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病毒,我们凭什么自豪
张亮
这些天,千万所学校因为疫情推迟开学。但在一个更广阔的讲台上,有很多人担当了教育者的功能,用自己的行动,而不是语言。
2月6日的《浙江日报》,讲述了磐安县人民医院医生陈娟的故事。她把一个2岁、一个4岁的孩子留在家里,驰援武汉。她说:“两个孩子都太小了,不知道妈妈为什么离开他们。等他们长大后,应该会为我的勇气鼓掌吧!”
一定会的。而且,有这样的妈妈,孩子们将来也会有同样的担当。
恐惧、担忧、自私、犹疑……人性中总有脆弱乃至幽暗的一面,它把人束缚在平庸甚而可耻的境界;但也总是有一些人,能够跨越它、战胜它,实现自我的突破,也打磨着亿万颗被日常生活钝化的心灵。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这些天,在给予的同时,医护人员也从身边获取着新的能量。
《浙江日报》还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浙江省赴武汉医疗队的郑继生医师,遇到一对老年夫妻患者。“老先生是聋哑人,看到我们来了直接跪下作揖,咿咿呀呀指向老太太。老太太病情实在太重,只好转到ICU,老先生留在普通病房接受治疗。”郑继生说,老两口相濡以沫的真挚情感,击中了他内心的柔软处,“我一定要竭尽全力救治他们。”
抗击疫情的每一天,都好像是很多个日子的浓缩,扑面而来的信息中,总有一些画面、一些声音击中你、唤醒你。这一刻你会理解,为什么说教育是终身的。你会体悟到,真正让人油腻的,不是年龄,而是心灵因封闭而停止成长。
在同一篇报道里,医疗队员陈利说,为了预防传染,不管是在驻地还是医院,大家都戴着口罩、帽子,一起战斗快一个星期了,基本“没见过”同行战友的脸。“今天,我还把台州组组长认错了。也许一两个月后,等我们回家了,都不知道曾经一起战斗过的战友长啥样,但我们一定能记得他们工作时那坚定的眼神。”陈利说。
“坚定的眼神”,让人想起法国哲学家帕斯卡的话——人在自然界中脆弱得像一根芦苇,但他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思想让他可以通向无限,这就是人在宇宙中的全部尊严。
病毒在地球上的历史远远长于人类,与它的斗争贯穿漫长的过去,而且还将通向遥远的未来。面对这个强大的对手,自谓高等级生命的我们,真正的骄傲在于:病毒追求的只是生存和传播,而人类追求的,不仅是生存本身,更包含着对生存意义、生命价值永不休止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