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人物

细雨中他为村民送去文化大餐

把好戏唱到家门口

  “你们还没吃饭吧?我去给你们买点饭,吃了再聊!”

  与嵊州市群艺越剧团团长石国荣一见面,还没来得及寒暄,他就一头扎进雨中,消失在夜色里。

  春节前后,是乡村精神文化消费的集中时间,送戏下乡,是每年年底石国荣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宁波市北仑区阳东村,他的剧团已经连演3天。为了采访他,记者从宁波火车站驱车70余公里来到阳东村。由于下雨,记者比约定的时间晚到了一小时,赶上了饭点,石国荣执意要去给我们买饭。

  半小时过后,石国荣拎着盒饭回来了,憨笑着招呼我们坐下。“怎么去了这么久?”一问才知道,原来小村里没有饭店,这个黝黑高大的汉子开车去了六七公里外的地方。一摸餐盒,还是热乎的。

  多年打拼

  草台班子变明星

  吃了热乎乎的晚饭,记者来到戏台前。虽然外面下着雨,但村民兴致不减。离开演还有一个小时,前两排位子就坐满了人,卖茶叶蛋的小摊位也早早地支了起来。

  演出开始,喝彩声、鼓掌声此起彼伏,台下一片热烈的气氛。65岁的村民顾明仁和妻子特意骑着电瓶车从2公里外的地方赶来看戏,全程看得入迷。演到经典选段,顾明仁跟着大伙鼓起掌来,一个劲儿地用方言对我们说“好,演得好!”

  临近新年,这次在阳东村的演出已经进入第三天,每天第一场戏从中午12时到下午2时30分,第二场戏从晚上6时到8时30分。现在要想约戏,还得排到半年以后。

  这番受热捧的场面,要是放在30年前,石国荣想都不敢想。上世纪80年代初,嵊州民间剧团蓬勃发展,不会演戏、不会弹奏乐器的石国荣在民营剧团做了几年道具工,看到许多剧团发展得不错,他也想试试。后来,他靠3000元搭起个“草台班子”,带着十几个演员,四处奔波找地方演戏。但剧团条件艰苦,入不敷出,石国荣常常担心无戏可演。

  不过,石国荣有股闯劲,不怕累,肯吃苦,一心扑在剧团上。最难的时候,他宁可自己亏本也要让演员拿提成。付不出工资的时候,他就给演员们写欠条,等有钱了一一送上门去。他还在剧团里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伴侣,与小旦演员汪良娟喜结连理,从此“群艺”真正成了他的家。

  经过多年打拼,现在“群艺”今非昔比。小旦演员张爱萍、小生演员廖新斌颇有名气,不乏戏迷不远千里来追戏;《六月飞雪》《情探》《新巡按斩父》等经典剧目有口皆碑,深受戏迷喜爱;石国荣也成了宁波、台州、温州农村地区家喻户晓的名字。

  费心尽责

  做好剧团“大当家”

  石国荣不辞辛劳带来的晚饭,让记者在剧团一下子有了家的感觉。在演出间歇的攀谈中,不少演员也跟我们一样,说自己在剧团找到了另一个家。“剧团是个大家庭,石国荣就是我们的‘大当家’!”

  “长得黑黢黢,讲话慢吞吞,非常憨厚老实。”剧团“二姐”杨慧珠笑着说,2012年她第一次见到石国荣时“吓了一跳”,这分明是个老农,哪像个老板呀?这个印象与今天记者初见石国荣的感受一样。

  “我刚进剧团的时候已离开艺校好多年,技艺生疏,连怎么拿道具枪都忘记了。”杨慧珠说,她以为会挨骂,没想到石国荣丝毫没有埋怨,反而一有机会就让她上台表演。

  “给你一个舞台,有多大本事自己发挥!”石国荣的这一句话让杨慧珠铭记在心。在民营剧团条件有限、没有专业老师教学的情况下,她全靠自己边演边练,熟能生巧,一步步成长为“老戏骨”。

