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专题

盘活沉睡资本 释放发展潜能

德清县统筹推进农村“三块地”改革

  盘活沉睡资本 释放发展潜能

  德清县统筹推进农村“三块地”改革

  陈 淼 赵 旭

  自2015年以来,德清县作为全国人大授权的33个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土地征收改革、宅基地制度改革(简称“三块地”改革)试点地区之一,积极以土地制度为牵引持续深化农村改革,唤醒沉睡的土地资源,进一步激发乡村活力,释放出助推县域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

  回溯这些年农村土地改革的创新之路,德清县始终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精心组织,统筹推进,认真提炼,形成了一批可复制、能推广、利修法的实践成果和制度成果,其相关改革做法被《国务院关于“三块地”改革试点情况的总结报告》4次引用,集体土地入市抵押贷款、征收范围认定等多条创新举措被新修正的《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吸收,为国家土地修法贡献了德清元素、浙江经验,汇聚出改革“试验田”里靓丽的风景线。2019年11月24日央视《新闻联播》用2分24秒专题报道德清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做法。

  先行先试

  深化土地改革地方实践

  奔竞在新时代农村土地改革的创新实践中,德清敢闯敢试、勇于创新,以改革者“停不下来”的朴素情怀,持续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不断走向深入,它既是这场改革的探索者、推动者,也是这场改革的受益者。

  在德清莫干山镇,青山滴翠、溪水潺潺、鸟鸣啁啾,德清本地人赵建龙投资5000万元打造的“醉清风”度假酒店掩映在密林之中。这家酒店从开工、建设到营业都备受关注,因为它建在全国首宗入市交易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之上。

  时间回拨到2013年,赵建龙花100多万元买下了南路村山脚下的一幢旧厂房,准备建酒店。但因为当时没有土地使用权,这块地既没法重新建设,也没法改变用途,只好让它继续荒废在那里,整个项目停滞不前。

  苦等了两年之后,事情有了新的转机。2015年2月,德清成为全国首批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之一。试点允许存量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同等入市、同权同价。2015年8月,莫干山镇集体以协议的方式将土地出让给赵建龙,用途为商服用地,成交价300多万元,这也是全国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第一宗”,不仅盘活了农村空闲和低效用地,又为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提供了新空间。

  改革是为了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和国有土地实现同权同价,形成对土地市场的有益补充,催生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动能。为了进一步有效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同权同价、同等入市,德清顺势有为、不断探索,给出了解决方案:解决好“谁来入市、哪些地入市、怎么入市、钱怎么分”这四个核心问题。

  “‘农地入市’就是要始终把维护好、发展好农民利益作为出发点,让老百姓共享发展成果。”德清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人员介绍道:“平均80%的入市收益是直接分配给农民及农民集体的,20%的调节金也统筹用于城镇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等,都以直接、间接的方式反哺给农村。”

  全国首宗入市农地,标志着德清土地改革的新起点,并且不断驱动德清“土改”一路向前。自2015年承担国家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以来,德清县统筹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和宅基地改革,“农地入市”创下全国第一宗、登记第一证、抵押第一单等多个纪录,并成功入选“伟大历程·辉煌成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和“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被自然资源部评为全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成效突出县……

  德清县,铿锵走在土地改革的第一线,攻坚破难,通过突出问题导向、统筹协调推进的一系列改革,进一步厘清了农民、村集体和土地的关系,释放出土地增效、农民增收、村集体经济壮大、产业升级等一系列改革红利,推动德清发生山乡巨变。

  土地增效

  撬动乡村振兴有力支点

  让农民受益,是农村土地改革的初心。德清县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不断扩大改革覆盖面,对农民分享土地的增值收益、激活农村的土地资源要素带来新机遇,为以改革撬动乡村振兴提供更多德清经验。

  针对宅基地用益物权的制度空白,德清县通过“理清一户一宅、管好宅宅法定、创新显化物权”,完善了宅基地的保障性、财产性、功能性属性,出台了全国首个基于“三权分置”的宅基地管理办法,颁发了全国第一批宅基地“三权分置”证书。并且,适度放活使用权,允许农户将一定年限的宅基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赋予流转主体更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并以不动产权证书的形式将宅基地使用权物化下来,保障农村新兴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莫干山镇劳岭村风光秀美,是当地民宿集聚区,产业红火发展的背后也面临困扰。2017年周云云返乡开民宿,但规划之后就遇到了问题:“建造民宿需要租用他人的宅基地和农房。”她虽然租到了本村农户的宅基地和农房,但是手里只有一纸租赁合同,让双方心里都不太踏实。

  2018年6月30日,德清县首批宅基地“三权分置”签约发证现场会在莫干山镇何村村文化礼堂举行,这也是全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地区颁发的第一批宅基地“三权分置”证书。在现场,向周云云出租农房的农户在领到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颁发的宅基地资格权登记卡后,将自有的宅基地和农房20年使用权转让给了周云云,于是周云云顺利领到了县不动产登记中心颁发的不动产权证,在宅基地使用权上吃了一颗“定心丸”。她笑着说:“这张证书一拿在手里,我经营民宿的底气更足了。”

  这样的改革创新,实现了宅基地“落实所有权、保障资格权、适度放活使用权”,也进一步破解了德清民宿业发展的难题,助力这种新业态在德清的发展。

  截至目前,德清县宅基地“一户多宅”清理整治率、无房户危房户保障率、确权登记发证率均达到100%,已累计盘活宅基地913宗,培育形成高端民宿750家,带动户年均增收6万元。

  与此同时,更多土地改革带来的发展红利在德清县落地生根,助力土地增效、产业升级,为德清的乡村振兴安上了“助推器”。

  通过对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异地调整,东衡村整合置换了约210亩地,打造众创园,以土地挂牌出让形式,吸引周边小微企业。这样的做法避免了土地入市可能造成的“低、散、乱”现象,小微企业集中入驻后能形成产业聚集优势。如今,钢琴制作的零部件都能在园区内找到,大大节省了成本。

  “农地入市”催生出的产业园,在解决小微企业用地需求的同时,还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在德清已入市的226宗土地中,投资额已超过12亿元,农村经济发展的后劲明显增强。尤其是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上市后,为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提供了用地空间,激发了乡村发展活力。

  截至目前,德清县累计完成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226宗,面积1865.88亩,成交金额5.14亿元,农民和农民集体收益4.15亿元,惠及农民群众22万余人。

  做好国土文章,盘活土地资源。下一步,德清仍将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三项试点全面覆盖、深度融合,让“点土成金”的更多红利稳步兑现,奏响惠民富民的乡村振兴强音。


浙江日报 专题 00013 德清县统筹推进农村“三块地”改革 2019-12-30 浙江日报2019-12-3000004;浙江日报2019-12-3000007;浙江日报2019-12-3000005 2 2019年12月30日 星期一