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全力打好疫情防控硬仗

听专家讲述疫情心理热线背后的故事——

心理,也要打一场“防疫”战

  新冠肺炎在我省引发的严峻疫情,不仅对群众生活造成重大影响,也让不少人陷入心理焦虑中。

  为此,多日前,我省已陆续开通多路疫情心理咨询热线。在一次次电话铃声响起,一次次心理疏导中,这些热线也构筑起这场疫情攻坚战中的心理堤坝。

  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坚守我省疫情心理咨询热线的医生、心理治疗师,通过他们的讲述,记录一场场心理“防疫”战——

  “进了隔离病房就睡不好”

  “虞医生,我以前是睡不够,现在是睡不好。”近日,负责接听“小桔灯”心理援助热线的杭州市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精神卫生科主任医师虞洪,在电话里遇到了同行、80后夏医生(化名)。

  夏医生和她的先生都是医务人员,疫情开始后,夫妻俩报名投入“抗疫”战斗。由于在定点医院的隔离病房工作,即便下了班,夫妻俩也不能回家,只能住在定点宾馆里,一双年幼的儿女只能拜托家中年过七旬的老人照顾。每天,夏医生都会抽时间跟家人视频聊天、报平安,相互打气,但夏医生家人不知道的是,进入隔离病房没多久,夏医生就开始失眠,有时会焦虑得在夜晚独自哭泣。

  “下班后我就开始担心,病人如果没办法治愈怎么办?父母同时照顾两个孩子,会不会太累?万一我和先生被感染了,老人和孩子可怎么办?”夏医生告诉虞洪,身为医务人员,她非常清楚自己的这种行为并不好,但也无可奈何。

  虞洪听完这段长长的倾诉后,首先肯定了夏医生的工作价值。“现在是特殊时期,病人比平时多了许多,在高压之下有这样的应激反应很正常,不要太怀疑自己,一般两周以后就会恢复。”虞洪说,他建议夏医生下班后可以尝试练习八段锦。

  这两天,虞洪对夏医生进行了回访。夏医生说,现在自己的状态好多了,家里老人孩子都已经安排妥当,一家人经常相互打气,自己工作也充满干劲。

  “我其实也很害怕”

  拨通温州24小时免费心理援助热线电话时,40多岁的民警老林(化名)刚刚结束一天的工作。

  疫情暴发后,老林一直在防控疫情一线工作。随着工作强度的加大,老林渐渐感到疲惫与害怕。

  “我的孩子还在上小学,家里老人身体也不好。疫情期间我无法照顾一家老小,更害怕自己被感染,甚至传染给家人。”接电话的是温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副院长林崇光,他回忆,老林的声音疲惫而颤抖,讲话语速很快,这是精神状态非常紧张的表现。特别是提到自己的孩子时,老林的声音一度沙哑。

  在高强度的工作后,老林被失眠所困扰,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他告诉林崇光,防控疫情是自己的职责所在,无论如何他都得顶住。但自己也是家里的顶梁柱,万一被病毒感染,后果不敢想象。

  林崇光说,老林出现的心理问题,是中年危机加上此次疫情压力叠加后的结果,好在症状不算重。疫情防控期间,大量的警察、社区工作人员投入到一线防控工作,老林是他们的一个缩影。

  林崇光向老林介绍了一个解压办法:通过体验、认识并表达自己情绪的方式,把压在内心深处的情绪宣泄出来。通过多次一问一答,20多分钟的电话沟通后,老林告诉林崇光,自己感觉好多了,心情也平缓了。

  “负面信息也要隔离”

  记者了解到,除了医生、警察等身处疫情防控一线的工作人员外,也有不少普通市民打进各路心理热线电话。

  一些市民因为疫情,出现“疑心病”“强迫症”的症状。王先生(化名)打入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心理咨询热线,向医生求助。王先生说,每次家人回家,都要被母亲进行全身消毒,买回去的一大瓶消毒液,没几天就用光了,连家里的白酒都被用来消毒。平时,老太太连窗户都不敢开,天天闷在家里。

  “我们告诉王先生,不要去指责、阻止这位老太太,只要用一些方法分散其注意力即可。如果焦虑非常严重,也可以到门诊进行一些药物治疗。病毒要隔离,负面新闻也应该被隔离。”该院副院长毛洪京建议,当前情况下,首先要保证作息规律,在家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完成一些室内有氧运动,比如俯卧撑、仰卧起坐等。窗户要多打开通风,还可以适当做一些放松训练。


浙江日报 全力打好疫情防控硬仗 00002 心理,也要打一场“防疫”战 2020-02-09 20403546 2 2020年02月09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