  后来,杨慧珠有了孩子,还没断奶就把孩子带到了剧团。让她感动的是,“剧团家长”石国荣夫妻俩一起帮她带孩子,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细心照料了一整年。“他们对我的好,我都记在心里,很感恩。”杨慧珠的眼中闪现出泪光。

  人好、实在,是很多人对石国荣的评价。“大当家”石国荣对演员的关心与爱护,大家都看在眼里。“我们在剧团的时间比跟家里人在一起还要多,所以大伙儿要相亲相爱,互帮互助。”副团长王文森感慨道。

  去年2月,武生演员刘之见的女儿在嵊州老家生病了,当时剧团正在丽水演出,他急得手足无措,石国荣二话不说,开车把他送回老家再连夜回到丽水,往返6个多小时,让刘之见很受感动。

  “对演员尽心尽力,让大家高高兴兴工作是我的责任。”石国荣说,现在剧团演员平均年纪在二十五六岁,大多是独生子女,是各自家庭的心头肉,他要比以前更费心尽责地照顾这些孩子。

  平日里,石国荣每天早上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赶十几里路到白峰码头的市场上买菜。他总是坚持一个人去,因为担心换别人会把自己安排好的菜谱搞乱。“自己买就有数了,能好好调配菜品。”石国荣一脸诚恳地说。

  看看他给我们买的一桌盒饭,有肉有鱼有蔬菜,几个人吃完分量刚刚好,果然是个有经验的“大当家”!

  潜心琢磨

  收获百姓好口碑

  演出开始以后,记者发现石国荣悄悄溜到台下,坐到了看戏的村民中间。“我要听听他们对演出的评价。”石国荣说,一定要了解观众需求,老百姓才会叫你去演戏。

  “群艺”越演越火,离不开石国荣对“好口碑”数年如一日的重视和追求。“我们的演出市场主要在农村,一定要演得通俗一点,才有人看。”作为民营剧团行业的领路人,石国荣对剧团的发展思路非常清晰,“我们是为老百姓送文化的,老百姓喜欢的,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比如,他发现有些台词深奥、内容“高大上”的戏剧在大城市很受欢迎,在农村却反响平平,因为不接地气,老百姓不爱看。为此他在剧本上作了改良,往里头加了点“土”。比如演《狸猫换太子》,有些专业剧团省略了包公断案和寻找李娘娘的情节,只演主要内容,石国荣则把这些情节都保留下来,足足演上3小时,老百姓看得非常过瘾,现在这个戏成了“群艺”的明星剧目。

  又比如,现在看戏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石国荣就在舞美和剧目上动起了脑筋——各式灯光越添越多,背景屏幕越换越大,服装道具、软硬布景年年更新。他还排演了符合年轻人口味的武戏、舞蹈、小品等小节目,有时穿插在剧目中,有时在演出前加演半小时,观众反响不错。现在,看他们戏的村民里年轻人占了三四成。

  在经营管理方面,精打细算的石国荣也有自己的想法,他摸索出了一套以《五女拜寿》剧目为标准配置人员的经验。“人多了吃不消,人少了不好做,现在就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石国荣解释道,《五女拜寿》包含了所有演员的角色,只要演员们能够撑起这台戏就够了。在这种尽最大可能用好每一个人的精细化管理模式上,我们似乎看到了现代化企业管理的影子。

  石国荣不光懂老百姓的心,也懂演员的心。在民营剧团里,演员流动是常态。对此,石国荣看得很开:“他们的人生是自由的,想去哪里就去哪里,他们有他们的选择,我们也有我们的选择。”正是这份同理心帮石国荣留住了许多骨干演员,最资深的一名小花脸演员已经在“群艺”待了超过十年。

  夜色已深,戏台的灯光渐渐暗下。看着返乡的年轻人搀扶着年迈的祖父母朝家的方向慢慢走去,石国荣与演员们会心一笑:在这个万家团圆的时刻,听一听家乡戏,哼一哼家乡的小曲,心便与家乡更贴近了。


浙江日报 人物 00007 把好戏唱到家门口 2020-01-23 浙江日报2020-01-2300018 2 2020年01月23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