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在长远,悠悠碧水倾山海
——台州市高质量推进“五水共治”升级版成效显著
梁晓永 陈爽
美在长远,悠悠碧水倾山海
——台州市高质量推进“五水共治”升级版成效显著
梁晓永 陈 爽
“台州地阔海冥冥,云水长和岛屿青”,600余公里海岸线,12000条河流穿境而过,讲述着
这座山海水城与水的渊源。如今,走在台州大地,水清岸美,与杜甫笔下并无二致。
与水为伴,护水一方,台州的水是护出来的。在多次捧回大禹鼎、跻身全国首批无黑臭水体城市后,2019年,台州深化“污水零直排区”和“美丽河湖”建设,“五水共治”升级版建设成效显著。
干在实处,谋在新处
跻身“全国首批无黑臭水体城市”,既是荣誉,也意味着更多责任和更高要求,2019年以来,在原有成绩基础上,台州持续发力,创新方式方法,全面治污剿劣提水质。
早在2017年,台州便在全国率先建成131个微型水质自动监测站。去年以来,台州积极对接第三方监测公司,借力水质监测“天网工程”,持续关注96个县域交接断面和35个乡镇交接断面水质,运用数据监测与分析,做到提前预警、精准截污、精准治污,并定时通报水质状况,实现县(市、区)负责人对本区域治水工作负总责。
为摸清金清新闸断面水质返劣污染源头,台州大力实施金清水系“一十百千”行动,提前摸清河道底数、制定排查计划、畅通群众沟通渠道,并发动千名基层河长开展入河排污(水)口大排查、大整治,使金清水系河道水位下降到0.8米左右。通过整治,1~12月金清新闸水质均值达Ⅳ类,比国家考核目标高出一个类别。
为防止消劣断面水质反弹,台州以36个易反弹或易超标的县控以上断面、交接断面等为重点,制订实施“一点一策”,列出年度重点工程与项目,印发《台州市2019年度县控以上已消劣断面防反弹工作计划》,并将重点工程项目进展纳入“五水共治”日常考核。
有力的监管和督查,是长效治水的关键。台州织密督考网络、牵好“河长制”牛鼻子,确保“水清、岸洁”常态化。
翻开《2019年度台州市“五水共治”(河长制)工作考核评价指标及评分细则》,可以看到,台州将“污水零直排区”排查情况、县控以上断面Ⅲ类和Ⅳ类水质比例要求、农村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常规监测情况、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情况以及上级督查督导和约谈问责情况等考核指标纳入其中。同时,以考核倒逼责任落实,制定了专项日常考核办法,以体现过程评估,对重点区域水质提升进行考核,从而解决久督不改、反复治治反复等问题。此外,通过市县两级联动开展精准督查、持续推进“雷霆斩污”行动,进一步强化涉水问题督查和执法力度,实现了“督查见问题、问题必整改、整改保长效”的目标。督查竞赛中,台州在全省首创的督查工作手册和典型案例汇编等做法,受到了一致好评。
在台州城乡,共有5960多名河长活跃在治水一线,是大小河流的直接守护者。2019年以来,台州开展了全市河(湖)长公示牌“回头看”专项行动,规范市、县、乡、村四级河(湖)长公示牌10351块,并落实覆盖四级河(湖)长的培训,以增强河(湖)长们的履职能力。去年1~12月全市巡河率、问题处理率均在99%以上,居全省前列。
智慧创新为深化“河长制”注入新活力,各县(市、区)立足本地实际,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经验成果:路桥区创新推广“党建+”治水模式,实行党员微格化管理,各村居党支部委员下沉至所在三级网格担任网格长,定期开展辖区河道水域巡查;仙居县充分利用永安溪原有自然形态,开展“打造绿色起跑线、设置红色警戒线、画出金色致富线”的三线治理模式,既保障了永安溪水质,又有效促进了沿线村民增收;温岭市常态化实施“河小二”治理模式,长期开展“排污口守望者”“捡拾中国 见圾行事”等活动,同时推进“小鱼治水”品牌项目,通过在河道放养鱼苗,改善水域生态链。
城乡齐动,因地制宜
与小城镇综合整治、乡村振兴同步,“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如火如荼地开展。首创的“百镇竞赛”模式覆盖了台州全市101个乡镇(街道)的深度排查工作,形成了争先创优、比学赶超的社会氛围,在高质量实现精准治污的同时,有力促进了城乡有机更新。
