进一步打破跨省取证的藩篱,杭州互联网法院、上海第一中院、苏州中院、合肥中院以及蚂蚁区块链于去年5月共同签署了合作意向书,共建长三角司法链,审判、执行等过程也被“上链”保存。
与此同时,“司法+区块链”实践也向更多维度拓展。
2019年10月底,上虞法院判决了全国首例区块链存证的刑事案件。王某某在江苏、浙江、江西等地以“找不到老乡”“钱包丢失”等为由向他人“借款”176起,共骗得9993元。承办法官说:“过去像这类被害人众多、分散于全国各地且单笔犯罪数额较小的案件,证据难以收集或容易丢失,用区块链技术加密存储电子证据,贯穿于案件侦查、公诉、审判的全过程,既安全又高效。”
2019年11月,海宁法院办结了我省首例用区块链技术调解成功的金融纠纷案。某银行与鲁某某、沈某某发生借款合同纠纷后,将电子合同文本等上传到法院的区块链电子存证平台。法官在平台上校验证据,为快速查明事实提供了便利。
区块链“牵手”司法,不仅可在纠纷发生之后,也可在其之前。
杭州互联网法院司法区块链平台上,多名热门网络小说的作者注册了账号,随时将他们的作品资料“上链”确权。此外,一些西湖龙井茶品牌也对接平台,茶叶从种植、生产、加工到销售被同步“上链”。
“等于有了公证书。”某西湖龙井茶公司负责人说,“如果今后被其他商家盗用、侵权,系统会自动提交侵权过程的全节点记录,我们只要到法院出示信息比对,法官核验链上的哈希值就行了。”
“有了整条侵权证据链,也能使法官快速判案,腾出更多时间到大要案、急难案的办理中去,推进诉源治理。”沙丽说。
区块链能确保可信吗?链上的信息会不会被泄露?
针对一些有疑虑的声音,有法律界人士认为,运用区块链技术,也要保持审慎态度,严格、科学审查,充分听取当事人的质证意见,决不能“唯技术论”,“由完全中立的第三方机构提供区块链服务,是较理想的解决方案。”
近年来,除了浙江法院,司法区块链正在世界各地实践。迪拜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区块链法院,探讨如何协助验证法院对跨境执法的判断;英国探索用分布式分类账技术保护数字证据和身份信息,研究区块链和数字账簿如何协助法院改革;美国俄亥俄州通过相关法案,认可了记录在区块链上的数据和电子签名,且在法庭上拥有法律效力。
而在我国,最高人民法院2019年8月宣布正在搭建人民法院司法区块链统一平台。据新华社报道,到2019年12月初,已完成最高人民法院、高院、中院和基层法院四级多省市多家法院,以及国家授时中心、多元纠纷调解平台、公证处、司法鉴定中心等节点建设。未来更多的地方法院将作为节点加入这一平台,受最高人民法院统一规范管理。
证据“上链”,为互联网空间撑起了一把“保护伞”。有了它,网络司法举证变得不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