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要闻

抢抓机遇、实干当头,记者新年前后再访萧山——

我看“老大哥”变了

  编者按:去年,本报头版曾以《“老大哥”坐不住了》《“不能辜负这个时代”》为题,对萧山掀起解放思想大讨论谋变图强开展连续报道,在全省引发广泛反响。迈入2020年,萧山正在发生怎样的变化?区域经济动能转换的路子走出来没有?带着问题,记者再访萧山。

抢抓机遇、实干当头,记者新年前后再访萧山——

我看“老大哥”变了

本报记者 金 波 吴雅茗 吕 玥 张 留 区委报道组 吕耀明 蔡卡特

  一个“变”字,是新年前后记者在萧山采访期间,听当地干部群众讲得最多、也给人印象最深的字眼。

  这个曾经的县域经济发展“老大哥”,一边小心翼翼地收纳往昔的累累荣誉,一边毫不犹豫地丢弃思想包袱,甩开膀子走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再创新优势的大道上。

  过去一年,萧山经济发展驱动“双引擎”,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速在杭州全市领先,规上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覆盖率达79%;城市发展渐脱“县域印记”,融杭接沪,一大批重大交通项目快速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提档升级;干部迈向“年轻化”“专业化”,思想观念、工作理念与时代同频共振……

  “变”中看萧山,重构外界对萧山的印象。用萧山区委主要负责人的话说:“质疑萧山的声音少了,鼓劲加油的多了。”“老大哥”一年来的谋变实干,正刻画出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萧山印象。

  短板起跳

  “变”出经济新气象

  萧山变了。曾经,错失数字经济先机,传统产业“大象”转身艰难;今日,把短板当跳板,驱动数字经济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双引擎”。

  这个变,对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经发局局长、杭州湾信息港党委书记韩梦龙来说,是信息港小镇史无前例的建楼速度,是大楼里逐层递增的灯火。

  2019年9月,信息港小镇被命名为第三批省级特色小镇,实现萧山省级特色小镇“零的突破”。目前已有5家独角兽企业、14家上市企业、41家估值超亿元企业落地,并已开始谋划杭州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等创新平台。

  抢抓新经济机遇,记者看到,以信息港小镇为原点——

  往北,钱江世纪城破题5G产业,中国(杭州)5G创新谷和20多家5G产业链细分行业领军企业落户,设立中国首支5G产业基金;向东,萧山机器人小镇已入驻智能装备企业超40家,产值突破30亿元。

  生物经济风生水起。17个产业项目落地萧山,涉及生物创新药、智慧医疗、高端医疗器械等领域,推动建设全国生物经济产业转化加速第一区。

  数据见未来。2019年,萧山共计签约190个项目,总投资达825亿元。其中投资总额5亿元以上项目28个,总投资达709亿元;1亿元以上项目72个,总投资达805亿元。

  平台蓄活水。浙大杭州国际科创中心、中国(杭州)5G创新谷等重大平台的顺利启动,北大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浙大计算机创新技术研究院、中乌航空航天研究院等创新平台的快速发展,为培育创新经济带来源源不断的活力。

  对于萧山拥抱数字经济的变化,企业家的感受最真切。在2019年的萧山区创强大会上,紫光集团高级副总裁易绍山说:“这是第一次到萧山的会议上来发言,说明萧山对信息产业越来越重视。”2019年,紫光与萧山战略合作,谋划5年内在萧山形成500亿元的安全可控信息技术产业规模。

  变,还在于萧山传统产业同步发力。2019年,萧山全面实施智能制造“十百千万”工程,面向1万多家工业企业推出智能化改造诊断,1342家规上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覆盖率达79%。

  对此,萧山老牌制造企业杰牌传动董事长陈德木欣喜地对记者说:“方向对了。”两年前,陈德木不惜卖掉旗下的塔式起重机板块业务,投入5亿元助推企业向智能化产品与智能服务方案提供商转型,3个智能化车间将于今年7月投产。

  家乡的变化,让本地龙头企业恒逸集团在对外扩张的同时,有了新布局。2019年12月,恒逸确定将中国化纤工业互联网平台、国际总部中心等4个项目落地萧山。董事长邱建林毫不掩饰这些都是恒逸发展新制造的“灵魂项目”:“我们对萧山充满信心,也一定会为家乡的赶超发展再立新功。”

  深度融杭

  “变”出城市新面貌

  萧山变了。一度“小富即安”的萧山,如今跳出萧山谋萧山,不断突破自我设限,力求在杭州打造长三角南翼强劲增长极的进程中,彰显萧山担当和作为。 (下转第四版)

  (上接第一版)