背街小巷和老旧小区改造是台州市政府2019年十大民生实事项目,其中涉及临海的4条小巷和4个老旧小区。在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临海市将雨污管网新建改造升级至“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标准,为灵活解决基础设施破旧、地下管网情况复杂、居民改造诉求不一等问题,项目采用EPC模式,边设计边施工,最大限度保障施工效率,将对群众生活的影响降至最低。
坐落在长潭山与伏虎山之间,长潭水库如兰如黛,是台州的“大水缸”和“生命线”。位于水库上游的黄岩区宁溪镇,担负着保护300万人饮用水水源(长潭水库)的重任。为确保“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实效,宁溪镇镇区的规划小区、零星的农民建房,从审批、设计、施工各个流程,均严格施行建筑雨污分流制、雨废分流制。与此同时,各村从事建筑雨污管道安装的工匠都接受了专业培训,并根据村民的生活习惯,在房前屋后墙根位置预埋一根污水管道,防止今后安装水槽后将污水接入雨水管网,从源头确保污水零直排。
一些可复制性强的新技术、项目实施方案脱颖而出,为打通“治水最后一公里”提供了新思路。
椒江区引进区块链技术,使危废全程可视化,同时与运输、处置、监管、市场等关联方链接,实现危废低碳化、标准化、安全化回收处理,比传统流转方式节约人力94%、减少费用84%;温岭市香格里拉小区启动“污水零直排+海绵建设工程”,充分利用现有绿化景观布局,在调蓄、净化雨水的同时,有效解决了排水和小区观湖模式问题;路桥区螺洋街道率先打造采用中水回用的雨水生态洗衣房,引入海绵式雨水收集回用系统,纳入居民家雨水管网,实现雨污彻底分流。
今年,台州市将深入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其中,镇街方面,计划完成41个建设任务,结合海绵城市理念及小城镇综合整治打造建设模板,创建10个示范镇(街),以带动引领全市。
以人为本,赋能生活
治水,一头连接着美丽生态和高质量发展,一头连接着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体验,治水带来的利好改变着台州人的生活品质和精神风貌。
“每天晚上,我都会来这里跑步锻炼,这里空气好、水好,真是锻炼绝好的地方。”说起临海灵湖公园的好处,家住附近的金女士不禁连声称赞,中式亭台、西式楼宇,湖边有商肆、湖心有小岛……灵湖,被称为“临海人家门口的西湖”,每天都会迎来上万市民畅游其中。多年来,灵湖的分洪、滞洪、泄洪、排涝等功能日益扎实,成为当地防洪“重器”,这与台州治水的“灵气”更是密不可分。
天台县平桥镇利用现有水网系统和生态林地等资源,营建始丰溪湿地,打造多处休闲空间,实现“一片区一风格”错位发展。如在张思片区,逐渐形成了始丰溪农旅产业集聚区,每年吸引省内外、长三角地区游客百万以上。以水之媒,别具韵味的诗画村落景色,成为都市人的心之向往,释放出乡村产业振兴的蓬勃动力。
在台州,从路桥区新桥镇到椒江区高闸浦再到仙居永安溪畔,治水成效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动能的典型案例比比皆是。去年,国务院官网刊登台州“治水经”——《建美丽河湖 促人水和谐》点赞台州;《人民日报》头版刊登《有了“河长制” 青青流水长》,治水“台州经验”走出一隅,在全国崭露头角。
醇美的水环境已成为人们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让人们从水环境变化中尝到了甜头,台州群众主动参与治水的热情日益高涨,全民治水的氛围日渐浓厚。去年全年,台州市先后举办了200场“五水共治”政策宣讲走进农村文化礼堂活动,吸引了30万余名群众参与;志愿服务万人签名活动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校园行社会反响强烈;藉由《流淌的印记》,当地网络作家用滚烫的文字,记录下水环境的点滴蜕变。
美在长远,美在全域。久久为功的“五水共治”,正全方位提升着城市的品质和气质,为美丽台州版图绘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版图片由台州市治水办(河长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