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竞不息,逐梦浙江体育现代化
浙报制图:戚建卫
体育组织覆盖城乡
5
各类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热心体育公益人士大幅增加;
县(市、区)达到“1+20”模式(1个体育总会和20个以上注册登记的体育社会组织);
所辖乡镇街道90%达到“1+8”模式。
创建体育现代化 浙江秀出硬实力
人均体育场地2.26m2
国民体质综合指数 全国第二
群众体育走在前
41.3%
92.9%
全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占比达41.3%(首破40%)
国民体质合格率达到92.9%以上
竞技体育成绩优
自新中国恢复参加奥运会以来,届届均有金牌入账
共12人、18次登上最高领奖台
2019年世界冠军13个、亚洲冠军15个、全国冠军219个。
体育产业发展快
对经济的贡献率越来越大
2018年,全省体育产业总产值2304亿元,比2017年增长25%;创造增加值752亿元,比2017年增长26.8%;占GDP比重1.3%,服务业占比超过50%。
2019年全省体彩销量156.15亿元,居全国第5位。
创建体育现代化 这些地方走在前
2021年9月,省体育局将组织专家对首批体育现代化创建的县(市、区)进行评估,并按得分高低上报省政府予以命名表彰。
目前,25个县(市、区)的创建名单已经出炉。2020新年伊始,浙江大地吹响了体育现代化的创建集结号。
江干区 西湖区
萧山区 余杭区
嘉善县
海宁市
吴兴区
德清县
安吉县
镇海区 北仑区
鄞州区 奉化区
鹿城区
瓯海区
平阳县
柯桥区
上虞区
东阳市
义乌市
浦江县
柯城区
普陀区
温岭市
青田县
创建体育现代化
浙江蓝图这样绘
浙报制图:戚建卫
体育改革显成效
全国唯一 温州社会力量办体育改革试点、中国(浙江)国家游泳队先后落户浙江
足球改革全国3个试点省份之一
加快数字体育建设:开发完成浙江省体育公共服务平台并接入“浙里办”;实现公共体育场地设施100%纳入全民健身地图,90%以上提供查询、导航功能。
开启2022年杭州亚运会“浙江时间”“杭州时间”。
一批高水平、现代化的体育场馆,将成为“后亚运”时代全省人民的宝贵财富。
2019-2021
完善政策保障体系
1
将体育事业发展纳入地方总体发展规划;
完善创建工作机制,部门联动贯穿始终。
健全体育公共服务
2
将创建视作民生要事、民心工程;
推进体育领域的“最多跑一次”;
构建便民、利民、亲民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
规范体育健身指导
3
结合体质监测与健身指导公共服务机构;
推进体医融合,组织社区医生、全科医生开展运动处方业务培训;
体质健康测试纳入体检,居民个人体质健康档案建档率不低于60%。
充足场地设施供给
4
体育场地设施网络和城市社区10分钟健身圈实现全覆盖;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3平方米;
建12个以上体育活动项目的大型综合体;
体育场馆分时段免费或低收费向公众开放。
广泛开展赛事活动
6
建立三级群众体育赛事活动网络体系;
县(市、区)每年举办群众性品牌赛事活动不少于4项;
每2年举办8个以上项目的综合性运动会1次。
增强后备人才建设
7
县(市、区)打造不少于5个运动项目,运动员规模达150人的体教融合发展的新型县级少体校;
教练员能运用科研测试数据开展科学化训练;
建立信息化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库。
不断提升产业规模
8
与健康、旅游、文化等产业融合发展;
出台促进体育产业和健身休闲产业发展的意见及配套政策;
建立并公布完备的体育产业机构名录库;
拥有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省级运动休闲基地、国家级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试点单位、省级体育类特色小镇创建单位、省级运动休闲小镇培育单位1个(含)以上。
亚运盛会助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