  一条钱塘江,最能见变化。过去,钱塘江是萧山与杭州老城区的地理沟壑,也是心理界线。如今这一情况在快速转变。

  2019年8月,萧山作出“深度融入大杭州、主动接轨长三角”的决定,通过“六接六区”等系列举措,确保萧山有机融入大杭州规划“一张图”,形成与长三角主要节点城市的“一小时交通圈”,共拓发展空间、共享发展红利。

  萧山融杭之“路”,从未像过去一年这样迅速:

  时代大道高架南延18公里,沪杭甬高速钱塘江新建大桥、机场轨道快线、地铁5号线、6号线、7号线等穿江而来……被萧山人称为“22688”的交通大会战全面推进。萧山和杭州老城区间形成“半小时交通圈”。

  钱塘江宽阔的水面下,位于钱江三桥和庆春路隧道之间的博奥隧道工程正在24小时连续推进。1月7日,第二台盾构“亚运号”到达了江对岸。

  “作为2022年杭州亚运会的核心通道,今年年底隧道将具备通车条件,开通后驾车从江北的市民中心到江南奥体博览城只需约3分钟。”博奥隧道项目总工程师林洋说。

  抢抓亚运机遇,以此为总牵引的大建设、大提升,正在深刻改变萧山。

  当前,“亚运三馆”地下结构已全面完成,“亚运三村”全面开工,城市配套国际化水平全面提升……一批重大基础设施、产业平台、民生工程的落地,正在不断提升萧山的城市综合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视野变大,乡镇有了雄心。

  从自称“萧山南部偏远小镇”到定位“西湖正南30公里”,河上镇2019年正式成为省级旅游风情小镇,正努力“在最美好的城市,做最美好的小镇”;位于时代大道南延工程终点的戴村镇,积极推进V智造产业社区提升改造,开启“时代大道到戴村,戴村进入新时代”的精彩;义桥镇抓住三江汇流的区域优势,建设“三江新城”……

  “大杭州”“长三角”,记者眼中的萧山,正以开放大气的高站位,重新定义城市品质。

  观念日新

  “变”出干部精气神

  人,是事业发展最关键的因素。

  对于萧山干部,记者曾经的固有印象莫过于不时撞上一口萧山话。如今再访萧山,即使在镇街,也鲜有听到干部在工作场合讲方言。

  变的是口音,更是干部的年龄结构、知识水平和思想观念。

  用好干部,激活一池春水。一年来,萧山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坚持以事择人、人岗相适,一批想干事、能干事、敢担当、善作为的干部得到提拔重用,全年调配13批次干部,提拔使用103人,转任重要岗位15人。加大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力度,综合比选产生10名“84后”区管副职领导干部,提拔两名“85后”区管正职领导干部,“风向”鲜明。

  在萧山采访,记者听各级干部谋划最多的,是如何服务新兴经济,国际城市怎样建设;交流最频繁的,是5G、AI、CRO(生物医药研发外包)等前沿概念。

  学习、学习再学习。一年来,萧山两赴余杭,北上苏州、昆山,南下深圳、东莞,学习产业平台搭建、生态营造等成功做法。今年1月2日,湘湖国家旅游度假区管委会来了场午间“突袭”考试:没有题库,50道涉及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产业知识的题目,摆在了干部面前。管委会主任俞晖说:“做好双招双引工作,必须持续学习。”

  萧山区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赵文建介绍,2019年以来,萧山先后针对区管领导干部开设13期专业化培训班,选育66名年轻科级及以下机关干部往经济管理型干部方向发展。“机关夜学”常态化,带来数字经济、城市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主题课”。

  观念转变,使命担当更强。为大力发展生物经济产业,2019年7月,萧山科技城将核心区居住、工业、混合用地比例,由原来的3∶1∶1调整为2∶1∶1。一块原本估值50亿元的居住用地因此被调整为生物经济产业用地。科技城相关负责人张文波目标明确:“舍弃眼前50亿,是为了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永动机’。”

  营商环境大改善,一项项过去难以想象的“当年办”不再稀奇。通过“并联审批”等多种机制创新,萧山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最多80天”实现率达到100%,2019年截至11月新增企业达17446家。

  治理能力悄然迭代升级。今年1月,萧山大数据资源管理局通过为企业“数据画像”优化政务服务;瓜沥镇与七彩控股共建未来社区,成为全省目前唯一的乡镇试点;萧山区城管局上线生活垃圾智能监管系统,500多个分类小区的易腐垃圾专线专运、统一处置;“社区微脑”等基层治理模式创新不断涌现……

  从困局到破局再到变局,萧山人正用观念的破冰,换取区域的突围;以人的提升,加快推动萧山更高起点上的赶超跨越发展。

  变中萧山,令人期待。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4 我看“老大哥”变了 2020-01-21 浙江日报2020-01-2100011 2 2020年01月2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